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利用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9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CSA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分、头痛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结果 2组治疗后、随访期的FS-CSA评分、头痛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在治疗后及随访期2组以上指标及FS-CSA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难度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2例,男16例,女36例,年龄42~71(63.44±5.96)岁,病程1.5~6.5(3.69±1.10)年。52例患者均有下肢根性痛或麻木症状,其中41例患者有间歇性跛行症状。51例均为单节段狭窄,狭窄节段:L4,5节段31例,L5S1节段21例。依据是否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凸分为侧凸组18例(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狭窄组34例(单纯腰椎管狭窄)。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和术后并发症,通过CT评估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5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19.58±5.33)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狭窄组优于侧凸组(P0.05);两组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术后下地时间、出院时间、出院及随访时VAS评分、术后3个月及随访时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椎间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MIS-TLIF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退行性脊柱侧凸三维畸形,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出血增多。但是对患者术后症状的缓解,并发症的发生和腰椎功能的恢复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拔罐治疗血瘀气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82例血瘀气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1例.对照组采取中药热敷治疗,观察组联合拔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与体征评分、总有效率,并对中药联合拔罐治疗的疗效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主观症状评分、临床症状评分、日常活动评分、JOA总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1%,高于对照组84.26%(P<0.05).年龄>60岁、中央椎间盘突出、有病史、未卧床休息均为中药联合拔罐治疗血瘀气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药联合拔罐治疗血瘀气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中药热敷治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药联合拔罐治疗的疗效受年龄、椎间盘突出位置、病史、卧床休息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五点支撑功能锻炼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患者后凸畸形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PKP术,观察组PKP术后联合五点支撑功能锻炼。比较2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度(Cobb角)、改良Ob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P<0.05);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随访12个月,治疗组Cobb角、O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点支撑功能锻炼有助于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KP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矫正后凸畸形,促进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5.
36.
颈椎旋转(提)手法的在体力学测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颈椎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生物力学实测方法测量同一操作者对15例患者施行旋转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参数(作用力、作用时间和加速度),再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旋转手法扳动过程所产生的位移及冲量。结果:①颈椎旋转手法的力学参数平均值:预加载力15.15±5.11kg,最大作用力27.24±8.81kg,扳动力14.29±5.15kg,扳动时间114.33±16.98ms,最大加速度为-0.35±0.11g,扳动位移为9.34±2.67mm,扳动冲量为22.49±7.11Ns;②左手操作与右手操作的旋转手法力学参数相比较,除最大加速度、扳动时间和扳动冲量以外,余项P值均〉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预加载力和扳动力相比较,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Pearson相关分析,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和扳动力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8,P〈0.001)。结论:左右手施行旋转手法时作用力特征(包括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扳动力)是相近的;旋转手法从缓慢上牵开始到扳动操作结束整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扳动力的大小取决于预加载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37.
38.
<正>骶尾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常因臀部跌伤、撞击伤或被踢伤而致骶尾部骨折、脱位、骶尾韧带、软组织损伤及其他肿痛引起[1]。由于臀大肌的部分纤维附着于尾骨上,故患者在坐位、站位或是在行走、跨台阶时,由于肌肉的牵拉而出现疼痛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评估非手术疗法治疗不同临床类型退行性脊柱侧凸(DS)的疗效。方法将DS患者62例,按症状分为单纯腰背痛组(A组)29例、腰背痛合并下肢症状组(B组)33例。所有患者均行非手术治疗,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侧凸Cobb角变化及治疗后症状复发时间。结果治疗后A组VAS、ODI评分、Cobb角、复发时间优于B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手术疗法治疗单纯腰背痛的DS患者疗效优于腰背痛合并下肢症状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