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放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对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118例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个炎性复合指标和临床资料与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确定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NLR、PLR及LMR的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各组生存率之间的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118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5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2.8%和50.1%。通过ROC曲线确定NLR、PLR和LMR的临界值分别为4.28、217.8和1.9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靶向治疗、NLR、PLR以及LMR均是影响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01、0.032、0.008、0.003、0.002),进一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LR是唯一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3)。  结论  放疗前外周血PLR升高是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采用低位三管引流(经肛管在直肠腔内放置2根引流管,经肛管旁途径于骶前间隙放置1根双套引流管)治疗89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89例直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瘘患者采用低位三管引流法进行治疗及护理。结果仅1例患者进行结肠造瘘,其余患者均临床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24.8±11.4)d。结论定时冲洗低位引流管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辅以必要的饮食护理及心理护理是治疗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眠三针"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康复训练中心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眠三针"(四神针、三阴交、内关)针刺。每天治疗1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治疗组上升更明显,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为73.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眠三针"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张羟乙基淀粉130/0.4对失血并腹腔海水浸泡伤的救治效果。方法制作30%失血并腹腔海水浸泡伤动物模型,15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治疗组、低张羟乙基淀粉治疗组,观察每组动物失血并腹腔海水浸泡后平均动脉压(meanarterypressure,MAP)、心排血量(cardiacoutput,CO)、尿量、血浆渗透压及存活时间。结果低张羟乙基淀粉130/0.4可显著改善MAP及CO,增加尿量,降低血浆渗透压,延长存活时间。结论低张羟乙基淀粉对失血并腹腔海水浸泡伤具有较好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化香树果序的生药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化香树果序的生药性状、组织结构、粉末特征、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为化香粉果序的鉴定,质量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在颅脑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绍强 《现代医院》2009,9(3):11-14
目的探讨颅脑疾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与白细胞(WBC)计数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31名住院患者血样,作hs-CRP浓度、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NEU百分比分类检测,计算出各自均值、异常率,各项指标异常率的显著性差异及hs-CRP浓度、WBC计数、NEU百分比三者的相关性。结果WBC计数大于10×109/L时,患者hs-CRP的浓度为(36.3±40.2)mg/L,与WBC计数小于10×109/L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431名患者hs-CRP浓度、WBC计数及NEU百分比分别为:(22.53±31.91)mg/L、(10.49±4.64)×109/L、(69.10±14.66)%。hs-CRP浓度与WBC计数及NEU百分比的异常率分别为:90.3%、43.6%、51.0%。hs-CRP浓度异常率较WBC计数及NEU百分比两者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hs-CRP浓度与WBC计数及NEU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p<0.01,r=0.346,r=0.401),相关关系不密切。WBC计数与NEU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p<0.01,r=0.577),相关关系密切。结论在脑颅疾病中,hs-CRP浓度与WBC计数及NEU百分比呈正相关,Hs-CRP浓度大于36.3mg/L并持续升高时,提示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使早期、规范介入康复治疗,仍有许多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还不能恢复行走功能或遗留严重异常步态,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造成巨大影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神经调控、头针等以大脑为靶点的中枢干预技术,以及协同功能性电刺激(FES)、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等以肢体为靶点的外周干预技术。虽然中枢干预与外周干预刺激靶点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有研究发现将有效的中枢干预技术与外周干预技术联合应用比单一中枢或外周治疗的效果更好。国内学者将这种模式称为"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该技术根据协同部位不同可分为脑-上肢协同治疗模式和脑-下肢协同治疗模式;根据协同顺序的不同,又可分为脑-肢体同步治疗模式和脑-肢体非同步治疗模式,其中非同步治疗模式又可分为先大脑刺激后肢体刺激模式和先肢体刺激后大脑刺激模式。目前,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在临床中被普遍应用和研究。由于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安全性高、设备携带方便、后延效应时间长等优势,被广泛与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协同应用。但由于参与协同的下肢康复技术种类不同以及协同治疗顺序的不一致,tDCS协同下肢康复治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不同治疗参数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协同不同的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及不同脑-肢体协同治疗顺序,在脑卒中偏瘫下肢康复中的应用模式作一综述,并探讨影响协同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可能有效的协同治疗模式,旨在为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罗哌卡因中枢及心脏毒性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生理盐水组(A组)、丙泊酚Ⅰ组(B组)、丙泊酚Ⅱ组(C组)。实验前5min,A组大鼠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kg,B组大鼠股静脉注射0.5%丙泊酚5mL/kg,C组大鼠股静脉注射1%丙泊酚5mL/kg。所有实验动物股静脉置管泵注0.5%罗哌卡因,速度为2.5mL/(kg-min)并记录大鼠出现抽搐、心律失常和心跳停止的时间及罗哌卡因用量。结果 A组、B组、C组泵入罗哌卡因后均出现抽搐、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跳停止的中枢及心脏毒性反应,预注丙泊酚B组、C组出现抽搐、心律失常及心跳停止时的中毒剂量明显大于预注生理盐水A组的动物(P<0.01),C组出现抽搐、心律失常及心跳停止的中毒剂量大于B组(P<0.01)。结论短时间内过量罗哌卡因引起大鼠的中枢及心脏毒性反应,预先给予丙泊酚可明显减轻罗哌卡因对大鼠的中枢及心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第二类精神药品在门急诊的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分析法,对我院2012年1–12月门急诊995张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门急诊使用的8种第二类精神药品的DUI≤1.00。男性患者使用量所占比例高于女性,占51.36%,并且主要分布在36~50岁;用药频度排序前3位的是艾司唑仑片、地西泮片和酒石酸唑吡坦片。结论:苯二氮类药物在我院门急诊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中占主导地位,用药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0.
灸法通过腧穴作用于患病机体,调动机体内在因素,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使失调的功能状态和物质代谢过程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阴虚内热证的灸治通过导热外出、引热下行、助阳化阴而整合阴虚体质阴阳偏颇的状态,促其趋于阴阳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