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8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93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4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26篇
中国医学   297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19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4 毫秒
61.
目的 筛选合适的穿心莲茉莉酸甲酯(MeJA)和非生物胁迫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的内参基因。方法 利用高温、干旱、紫外和MeJA处理的穿心莲转录组数据,挑选到7个候选内参基因肌动蛋白1(ACT1),肌动蛋白2(ACT2),转录延伸因子(EF-1α),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微管蛋白(TUB),多聚泛素酶(UBQ)和18S核糖体RNA(18S),并以上述处理后的穿心莲叶片为实验材料,进行Real-time PCR验证。利用geNorm,NormFinder 和BestKeeper 3种内参稳定性评估软件进行分析,再利用Refinder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种软件基于不同指标进行稳定性评估,结果并不相同,综合分析得出候选内参基因在高温胁迫下表达稳定性顺序依次为UBQ>18S>EF-1α>ACT2>ACT1>GAPDH>TUB;干旱胁迫下表达稳定性顺序依次为ACT1>UBQ>EF-1α>18S>ACT2>GAPDH>TUB;UV胁迫下表达稳定性顺序依次为EF-1α>TUB>ACT2>UBQ>18S>GAPDH>ACT1MeJA胁迫下表达稳定性顺序依次为ACT1>EF-1α>UBQ>ACT2>18S>TUB>GAPDH。其中18S基因表达丰度较高,不适合作为内参基因。结合转录组数据对4种胁迫中穿心莲内酯合成相关基因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HMGS)的相对表达水平验证,发现合适内参基因的Real-time PCR结果更可靠。结论 穿心莲高温、干旱、紫外和MeJA胁迫时,UBQACT1和UBQEF-1αTUBACT1和EF-1α分别为最适内参基因组合,为后期开展穿心莲高温、干旱、紫外和MeJA处理中基因的功能调控和表达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2.
目的进一步验证三种动物原料(暹罗鳄骨及鳞甲、牛羊骨胶原蛋白、鱼鳞)提取的胶原蛋白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三种原料的作用效果。方法依据中药药理方法学,分别对三种原料提取的胶原蛋白进行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动物试验。结果三种原料提取的胶原蛋白均能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其中暹罗鳄骨及鳞甲为原料的胶原蛋白作用较为突出。讨论不同的动物原料提取的胶原蛋白均有一定的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而暹罗鳄作为新的提取原料经提取后也能获得优质胶原蛋白,可充分开发利用,不仅可提高鳄鱼生产加工的附加值,同时可减少环境污染,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3.
目的建立盐补骨脂饮片质量标准。方法采用传统鉴别、薄层鉴别及HPLC法测定生、盐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成分含量;同时对其水分、灰分、浸出物、农药残留、重金属等进行测定。结果10多个生、熟样品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含量总和平均不低于0.5%和0.6%。结论HPLC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补骨脂中成分含量的测定,制定的质量标准规范、系统、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64.
3′-甲氧基葛根素对大鼠脑缺血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葛根提取物3′-甲氧基葛根素(3′-methoxy-puerarin,3′-mo-pue)的脑保护作用,为扩大葛根的应用范围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葛根素(puerarin,Pue)组和3′-mo-pue组,采用三氯化铁覆着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脑缺血再灌模型;观察不同剂量(0.1,0.2,0.4g.kg-1)的3′-mo-pue对脑缺血的影响。结果:3′-mo-pue可不同程度的降低MCAO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范围和脑含水量;显著提高脑缺血再灌模型大鼠缺血区海马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皮层CAT活性;降低脑缺血再灌模型大鼠缺血区海马过氧化脂质(LPO)和乳酸(LD)的含量。结论:3′-mo-pue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5.
目的建立大方油栝楼药材中葫芦素B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C18柱(4.60 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为227 nm.结果葫芦素B的线性范围为(0.15~1.81)μg,加样回收率为98.69%.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大方油栝楼药材中葫芦素B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6.
不同栀子饮片二萜色素类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栀子不同饮片二萜色素类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HPLC同时测定4个主要成分(crocin 1,crocin 2,crocin 3,crocetin)含量,Kromasil C18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3%甲酸水不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44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5 ℃。结果:4个成分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0.999 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7%,100.05%,98.40%,101.02%。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栀子炮制前后色素类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栀子不同饮片的含量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7.
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调研报告(妇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调研中医妇科临床处方饮片用量,为制定中药饮片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国不同区域,选取18个省市的21家医院,采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收集门诊中医妇科内服汤剂处方41 226张,构建中药饮片用量数据库,基于Weka数据挖掘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明确了300味药物的中医妇科临床用药频次、相应的用量区间、及其与《中国药典》规定用量不相符合的155味药物具体的用量,大多数药物的临床用量区间为(36],(912],(1215] 3个区间,具体集中在9,10,12,15 g等几个用量上。结论:《中国药典》部分中药的规定用量与中医妇科临床实际用量严重不符,需要修订,并为制定用量新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8.
防风色原酮成分群的分离制备及其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6种色原酮类成分的含量比较研究防风色原酮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方法。方法:HPLC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6种色原酮类成分的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5 ℃。结果:6个成分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0.999 5),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7%,RSD均小于5%。各样品含量差异显著。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防风色原酮成分群的制备方法以水煎醇沉树脂分离结合硅胶纯化法较好。  相似文献   
69.
刘晛  李霁  杨戈  王阶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4):2950-2950
目的:探讨活血药有效组分配伍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血清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1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组分配伍组、饮片组和血塞通组4组,每组30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血脂指标及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组分配伍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情,且WBC,CRP,IL-6及TNF-α,TC,T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低于其他3组治疗后(P<0.05)。而HDL-C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活血药有效组分配伍可有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并能明显抑制其的炎性水平。  相似文献   
70.
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调研报告(内科)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调研中医内科临床处方饮片用量,为制定中药饮片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国不同区域,选取18个省市的21家医院,采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收集门诊中医内科内服汤剂处方269 882张,构建中药饮片用量数据库,基于Weka数据挖掘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明确了300味药物的中医内科临床用药频次、相应的用量区间、及其与《中国药典》规定用量不相符合的155味药物具体的用量,大多数药物的临床用量区间为(3-6],(9-12],(12-15],(18-21] 4个区间,具体集中在3,6,10,12,15,20 g等用量上。结论:《中国药典》部分中药的规定用量与中医内科临床实际用量严重不符,需要修订,并为制定用量新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