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风寒湿外邪对痹证[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1)雄性SD系大鼠20只,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单纯完全弗氏佐剂(CFA)组(10只)及风寒湿14天+CFA组(10只)。单纯CFA组大鼠正常饲养14天,风寒湿+CFA组大鼠风寒湿刺激14天,尾根部皮下注射0.1 mL含100 μg结核分支杆菌(Mtb)的CFA诱导佐剂性关节炎(AIA)观察并记录大鼠发病数,计算发病率。(2)雄性SD系大鼠30只,分层随机分为单纯CFA组(10只)、风寒湿7天+CFA组(10只)及风寒湿14天+CFA组(10只),3组大鼠分别尾根部皮下注射0.1 mL含200 μg Mtb的CFA诱导AIA。观察各组大鼠发病时间及关节炎指数。(3)雄性SD系大鼠30只,分层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单纯CFA组(10只)及风寒湿14天+CFA组(10只),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精神状态、舌质、大便情况,测量体质量、饮水量和光辐射热刺激撤足时间。(4)雄性SD系大鼠20只,分层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及风寒湿14天组(10只),检测外周血CD4+ T细胞亚群。结果CFA(含100 μg Mtb)注射后,单纯CFA组大鼠关节炎发病率为50%,风寒湿刺激14天+CFA组大鼠达到100%(P=0.039)。风寒湿刺激14天+CFA组在CFA(含200 μg Mtb)注射后出现关节炎时间为(8.3±1.2)天,比单纯CFA组大鼠[(13.2±1.2)天]显著提前(P<0.01);与单纯CFA组比较,风寒湿14天+CFA组大鼠体毛欠光泽、明显畏寒、蜷卧懒动、大便稀溏,舌质偏淡、舌苔腻。风寒湿14天+CFA组大鼠关节炎初发阶段体重显著下降(P<0.05,P<0.01),后足肿胀程度显著增加 (P<0.05,P<0.01),饮水量显著减少(P<0.05),热刺激撤足时间显著增加(P<0.01)。风寒湿14天组大鼠外周血中CD4+ T细胞亚群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风寒湿外邪影响AIA病证的发生,在疾病初发阶段中医证候表现为风湿寒痹证,其形成机制可能与CD4+ T细胞亚群异常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cGAS/STING 信号通路探讨心康冲剂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 方法 将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通过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待模型成功后 再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心康冲剂组。模型组每日灌胃蒸馏水,缬沙坦组每日以缬沙坦溶液灌胃,心康冲剂 组每日灌胃心康冲剂溶液治疗,连续4 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苏木素-伊红染色(HE)检测 各组大鼠心肌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 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实时荧光定量法(qPCR)检测各组大鼠心肌 组织中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环化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IL-6 mRNA 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cGAS、STING 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 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可见炎性水肿;心功能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炎症因子明显升高(P<0.01), 心肌组织中TFAM mRNA 表达明显降低(P<0.01),IL-6、cGAS、STING mRNA 表达明显上调(P<0.01),心 肌组织中cGAS、STING 蛋白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心康冲剂组大鼠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 P<0.01);心肌细胞炎性浸润减轻;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明显降低(P<0.01),心肌组织中TFAM mRNA 表达明 显增加(P<0.05),IL-6、cGAS、STING mRNA 表达明显下调(P<0.01);心肌组织中cGAS、STING 蛋白表达 明显下调(P<0.01)。结论 心康冲剂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炎性因子表达,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 制cGAS/STING 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通过Raf/MEK/ERK 信号通路治疗大鼠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DU)的作用机 制。方法将60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埃索美拉唑组(4.17 mg·kg-1)以及黄芪建中汤高、 低剂量组(18.54、9.27 g·kg-1)。采用“苦寒泻下+劳倦过度”法联合阿司匹林、无水乙醇构建脾胃虚寒型DU 大鼠模型。灌胃给药,每天1 次,连续4 d。观察大鼠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情况并计算溃疡指数和治疗指数;采 用HE 染色法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十二指肠组织中前列腺素 E2(PGE2)、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十二指肠黏膜磷酸化丝氨 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Raf)、磷酸化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2(p-MEK1/2)、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 酶1(p-ERK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十二指肠溃疡指数显著升高(P < 0.01);小 肠绒毛脱落,隐窝脓肿,小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均显著降低(P < 0.01);肠黏膜PGE2、IL-10 含量均明显降 低(P < 0.01),TNF-α 含量显著增加(P < 0.01);肠黏膜p-Raf、p-MEK1/2 和p-ERK1 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 加(P < 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建中汤各剂量组的大鼠十二指肠溃疡指数均明显降低(P < 0.01);肠黏膜 损伤得到明显改善,黏膜形态趋于完整,小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均明显增加(P < 0.01);肠黏膜PGE2 和 IL-10 含量均明显提高(P < 0.01),TNF-α 含量显著降低(P < 0.01);肠黏膜p-Raf、p-MEK1/2 和p-ERK1 蛋 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 < 0.01)。