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69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感觉再训练及口服弥可保片剂对周围神经修复术后患者感觉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共收集急诊腕部正中神经或尺神经切割离断伤患者92例,经神经修复术后将其随机分为4组,联合组给予感觉再训练及口服弥可保(甲基维生素B12)片剂治疗;训练组给予单纯感觉再训练治疗;弥可保组则给予单纯口服弥可保片剂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感觉再训练及口服弥可保片剂治疗。以术后第1年及第2年随访得到的感觉功能分级及动态两点辨别觉作为疗效评测指标。结果术后第1年及第2年时,联合组、训练组及弥可保组上述各检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第1年时,联合组疗效优于弥可保组与训练组(P〈0.05),且弥可保组与训练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年时,联合组与训练组疗效均优于弥可保组(P〈0.05),且联合组与训练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再训练或口服弥可保片剂均能显著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如将两者早期联用则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I对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15例肢体血管瘤患者,使用Siemens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矢状、冠状T1加权和T2加权扫描,然后注射Gd-DTPA进行增强.并对8例患者行CEIRI增强血管成像.15例中10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并与术前MR/检查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所有患者T1WI显示为不均匀的混杂信号,以低信号为主,边界不清楚.T2WI亦显示为不均匀的混杂信号,而以高信号为主.Gd-DTPA增强后,肿瘤影像明显强化,可清楚显示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EMRI血管成像,可见肿瘤组织内成团的血管畸形图像.10例患者术中所见与MRI影像显示完全一致.结论 MRI对血管瘤的定性及准确的定位诊断、血管瘤的侵犯范围以及对术后疗效的评价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ATP)对肌源性干细胞(MDSCs)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新生小鼠MDSCs,利用40μg/L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MDSCs凋亡,100 μmol/L ATP抑制细胞凋亡.经流式细胞仪检测MDSCs的凋亡率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 Caspase) -3/8的表达.结果 TNF-α诱导后,脱壁细胞明显增多,MDSCs的凋亡率由5.17%升至31.58%,增加了5倍,Caspase-3染色阳性细胞率由5.01%增至19.25%,Caspase-8染色阳性细胞率由2.97%增至8.58%.ATP作用后,MDSCs的凋亡率降至12.06%,减少了2/3,Caspase-3染色阳性细胞率降至9.86%,Caspase-8染色阳性细胞率降至6.96%,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ATP能抑制MDSCs表达Caspase-3/8,减轻TNF-α诱导的MDSCs凋亡.  相似文献   
14.
娄湘红  李萍 《护理学杂志》2008,23(2):79-80,F0003
综述屈指肌腱损伤修复术后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中医药的运用、疼痛护理及心理护理的康复作用及发展进程,认为术后早期进行综合康复护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恢复患侧手的各项功能,而支具的改进、康复训练方法的整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可延长外固定架辅助下,行尺骨截骨缩短术治疗重度尺骨过长(≥10 mm)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重度尺骨过长腕部疼痛患者共7例,男4例,女3例;年龄19~67岁,平均(43.51±2.26)岁;左侧腕4例,右侧腕3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可延长外固定架辅助下的尺骨梯形截骨缩短术治疗,随访应用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从疼痛、功能、活动度及握力四个方面进行手术前后对比。结果 所有患者的截骨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7.70±3.31)个月。Cooney腕关节评分术前总评分(45.68±5.16)分;评定结果,可1例,差6例。Cooney腕关节评分术后总评分(90.31±7.30)分;评定结果,优4例,良3例。手术前后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均达到理想效果。结论 通过应用可延长外固定架辅助尺骨截骨缩短术治疗重度尺骨正变异,能有效降低手术难度,并最终缓解腕关节疼痛、握力降低、腕关节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缺损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移植,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因此,如何更好的修复缺损的骨组织,成为外科领域关注的热点.目的制备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05/2003-09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新西兰健康成年大白兔24只,6~14个月龄,体质量9~3.5kg,雌雄不限.方法①分离、扩增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以磷酸钙人工骨为载体制备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②24只兔(48侧)制作成骨缺损模型,分为3组,复合物组(24侧),24只兔一侧骨缺损植入细胞+载体复合物;人工骨组(12侧),12只兔对侧植入磷酸钙人工骨;空白对照组(12侧),12只兔对侧骨缺损不作任何处理.术后8,16,24周,每组每个时间点取4只动物进行放射性核素监测,并分别于麻醉状态下处死相应动物,进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染色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骨缺损区大体观察.②X射线检查结果.③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④放射性核素监测结果.结果2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动物骨缺损区大体观察及X射线检查结果24周时,复合物组骨断端部分连结,新骨与材料之间的边界不清,未见到髓腔再通;单纯人工骨组植入材料与截骨断端融合,材料体积较植入初期变化不明显;空白对照组形成骨不连,髓腔封闭.②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24周时,复合物组骨缺损范围变小,骨缺损处相连;人工骨组新骨与材料结合紧密并部分长入;空白对照组髓腔封闭,形成骨不连.③放射性核素监测结果复合物组和人工骨组8~24周间肉眼可分辨出放射性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可再生新骨组织并完好地修复桡骨缺损,且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的磷酸钙人工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失神经过程中的肌源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其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了解其生长规律并进行体内定位。 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1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完成。