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99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3篇
中国医学   39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71.
目的:观察芪龙胶囊对犬急性心肌缺血缺血、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犬冠脉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建立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36只犬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动物,分别为:模型对照组,合心爽组(0.5 mg/kg),复方丹参片(0.24片/kg)组,芪龙胶囊256、128及64 mg/kg剂量组;采用心外膜电图标测心肌缺血范围及程度,定量组织学(N-BT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范围,超声多普勒血流计测定心脏冠脉血流量,血气分析仪测定心肌耗氧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结果:芪龙胶囊经十二指肠给药可明显减少N-BT所示的犬心肌梗死面积/心室面积的比率;明显减轻由心外膜电图标测的心肌缺血程度(药后15 min~180 min),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可减小由心外膜电图标测的心肌缺血范围(药后15 min~180 min);增加冠脉流量(药后30 min~45 min);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引起的血清CK、LDH活性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后动脉、静脉血氧含量未见明显影响。结论:芪龙胶囊对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表现出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评估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从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范围及抗氧化能力探讨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保护受损脑组织的药效。方法:首先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金纳多组,银杏叶提取物组,天麻蜜环菌素片组,天麻蜜环菌粉组,银杏蜜环口服溶液618 mg/kg组,银杏蜜环口服溶液309 mg/kg组共8组。除假手术组只分离血管不进行缺血外,其他组大鼠均以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1.5 h后再灌注,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同时经十二指肠给予各受试药物,假手术和模型组按3 m L/kg体积给予生理盐水。于6 h、24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末次神经行为评分后取血检测血清中SOD、MDA、GSH-Px水平;取脑后TTC染色,计算脑梗死范围。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银杏蜜环口服溶液组大鼠脑梗死范围显著缩小;大鼠24 h神经功能评分提高;血清SOD及GSH-Px活力增强,MDA水平降低,且优于银杏叶提取物组和天麻蜜环菌组。结论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可减小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范围,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其抗氧化作用有可能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药品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强调对制药过程的透彻理解,即理解原料、工艺和产品质量之间的多维组合和相互作用关系。数学模型以函数关系的形式表征所研究工艺系统或过程"输入-输出"量对的集合,是解释制药质量传递规律,实现产品关键质量属性(CQAs)预测的重要工具。本文提出依据数学模型对终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将工艺模型分为高、中、低3类。为规范建模过程、提高建模效率,提出工艺建模质量管理规范(GMoP)。总结了机理建模、统计建模和混合建模方法,并介绍了数学模型在中药提取、干燥、制粒、粉体压缩、制药过程质量监控和工艺系统表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4.
中医药的功效在日常临床实践中被不断地展现出来,它在改善人类健康状况以及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欢迎。然而,中医药理念与现代药理学存在根本的差异,极大地阻碍了中 药现代化的发展。近年来,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备受关注,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 组学等组学技术开始被应用于中药的研究。组学的研究不仅要强调一般水平或仅限于单一方面,多组学间应 该结合起来,合理整合、科学分析将更有助于系统深入地揭示中药功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目前,多组学 联合应用对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深度不够,仅仅是表面结果和现象的结合,还未达到真 正的融合。如何把多组学技术进行合理的融合和恰当的对接,共同为揭示中医药的科学含义服务,是一项值得 深入思考的课题。多组学技术联合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来阐释中药多组分在分子水平的协同作 用,再结合整体水平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地揭示中药的药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75.
采用小鼠类过敏实验模型,研究清开灵注射液(Qingkailing injection,QKLI)的类过敏反应特点以及影响其类过敏反应的因素,并对其致敏物质初步筛选。结果显示,不同品系的小鼠(ICR,昆明,BALB/c,C57)在静脉注射QKLI后产生的类过敏反应有所不同,其中ICR和昆明小鼠的类过敏反应较BALB/c,C57强。用生理盐水配制的QKLI较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的QKLI诱导ICR小鼠产生的类过敏反应更强。当其剂量为临床2倍剂量时,部分批号QKLI可诱发明显或可疑类过敏反应,当剂量降低至临床等倍剂量时,所有批号QKLI均不诱发小鼠类过敏反应。不同批号的QKLI诱发的小鼠类过敏反应程度有所不同。因此QKLI的类过敏反应发生可能与机体不同体质有一定联系。不同溶媒可能影响QKLI的安全性。QKIL诱发类过敏反应具有批间差异性。另外临床使用时也应严格控制剂量。最后通过比较QKLI中不同成分和中间体诱发的小鼠类过敏反应,初步认为致类过敏物质可能主要存在于中间体板蓝根提取物和栀子提取物中。  相似文献   
76.
