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17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65篇
内科学   32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266篇
特种医学   87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948篇
预防医学   94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44篇
中国医学   70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497篇
  2011年   543篇
  2010年   485篇
  2009年   365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243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2.
目的研究离体培养的海马神经元LKB1表达下调对于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的影响。方法选用17d的胚胎大鼠培养海马神经元,分别用电穿孔的方法转染CAG-RE质粒和LKB1RNAi质粒,培养10~12d后进行电生理记录,选用全细胞膜片钳方式及自由记录模式,细胞外液加TTX阻断动作电位,加Bicucullin抑制GABA电流,记录神经元的mEPSC,比较2组神经元的mEPSC频率和幅度的差别。结果转染CAG-RE的神经元mEPSC幅度平均为25.6pA,频率平均为(5.21±0.25)Hz,是基线的99.8%;转染LKB1RNAi的神经元mEPSC幅度平均为35.1pA,频率平均为(5.79±0.27)Hz,是基线的127.1%;比较2组间频率、幅度变化,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KB1基因表达下调增强了培养海马神经元突触传递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综合性医院抑郁症的特点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及抗抑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其中24例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对汉密尔顿抑郁评定表(HAMD)的平均总分数、汉密尔顿4因子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分在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46例抑郁症患者均以不同程度的躯体症状为主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其中24例抑郁症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定表的平均总分数、汉密尔顿4因子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分数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结论:了解抑郁症患者躯体症状的临床特点,对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具有明显的抗焦虑作用及早期改善睡眠的作用且整体抗抑郁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汉语失写症的神经心理语言学机制以及该研究对于汉语失写症病理行为的康复学意义。方法 采用汉语失语检查法和汉语失写检查法测试口语和书写能力,详细记录患者的书写、失写行为特征,区分言语障碍类型;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病灶CT/MRI图像进行标准化、二维叠加、三维重建等处理,并与非失写对照组相减,显示不同失写类型病变的集中趋势。结果 左侧半球损害48例,其中失语30例,失写32例,后者中纯失写1例,失读并失写1例;右侧半球损害15例,其中失语失写3例。具体的资料分析表明:不同的失写类型有不同的病理行为特点。计算机图像处理结果显示:失语性失写病灶较集中的区域为左额顶叶深部白质。惰性失写主要集中在左外侧裂的前方、从额中下回向后部延伸。镜像书写则分散于左丘脑、基底节附近。结论 汉语失写症的病理行为特点与病损定位有密切的关系;双通道理论有可能符合汉语语言学机制;汉语失写症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对汉语失写康复模式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表皮生长因子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制作一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CAO)模型。MCAO术后24 h,32只大鼠侧脑室注入10μl EGF(100μg/L),连续2d,共2μg(EGF组);32只大鼠只注入不含EGF的等量溶液(对照组)。MCAO术后1、2、3和4w,行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后,免疫印迹检测双侧大脑半球生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囊泡蛋白(SYN)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与同期对照组相比,EGF组大鼠在MCAO术后1、2w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更好,脑梗死灶同侧半球GAP43、SYN和GFAP有更早期和更高表达(P<0.05)。结论 GAP43、SYN和GFAP等蛋白的早期高峰表达可能与EGF引起的早期神经可塑性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抗生素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因及病原学进行分析,初步探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11月收住我院的84例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因学分析,根据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及疾病转归.结果: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假性球麻痹、意识障碍、低蛋白血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心脏疾病的发生率均>30%.病原学分析提示居前3位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47株,占27.3%)、铜绿假单胞菌(31株,占18.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占12.2%).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全部对万古霉素敏感,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 舒巴坦、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等比较敏感,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 舒巴坦敏感性相对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敏感性相对较高.结论: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多合并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脏病,或出现假性球麻痹、意识障碍、营养状况不佳.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G-杆菌,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氨基糖甙类如阿米卡星、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 舒巴坦、头孢他啶,奎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在治疗脑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时可作为经验性优先选用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认知功能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将70例Va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5例,葛根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状况,并进行治疗前后P300检查。同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各35例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前两组MMSE评分、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14d、30d时,两组MMSE评分显著提高(均P〈0.01),P300潜伏期均有缩短,波幅均有提高(葛根素组P〈0.01,对照组P〈0.05);治疗后14d时认知功能改善葛根素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4%,71.4%)(P〈0.05)。两组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葛根素能够改善VaD患者的认知功能,这可能与葛根素的扩血管、脑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时间,探讨脑梗死患者死亡时间的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分析64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死亡时间,利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计算出死亡高峰时刻和1天24小时内95%的死亡时间集中时段。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高峰时刻为05:59:31,1天24小时内95%的死亡时间发生在01:04:23-10:54:39.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时间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分布的特点,清晨通常为死亡的高峰时段,与机体血栓性病理状态恶化或血压的昼夜波动有关,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夜间和凌晨患者的管理和监测,必要时改变投药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0例正常对照和3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急性脑梗塞组血清TN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TNF水平变化与脑梗塞容积大小密切相关,恢复期血清TNF水平显著降低。结果提示,TNF参与了脑梗塞发生后病理变化过程,检测血清TNF对判定脑梗塞容积大小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T2DM)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T2DM患者进行SSR检测,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2组SSR的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波幅、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波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2DM组72例(72%)患者至少有一肢SSR异常.血糖控制满意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比较,起始和N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幅和面积无显著性意义(P>0.05).T2DM组病程<5年与病程≥5年比较,潜伏期、波幅、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R可作为评价T2DM自主神经损害的客观电生理指标;T2DM患者SSR与血糖控制水平相关,与病程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