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54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自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clicine,EBM)概念兴起之后,临床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到了临床实践中的各种治疗应该依靠证据,而不是凭借经验和传统来指导临床实践.对于临床证据,随机对照试验(rantl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被公认为治疗性研究的"金标准".尤其近十几年来,RCT在筛选和评价临床治疗方法上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研究内容涉及各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价蔗糖凝胶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有效剂量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剂量组平行对照的临床实验研究方法,对96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随机分为蔗糖凝胶5.0 g组(A组)32例、蔗糖凝胶7.5 g组(B组)32例、安慰剂组(C组)32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于用药开始第3~4天、用药开始第8天进行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结果:临床综合疗效分析显示用药第8天A组治愈率84.38%,B组治愈率86.67%,C组治愈率3.13%。A组和B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 C组治愈率、B组和C组治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蔗糖凝胶7.5 g 组与5.0 g组患者早晚各一次用药,与安慰剂组凝胶基质相比,可显著改善细菌性阴道病临床疗效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具有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阴道正常微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两剂量组治愈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3.
目的了解1~5岁肾小球微小病变(MCD)患儿肾小球基底膜(GBM)的厚度。方法选择年龄为1~5岁,无家族遗传病史或其他病史、不伴有血尿、经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免疫荧光染色全部阴性或仅有少量非特异性沉积,光镜未见异常,并经透射电镜确诊为MCD的病例,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至少2个肾小球的35个病例入选。10 000倍下,根据等距离曲线移动原则对每个样本的2个肾小球分别拍照10张,以4000 nm宽度设定测试网,从测试线与内皮细胞相交的点向GBM作垂直线与足细胞相交处的距离为GBM截面宽度,据此计算出GBM调和平均厚度。结果和结论随年龄增长GBM厚度增加,部分年龄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4.
摘要 目的:在对治疗过程完成数学表达的基础上,建立能够预测颈椎病根性疼痛物理治疗效果的预测模型。 方法:对一组连续接受10次物理治疗的颈椎病根性疼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连续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定,采用前期建立的LOGISTIC曲线模型,分别以2—9次的测量值完成曲线拟合并预测全疗程的最终效果,将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各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确定合理的预测模型。 结果:模型的预测能力随试验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4次以下测量值完成的预测分析,其预测能力较低。当使用5次以上测量结果完成分析时,预测能力优于4次以下测量值的预测结果,预测效果满意。 结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4次连续的试验性治疗所获得的5个测量数据能够有效地预测全疗程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5.
背景:在先导研究中验证了LOGISTIC模型能够充分地解释颈椎病物理治疗中疼痛症状缓解过程的变化信息,是理想的数学表达模型.目的:分析颈椎病物理治理过程LOGISTIC曲线模型中各数学特征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LOGISTIC模型对颈椎病物理治疗过程的表达能力.方法:对一组连续接受10次物理治疗的90例颈椎病根性疼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连续进行目测类比法疼痛评定,采用前期建立的LOGISTIC曲线模型,分别求得各病例回归曲线的数学特征值,包括拐点和曲率极值点.探讨各数学特征值与治疗有效性和缓解幅度之间的关联.结果与结论:治疗过程中疼痛的缓解程度与拐点位置和第二曲率极值点位置呈负相关(r=-0.460,P<0.001;r=-0.598,P<0.001);与第一曲率极值点位置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75,P=0.481).说明拐点、第二曲率极值点出现的越早,治疗全过程所能达到的缓解幅度越大;第一曲率极值点出现的位置与治疗中的疼痛缓解幅度无明显关联性.有效病例与无效病例组问拐点与第二曲率极值点位置不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第一曲率极值点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OC分析可见以第二曲率极值点和拐点作为有效与否的判断指标都能获得较高的曲线下面积,约登指数可以达到0.54-0.64,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说明LOGISTIC曲线模型的数学特征值与物理治疗效果存在明显的关联,LOGISTIC曲线模型对颈椎病物理治疗的过程特征表达充分.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铜离子与激光联合治疗混合痔的手术效果和护理配合。方法采用铜离子、激光联合治疗混合痔491例,总结手术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与全激光治疗混合痔507例做比较,总结手术配合经验。结果铜离子、激光联合手术时间30—105min,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配合满意。采用铜离子与激光联合治疗与全激光治疗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铜离子、激光联合治疗混合痔比全激光治疗效果满意,疼痛与水肿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减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熟练的手术配合,严格的无菌操作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7.
国产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高钙血症多中心Ⅱ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高钙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临床研究对15例肿瘤性高钙血症患者给予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15min治疗,在28天内定期观察血钙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1例患者因依从性差出组,可评价疗效14例。有效缓解率,即校正血钙降至正常,为100%(14/14),有效缓解中位时间为5.07天,缓解的中位维持时间22.30天。不良反应主要有轻中度发热。结论:国产注射用唑来膦酸能够快速、有效、持久的降低恶性肿瘤高钙血症,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单侧神经根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1年7月至2016年4月经皮椎间孔入路行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单侧神经根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6例进行回顾分析和随访,患者均有单侧下肢神经根刺激症状和体征,神经源性间歇跛行小于500 m。影像学检查(CT或MRI)证实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改变所致椎管狭窄,或多节段狭窄经诊断性神经根封闭明确为单节段狭窄所致症状,患者男55例,女41例,平均年龄(71.6±5.4)岁(47~89岁),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地时间及出院时间,术前和术后随访时,采用腿痛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对患者疼痛及腰部功能进行评价,应用Nakai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以环锯去除部分上关节突腹侧扩大椎间孔,内镜下使用髓核钳、射频刀头等去除盘黄间隙的黄韧带显露神经根,摘除椎间盘,进行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的减压,减压范围为头侧至上位椎体椎弓根下缘,尾侧至下位椎体椎弓根上缘的整个椎间孔区域。探查发现神经根无受压,水压变动时神经根搏动良好, 患者术后当天下地,无明显不适症状时出院。68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1个月(6~63个月),VAS评分各测量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1.60,P<0.001),ODI评分各测量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9.91,P<0.001)。应用Nakai评价的优良率为79.4%(优42例,良12例,可10例,差4例)。1例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1例术后足下垂,6例二期行开放手术。结论: 有单侧神经根刺激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椎间孔镜技术进行神经根减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甲沟炎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方法将60例甲沟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麻醉时观察组采用背侧缘进针法,对照组为水平进针法,比较2组病人显效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麻醉的平均显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背侧缘进针法麻醉显效时间短,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40.
<正>诊断能力评价是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类临床研究设计中,通常从经过"金标准"诊断方法确诊的患者和非患者人群中各抽取一个样本,并对受试者完成试验诊断方法的诊断检查,通过与金标准诊断结果的比较评价试验方法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