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股骨头坏死(ONFH)的可行性。方法以40只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制作股骨头坏死模型,2周后随机分为MSCs组及HGF/MSCs组,透视下行股骨头钻孔后分别注入MSCs悬液及HGF/MSCs悬液,4周后处死动物,对股骨近端进行Micro-CT、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了解两种方法对股骨头坏死灶的治疗差异。结果 HGF/MSCs悬液的Micro-CT影像学指标显示骨小梁数量增加,钻孔隧道消失,BMD(517.41±69.37)mg/ml,TMD(817.61±12.31)mg/ml,BVF0.61±0.11,主要指标均优于MSCs悬液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结果方面也有明显改善。结论 HGF/MSCs悬液可有效治疗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62.
63.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治疗中后关节面的复位及维持固定的相关问题.方法:自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31例38足累及后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其中男24例,女7例;年龄20~65岁,平均39.6岁.术前均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按Sanders分类:Ⅱ型骨折22足,Ⅲ型骨折14足,Ⅳ型骨折2足.均经可延长的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结合斯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骨折均愈合,无皮瓣坏死.按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术后总评分(96.2±8.8)分,优32足,良4足,可2足.结论:术中使用Broden位X线监控后关节面复位情况,使用钢板结合斯氏针内固定能很好维持固定后关节面的稳定,为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4.
目的评估兔股骨头钻孔减压后细胞注入的可行性。方法模拟临床手术,对20只股骨头坏死的新西兰兔于透视下行经皮股骨头钻孔减压及0.9%氯化钠注射液注入,并进行Micro-CT、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对4只新西兰免进行经皮股骨头钻孔减压及印度墨水注入,观察墨水弥散情况。结果以2mm克氏针及骨髓穿刺针可有效完成钻孔减压及0.9%氯化钠注射液注入,印度墨水注入后分布较为均匀。结论模拟临床钻孔减压手术向兔股骨头内注入细胞悬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转染率及转染后细胞的分化特点。方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培养、鉴定,以MOI=150的重组腺病毒肝细胞生长因子(Ad—HGF)对其进行修饰,以Ad—GFP检测病毒72h转染率,观察转染后细胞的成骨及成脂分化特点。结果Ad—HGF对MSCs感染效率为99.78%,成骨及成脂诱导14d后可见典型分化。结论以Ad—HGF对MSCs进行感染效果良好,可成为缺血性骨坏死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6.
目的比较断肢再植术后应用半导体激光照射与否对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第二炮兵总医院骨科施行断肢再植手术的患者50例,分成试验组、对照组各25例。采用国产LHH-500IVB型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局部外照射10 min,2次/d。临床疗效的观察指标为患肢的血循环、手术切口的愈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抽样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断肢再植术后实施常规显微外科术后护理联合半导体激光照射患肢优于单纯实施常规显微外科术后护理。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褥疮的预防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总结第二炮兵总医院骨科1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取预防褥疮的综合性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 160例老年患者入院术后未见褥疮发生。结论预防褥疮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在临床护理中切实可行,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68.
[目的]建立C4颈椎爆裂骨折的实验模型,初步探讨其发生机理和气维运动变化.[方法]收集新鲜人颈椎标本(C(2-6))共6具,在脊柱三维运动测量仪上测定C(3-4)及C(4-5)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然后在SWD-10型万能材料试验机上予以轴向垂直压缩(5mm/min),产生C4爆裂型骨折,并重复测量C(3-4)和C(4-5)节段的三维运动变化.[结果]6例标本C4均产生爆裂型骨折,骨折后C(3-4)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方向上的运动范围(ROM)分别增加34%/58%、116%/124%、214%/265%,中性区(NZ)分别增加185%、633%、938%;C(4-5)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方向上的运动范围(ROM)分别增加45%/58%、130%/133%、259%/238%,中性区(NZ)分别增加173%、816%、907%.骨折后颈椎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均有显著增加,其中以侧弯和旋转更为明显.中性区的增加比运动范围更为显著.[结论]颈椎爆裂骨折后各个方向上具有显著的急性不稳定性,其中以侧弯和旋转更为明显;在评价脊柱稳定性时,中性区比运动范围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做好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相关护理工作,对冠脉造影检查的影响。方法对530例疑为冠心病且行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受检者,分别于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对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7例(97.5%)患者的图像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在2120支冠状动脉分支中1级血管分支共1340支(75.3%),满足诊断要求的血管分支共2080支(98.1%)。结论规范、高效的护理能提高宝石能谱冠脉造影的图像质量,确保检查成功。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尾部悬吊雌性大鼠模型松质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小梁结构、骨组织形态、骨代谢生化指标及力学性能的改变,为女性航天员飞行后骨量变化及航天医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 3个月龄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尾部悬吊4周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连续饲养4周,定期记录大鼠活动、饮食、排便、体重、有无脱毛、有无死亡或尾部脱落等一般情况。到期处死大鼠,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n,DEXA)测定L4椎体、股骨踝部骨密度,Micro-CT进行骨小梁分析,改良丽春红染色法观察骨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并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建模4周后,2组大鼠活动、饮食、排便均正常,体重增加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脱毛、死亡或尾部脱落现象。悬吊组大鼠L4椎体、股骨髁部BMD均较对照组小,分别较对照组下降29%、30%(P<0.05)。悬吊组L4椎体、股骨髁部的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表面积体积比(bone surface/bone volume,BS/B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number,Tb.N)分别较对照组小,L4椎体各指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40%、15%、30%、33%(P<0.05),股骨髁部各指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21%、25%、50%、19%(P<0.05);骨小梁间隙(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悬吊组较对照组大,且L4椎体、股骨髁部较对照组分别增加92%、33%(P<0.05)。腰椎松质骨ROI骨小梁三维重建发现,悬吊组大鼠腰椎椎体内骨小梁密集程度、骨小梁实质的体积、粗细程度及连续性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呈明显的"蜂窝样"改变,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和骨小梁三维结构破坏。50X显微镜下也观察到悬吊组大鼠椎体骨质疏松样改变明显,骨小梁不连续、变细、间隙增大明显。悬吊组大鼠血清骨碱性磷酸酶(human 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含量均较空白对照组高,为空白对照组的4.5和3.1倍(P<0.05)。悬吊组大鼠的腰椎最大压缩载荷、最大压缩应力、股骨的最大抗弯曲载荷均较对照组小,且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6%、33%、34%(P<0.05)。结论尾部悬吊雌性大鼠4周后出现严重的骨密度下降、骨小梁三维结构破坏、骨组织形态破坏、骨代谢失平衡、椎体及股骨生物力学显著下降,形成了明显的骨质疏松,理论上增加了骨折的风险。对女性航天员骨量丢失及骨折的风险应得到充分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