以采自四川、宁夏、甘肃、陕西的8个掌叶大黄种源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四川若尔盖、甘肃宕昌和河北沽源3个试验点布置种源试验,采用HPLC测定含量。探讨遗传与环境及互作效应对掌叶大黄游离蒽醌、结合蒽醌、酚酸类和二蒽酮苷类4类功效组分(包含14种功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为掌叶大黄人工栽培中优质产地和种源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遗传和环境对掌叶大黄不同功效成分含量影响同时存在,其中酚酸类成分含量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其他3类功效成分受环境和遗传共同主导,环境因素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提高栽培掌叶大黄的质量应优先考虑环境,再选择种源。四川种植环境可能有利于掌叶大黄游离蒽醌类成分含量的积累,甘肃种植环境可能有利于结合蒽醌类、酚酸类和二蒽酮苷类成分含量的积累。根据功效组分含量和比例初步推断,种源P2可作为潜在的清热解毒专用药材的种质,种源P6可作为潜在的逐瘀通经专用药材的种质,种源P7和P1可作为潜在的泻下攻积功效专用药材的种质,上述结论为特种用途的大黄优良品种定向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基本证候,气虚证的证候特征谱研究对于临床诊断的标准化以及现代物质基础研究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的文献挖掘方法,选择适宜的算子和算法,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数据挖掘工具,从中文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文献中研究疾病、证候、症状、检测指标以及病因之间的关系,挖掘出气虚证的相关特征,研究气虚证候的特征谱。结果发现疲劳、饮食因素为气虚证形成的主要证素;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证;乏力、神疲、气短、舌淡等是气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气虚证相关的生物学指标集群与血脂,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炎症反应,NO,ET,NF-κB信号通路等生物学指标有相关性。气虚证的证候特征谱利用文献关联规则的方法得到了一定的辨识,为气虚证物质基础研究、诊断标准研究、证候模型的研究、病证结合研究、方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可靠性的特征性、指导性数据。  相似文献   
78.
该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和研究。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和Pharm Mapper服务器,以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类药性为限定条件对补阳还五汤所含化学成分进行筛选并预测作用靶点;然后,利用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成分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脑梗死相关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以及进行网络合并获取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作用靶标;最后,通过DAVID在线分析工具和KOBAS 3.0软件对靶标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虚拟实验预测得到补阳还五汤150个化合物和232个靶点;通过网络合并最终确定了208个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候选靶标。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药物的反应、老化、对缺氧的反应、血液凝固等生物过程,并涉及蛋白质结合、酶结合和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等分子功能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TNF,HIF-1,c AMP等信号通路有关,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可能是关键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9.
该研究首先通过选择不同批号的醒脑静注射液产品进行小鼠类过敏试验,结果在给予临床6.6倍剂量注射液后,临床具有不良反应报告的相应批号注射液可诱发小鼠发生轻微类过敏反应,其余批号则无,初步认为该小鼠模型可以很好地提示醒脑静注射液临床上使用的类过敏风险。另外通过改变部分工艺,制作出高浓度的醒脑静注射液并进行小鼠类过敏试验和豚鼠主动全身过敏试验,结果豚鼠未见明显Ⅰ型过敏样反应发生,而小鼠在给予临床6.6倍剂量注射液后发生轻微类过敏反应,故认为对于敏感或特异质人群(代谢异常),可能会造成醒脑静注射液进入体内后其中某些化学组分浓度增加,从而会导致其诱发类过敏反应的风险加大。而由于检测模型的限制,目前暂不能排除醒脑静注射液诱发过敏反应的风险。最后,该研究又通过加大醒脑静注射液中冰片和辅料聚山梨酯(吐温)和(或)氯化钠的含量并再进行类过敏检测,结果表明上述3种成分混合后可能会产生新的微量致敏物质并诱发类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80.
目的了解过去二十年间文献发表的中药治疗肺结核病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了从1997-2016年期间发表在中文期刊上且进入万方医学网收录的有关中药治疗结核病的论文报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将文献报道的相关组方数据输入后,依据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在1998年以后报道的文献中共发现了172个药物组方,共包含257味中药,其中百部(47.7%)、白芨(34.9%)和麦冬(34.9%)使用频次最高,它们在超过1/3的现代中药方剂中有过使用。而组合出现频率超过了20次且置信度大于0.8的中药有13味,其中白芨和百部组合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麦冬和百部。抗肺结核组方规律的网络关系图中处于核心和复杂网络中心的是麦冬、百部和川贝母这三味中药。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8个新处方。结论与传统药典中记载的抗结核药物组方相区别,现代刊物发表抗肺结核药物组方在重点药物使用频次、药物间的组合及其关联程度、提取的常用药对和核心组合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其深层次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