结论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DU 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 PGE2、TNF-α、IL-10 等炎症介质水平,抑制Raf/MEK/ERK 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十二指肠腺瘤(duodenal adenoma, DA)的核心致病基因进行筛选和分析,挖掘潜在的可用于靶向治疗DA的中药活性成分。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DA数据集(Accession No. GSE102208),运用GEO2R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应用DAVID数据库对DEGs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对DEGs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PPI)分析,利用Cytoscape获取DA核心致病基因,通过CTD数据库挖掘靶向作用于核心致病基因的中药活性成分。结果: 筛选获得DA患者与健康者十二指肠组织显著性DEGs共373个,其中270个上调,103个下调。主要涉及胆固醇稳态、胆固醇流出、脂蛋白合成、三酰甘油稳态等生物学过程,富集于PI3k Akt、PPAR、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蛋白质消化吸收、脂肪消化吸收、胆汁分泌等信号通路。筛选出载脂蛋白B(ApoB)、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载脂蛋白A1(ApoA1)、葡萄糖转运蛋白2(SLC2A2)、麦芽糖酶糖化酶(MGAM)等10个关键基因;进一步分析获得可能用于治疗DA的潜在靶向中药活性成分,包括白藜芦醇、槲皮素、人参皂苷、姜黄素、雷公藤甲素等。结论: 基于公共数据库可以筛选与DA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靶点,并挖掘到潜在的可用于DA靶向治疗的中药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现状,提出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可以从诊疗路径、病机及治法理论、诊疗理念等方面进行,但在结合程度上可有差异。同时具体方案的制定应根据疾病确定基本方向,并因人、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对于制定好的结合方案,可从两者是否形成了互补、协同、激发、减毒的作用,在疗效、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等方面是否较既往单一的模式多解决问题,多避免不足来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近现代名医治疗心绞痛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整理《胸痹心痛古今 名家验案全析》中近现代名医论治心绞痛的经验效方,将复方录入Excel 2010 建立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 台(V2.3)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5.0 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86 位医 家,254 首经验方,涉及中药266 味。高频药物有丹参、瓜蒌、薤白、甘草、半夏等。药性多用温,药味以 苦、甘为主,归经以肺、心、脾为要,功效类别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等最为多见。关联规则获得“薤白-瓜 蒌”“半夏-薤白”“半夏-瓜蒌”等11 个核心药对。因子分析将药物分为6 个公因子,涵盖瓜蒌薤白白酒汤、 二陈汤、生脉散等方。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4 个组合,有健脾化痰、通阳散结、活血化瘀、益气敛阴之效。 结论《胸痹心痛古今名家验案全析》中近现代医家治疗心绞痛的核心中药为丹参、瓜蒌、薤白、甘草、半夏 等,以健脾化痰、通阳散结、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为主要治法,临证可用二陈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红花当归 散、生脉散等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五首活血化瘀方改善血瘀证家兔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及疗效差异。方法 选择清洁级新西兰兔70只,其中正常组6只,余下64只应用饥饿+高脂+肾上腺素复合造模方法构建兔血瘀证模型,造模成功的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9只),血府组(10只),桃红组(10只),丹参组(9只),活络组(10只),失笑组(9只)。使用光镜观察主动脉病理学变化,电镜观察主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和TUNEL双染检测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血清内皮细胞损伤相关因子一氧化氮(NO)、内皮素-1 (ET-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WF)、活性氧(ROS)、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RT-PCR法检测ERK5、MEK5、NRF2、KLF2基因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五首活血化瘀方组主动脉及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均有所改善,内皮细胞凋亡数减少(P<0.01);除活络组外,其余4组NO水平较模型组升高,ET-1水平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五首活血化瘀方均可降低vWF、VCAM-1、ROS水平(P<0.05),失笑组、血府组IL-1、TNF-α水平同时降低,丹参组、桃红组IL-1水平降低,活络组TNF-α水平降低(P<0.05);五首方均可有效降低ERK5、MEK5、 NRF2、KLF2基因表达水平(P<0.01),但对不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有差异(P<0.05)。结论 五首活血化瘀方均可能通过调控MEK/ERK信号通路,改善血瘀证家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五首活血化瘀方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力及作用靶点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