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20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1篇
肿瘤学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比较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1年3月采用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腰椎退变患者46例(Dynesys组),以同期行PLIF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PLIF组).记录2组手术前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近侧邻近节段的椎间ROM,评估2组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轻度升高(P>0.05),而PLIF组显著升高(P<0.05)且大于Dynesy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4.9°(P<0.05),而PLIF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3°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P<0.05).2组近侧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M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且PLIF组大于Dynesys组(P<0.05).Dynesys组有6例患者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PLIF组患者有15例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PLIF组有1例出现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术均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与融合术相比,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ROM,邻近节段椎间ROM的增幅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数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切除结合缝合治疗半月板旁型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8月对31例半月板旁型囊肿采用关节镜下囊肿切除结合缝合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Lysholm评分进行评估。结果25例患者最终获得临床随访,随访26~37个月,平均随访29.3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评分为(69.1±17.5)分,术后随访时评分(93.7±27.6)分。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囊肿复发,膝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结论关节镜下切除结合缝合是治疗半月板旁型囊肿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闭合囊腔,避免囊肿复发,通过缝合稳定半月板边缘,避免半月板的再次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回顾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病例15例,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1~64岁,平均35.5岁。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3、6和12个月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并发症,分析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最佳适应证。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7.8个月。13例股骨干骨折一期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2±4.1)个月,14例股骨颈骨折一期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4±2.9)个月。合并症:1例股骨远端骨折由于狭部限制,重建钉过细,局部旋转不稳定,并发肥大性骨不连;1例股骨中段骨折延迟愈合;2例股骨干旋转畸形愈合;1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不愈合。末次随访时进行Friedman-Wyman评定,优12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3.3%。结论股骨重建钉适用于绝大部分股骨干骨折合并髋部骨折,尤其是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合并股骨干近端或狭部骨折。但对于股骨颈头下型、难复位的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干远端骨折,股骨重建钉并非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效果与并发症。方法:2004年2月-2007年2月应用LISS接骨板固定治疗44例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其中股骨远端骨折16例,胫骨近端骨折28例,开放性骨折3例。术后即刻、1、3.6个月和1年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关节活动度以及并发症种类、发生率、处理结果。结果:随访20—176周,平均52周。全部病例获得骨性愈合,5例取出内固定。发生与LISS相关并发症9例,其中2例浅表感染,1例深部感染,2例复位不良,2例骨折再移位,1例内固定失效,1例腓浅神经损伤。结论: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以及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增多,前交叉韧带(anteriorc rucial ligament,ACL)下端撕脱骨折发病明显增加。传统治疗方法是切开复位,钢丝、丝线或螺丝钉内固定,手术创伤大。2003年3月~2007年8月我们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此类骨折1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股骨头是骨缺血性坏死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晚期骨坏死常会造成股骨头的塌陷,导致关节畸形、炎症,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虽然对于晚期塌陷患者有采用旋转截骨、金属内植物支撑、打压植骨恢复股骨头高度等方法,但是这类手术难以恢复股骨头的正常外形,仅仅推迟了关节置换的时间,最终导致关节炎,出现疼痛及功能障碍。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具有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及长期生存率高的优点,成为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虽在某些方法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比如早期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1],但目前仍存在有争议且临床中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如脊柱脊髓损伤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早期手术还是延期手术?手术入路选择前路还是后路?另外,临床上细胞移植已应用于脊椎损伤的治疗,显款了一定的效果,但运动功能恢复几乎为零,研究者对细胞移植有何新的思路?本文对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上述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软组织多种细菌混合感染系机体生态失调,多种致病菌侵犯软组织,扩散蔓延,液化坏死.利用常规的抗炎、清创、截肢不能控制病情的发展.本症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继"杨晓霞疑难病"在本院治愈后,先后又收治类似患者2例,均细菌学确诊,经本院综合治疗痊愈,长期随访未复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胸椎脊髓损伤电生理和临床感觉检查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椎脊髓损伤电生理检查主要集中在颅磁刺激器引出运动诱发电位(MEP),有小鱼际肌群MEP、立干肌MEP、肋间肌MEP和腹内斜肌MEP,检查完全和不完全脊髓损伤病例损伤平面上及下方的立干肌,可检出损伤平面以下临床上尚无恢复迹象、而有电生理恢复的立干肌,同时显示同侧立干肌、腹内斜肌受同侧未交叉纤维的皮质脊髓束支配情况.临床感觉检查中的皮肤电刺激感知阈检查比2点鉴别试验准确,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损伤平面上及下行定量感觉检查包括震动感阈值、轻触觉、温觉检查,疼痛和皮肤轴突感觉反射,在完全和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平面以上温觉有改变,其阈值升高.  相似文献   
20.
嗅鞘细胞移植促进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EG)移植后在体内存活情况以及对大鼠脊髓损伤长期的修复作用.方法用新生Wistar大鼠嗅球做OEG培养,大量增殖并标记.8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A、B、C组以250 mm·g打击T13脊髓致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完全消失,A组在打击区中央用尖刀横行切断脊髓;D组仅做与A、B组相同节段的椎板减压,不挫伤脊髓.A、B组在脊髓远近断端距离挫伤区边缘1 mm的脊髓中线上,深度分别为1.75、1.5、1.0、0.5 mm处,各注入200 000个OEG;C组用同样的方法注射等量的DMEM培养液;D组不做处理.术后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BBB运动功能评分法)和体重变化.术后24周取脊髓标本,做HE染色、嗜银染色、抗神经原纤维(NF)免疫组化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标记的OEG在体内存活情况.结果手术后4周,A、B、C组开始有运动功能恢复,术后4~24周BBB运动功能评分A、B组均高于C组(P<0.01),16周以后BBB评分变化较小.HE染色A、B两组脊髓损伤区结构紊乱,纤维走行方向扭曲不一致,细胞数目较多,C组大鼠脊髓损伤段常有明显空洞存在,纤维含量少且扭曲.嗜银染色和免疫组化抗NF染色显示无论在损伤区还是损伤头、尾端,A、B组神经纤维数量多于C组,但都少于相同节段的D组(P<0.01).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Hoechst标记的OEG大量存在于脊髓损伤段周围.术后各组大鼠均出现体重减轻.术后2周,D组大鼠体重恢复至术前重量,此后逐渐增加.术后4周,A、B、C组大鼠体重降至最低,与D组(Sha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此后,A、B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而C组大鼠体重增加不明显;A、B组大鼠体重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OEG移植具有一定促进脊髓损伤神经纤维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