选取清洁级3周龄昆明种小鼠5只,切断小鼠双侧坐骨神经.造成失神经损伤模型。采用Ⅺ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法及差速贴壁法分离细胞获取小鼠肌源性干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通过生长曲线分析肌源性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①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生长特性: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原代培养时细胞贴壁及生长较慢,1个月后才进行传代。传代培养3d后部分细胞呈梭形,成簇状生长。7-10d后大部分为梭形和多形状,细胞间相互出现成片融合,此后细胞生长速度放慢。②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细胞培养前3d细胞生长慢,3d后生长明显加快.7d后生长明显放慢,进入平台期。③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的表型鉴定:细胞质CD34和Sca-1染色均呈阳性,细胞核大。④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的体内定位:CD34和Sea-1阳性细胞位于肌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细胞小,细胞数量较少。 结论:采用差速贴壁法可从失神经骨骼肌内分离出肌源性干细胞,体外培养的肌源性干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适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8.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缺血预处理能有效提高骨骼肌缺血耐受性,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坏死范围,但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文献报道不多.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期间收缩功能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材料实验地点为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中心实验室.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4只.方法采用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将1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持续缺血4 h,再灌注1 h;实验组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重复3次后,持续缺血4 h再灌注1 h.测定缺血再灌注期间腓肠肌收缩功能变化及再灌注1 h后,血清磷酸激酶(CK),丙二醛和腓肠肌99锝m亚甲基二磷酸钠(99TcmMDP)吸收量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缺血预处理对腓肠肌收缩力及对血清CK,丙二醛及99TcmMDP吸收量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腓肠肌收缩力在缺血4h时为(14.32±5.05)g,再灌注1 h时为(25.71±7.58)g,对照组分别为(0,4 73±2.05)g,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CK为(104.85±9.84)nkat/L,丙二醛为(3988.60±455.92)nmol/L,99TcmMDP吸收量为(56.0±8.1)mBq/g·mir,对照组CK为(136.36±14.50)nkat/L,丙二醛为(6 542.90±536.72)nmol/L,99TcmMDP吸收量为(97.3±5.8)mBq/g·min,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缺血预处理能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期间骨骼肌的收缩力,减轻骨骼肌坏死程度.因此,缺血预处理对缺血骨骼肌的收缩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靶肌肉注射甲钴胺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一种衍生物,可促进核酸蛋白质代谢、神经轴浆的转运及轴突的再生。 目的:通过靶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甲钻胺,观察其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试验。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 材料:试验于2003-03完成。选取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商剂量组,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10只。 方法:所有大鼠均行左侧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行外膜缝合,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注射甲钴胺,分别为3000μg/(kg&;#183;d),100μg/(kg&;#183;d),空白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1mL,术后靶肌肉注射1次/d。术后第4周、第8周每组分别提取5只大鼠,以左小腿三头肌湿重、光镜和电镜坐骨神经形态学观察并图象分析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不同剂量甲钻胺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4周,8周的左腿三头肌湿重。②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和壁厚度。 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较: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1.367&;#177;0.012)g,(1.164&;#177;0.011)g,(0.950&;#177;0,009)g,P〈0.05];②术后8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较[(2.205&;#177;0.015)g,(1.611&;#177;0.013)g,(1.230&;#177;0.014)g,P〈0.051。③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比较: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13.30&;#177;1.167,9.453&;#177;1.233,5.689&;#177;0.454)mm^2P〈0.051。④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壁厚度比较:[(1.145&;#177;0.108,0.806&;#177;0.065,0.560&;#177;0.045)mm.P〈0.05]。 结论:靶肌肉注射甲钻胺可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高剂量的甲钻胺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损伤神经的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20.
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损伤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损伤误诊的原因,以减少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误诊。方法 对25例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5例中诊断为皮肤损伤18例,合并骨折2例,肌腱损伤5例,误诊率为92%(23/25)。结论 缺乏对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认识是引起误诊的主要原因。肌电图有助于确诊骨间背侧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