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6篇
  免费   503篇
  国内免费   430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142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280篇
内科学   137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85篇
综合类   1715篇
预防医学   202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612篇
  11篇
中国医学   1750篇
肿瘤学   8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577篇
  2013年   418篇
  2012年   642篇
  2011年   572篇
  2010年   411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ma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stent diameter (8 mm vs. 10 mm) that conveys better safety and clinical efficacy for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Materials and methodsFour databases were used to identify clinical trials published from inception until March 2020. Data were extracted to estimate and compare one-year and three-year overall survivals, hepatic encephalopathy, variceal rebleeding, and shunt dysfunction rat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8 mm covered stents and those with 10 mm covered stents.ResultsFive eligible studies were selected, which included 489 patients (316 men, 173 women). The 8 mm covered stent group had higher efficacy regarding one-year or three-year overall survival (odds ratio [OR], 2.88; P = 0.003) and (OR, 1.81; P = 0.04) and lower hepatic encephalopathy (OR, 0.69; P = 0.04) compared with 10 mm covered stent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riceal rebleeding rate (OR 0.80; P = 0.67). However, shunt dysfunction was lower in 10 mm covered stent group (OR, 2.26; P = 0.003).Conclusions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use of 8 mm covered stents should be preferred to that of 10 mm covered stents for TIPS placement when portal pressure is frequently monitored.  相似文献   
3.
4.
沙苑子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婷婷  柯创  秦路平  吴建军 《中草药》2020,51(16):4348-4354
沙苑子为我国常用中药,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本草文献,对沙苑子名称、基原、功效、产地及伪品5个方面进行考证,得知其名称演变大致经过"白蒺藜""沙苑蒺藜""沙苑子"3个阶段;历代本草记载沙苑子基原为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古今应用品种基本一致;沙苑子补肾固精功效的记载自宋《本草衍义》起逐渐清晰明确;沙苑子道地产区自宋时起为陕西沙苑,明清时期产地逐渐转到陕西潼关、山西等地,建国后以陕西省为主向北扩散,以陕西潼关为佳;沙苑子建国前有马薸子、色微绿伪品及紫云英子等混伪品,建国后有紫云英、猪屎豆、华黄芪和直立黄芪的种子等混伪品。为沙苑子正本清源,并为其进一步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脉冲波形的低频率电刺激对海马电点燃癫痫模型小鼠的作用差异。方法采用电点燃刺激法建立小鼠癫痫模型, 观察正弦波、单相方波、双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对模型小鼠癫痫行为发作及后放电持续时间的影响, 并比较不同时间点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的抗癫痫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30 s能降低小鼠海马电点燃癫痫发作等级(2.85 ± 0.27 vs 4.75 ±0.12, P < 0.05)、减少大发作概率(53.6% vs 96.5%, P < 0.01) 和缩短后放电持续时间[(16.22 ± 1.69) s vs (30.29 ± 1.12) s, P < 0.01], 而单相方波和双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30 s没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常用的单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15 min能降低小鼠海马电点燃发作等级(3.58 ± 0.16, P < 0.05)、减少大发作概率(66.7%, P < 0.01);但对海马后放电持续时间及大发作持续时间无影响(均 P>0.05)。此外, 电点燃刺激前预先给予或结束后3 s内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具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 P < 0.05或 P < 0.01), 而电点燃刺激结束10 s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则无上述抗癫痫作用。 结论低频率电刺激抗癫痫作用受波形参数的影响, 其中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能有效抑制小鼠海马电点燃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6.
消渴病与饮食关系密切,关于消渴病发病及治疗过程中的饮食、服药宜忌古已有之。其思想发源于《内经》,具体论述始于《伤寒杂病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多医籍中不断积累完善,到了唐代《外台秘要》和《医心方》时已经比较成熟,能够自成体系。通过系统总结唐以前医籍所载关于消渴病饮食及服药宜忌内容,分析其内在规律,有助于扩展和加深对糖尿病饮食宜忌相关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阐明济脉通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理念,为进一步研究济脉通片降压药效物质基础和机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结合口服利用度(≥ 30%)和类药性分析(≥ 0.18)参数,筛选济脉通片的活性成分;通过Drugbank和TCMSP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分析;通过GENCARD数据库筛选出高血压疾病相关基因;结合DAVID和KEGG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通路分析;使用Cystosco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作用通路"网络图。结果 经筛选后得到济脉通片的33个化合物,148个潜在靶基因并映射到了223条信号通路,其中31条信号通路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TNFsignaling pathway、Adrenergic signaling in cardiomyocytes和Focal adhesion为重要的通路枢纽。结论 济脉通片主要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反应、钙钠离子转运、糖脂代谢等参与血管舒张、改善炎症、调节机体代谢、调节离子转运等而产生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医学检验技术隶属医学技术一级学科,注重技术型人才培养。该专业教育目前存在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技能培训,部分课程实用性不强,毕业生专业素质欠缺等问题。本研究将“教学”“临床”“科研”三轴结合,通过完善师资队伍,增加实验课程、临床技能和科研实训比例;依托“验证→综合→设计”实验、实验室开放和本科生科研竞赛等抓手,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较好教育成效,对检验学科发展也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10.
不同频率电刺激对神经痛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痛是由周围神经病变引起并放射至该神经支配范围内的疼痛,其临床症状重,持续时间长,治疗困难。本文总结近年来应用疏波、密波与疏密波电针和经皮电刺激于神经痛治疗的临床研究,结合相关实验对电针频率与补泻的关系研究,探索针灸治疗神经痛的可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