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科感染极为常见 ,在外科疾病中约占1 /4左右 ,随着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 ,企图单纯依赖抗菌药物疗法控制感染已有一定困难 ,故重症感染病倒相应增加 ,搜集近几年来 4 8例重症外科感染病例 ,约占外科住院感染病例的 1 /1 0 ,从其统计整理中 ,体会甚多 ,许多问题值得探讨。1 一般资料性别 :男性 32例 ,女性 1 6例。年龄 :1 0~ 1 7岁 3例 ,1 8~ 30岁 5例 ,31~ 50岁 9例 ,51~ 70岁 3例 ,71岁以上 6例。1 .1 感染源a)腹部外科 :阑尾穿孔 2例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4例 ,胃穿孔 3例 ,肠穿孔 2例 ,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 4例 ,肝脓肿 3例。 b)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TH)及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对于2型糖尿病(T2DM)并发骨质疏松症(OP)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于疾病的筛查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329例T2DM患者,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结果,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A组,n=124)、骨量减少组(B组,n=159)、骨质疏松症组(C组,n=46),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不同骨密度组及不同季节就诊患者间PTH、25OHD水平的差异;探讨PTH、25OHD之间及与骨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Ⅰ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间的相关性;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PTH、25OHD对T2DM并发OP的影响,并观察其对于OP的筛查价值。结果 1.三组之间PTH水平比较,C组明显高于B组、B组明显高于A组;25OHD水平比较,C组明显低于B组、B组明显低于A组。2.秋季就诊者25OHD水平明显高于冬春季;P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偏相关分析表明:PTH与PⅠNP、β-CTX呈明显正相关;25OHD与PTH、PⅠNP、β-CTX呈明显负相关。4.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PTH、25OHD对于T2DM并发OP的影响显示:PTH:OR=6.265;25OHD:OR=0.369。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PTH、25OHD对于OP诊断的截断点分别为:≥46.58 pg/ml、≤14.70 ng/ml。结论 PTH水平增高患者更易患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是发病的危险因素;而25OHD水平增高是发病的保护因素。不同季节25OHD水平不同,应特别注意冬春季节25OHD的补充。PTH、25OHD的检测不仅有助于识别T2DM并发OP的发病风险,还是疾病快速、无创、敏感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3.
背景饮食是影响炎症性肠病(IBD)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重要因素,而饮食限制是IBD患者常见饮食管理问题之一,但目前国内关于IBD患者饮食限制行为的研究鲜见。目的了解IBD患者饮食限制现况并分析其饮食限制种类的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1—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南京市4家综合性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科和肛肠科进行实地调研,选取自愿接受调研的I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收集IBD患者一般资料与疾病相关情况、饮食限制行为、接受饮食指导情况;IBD患者饮食限制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回收调查问卷622份,其中有效问卷6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7%(608/622)。最终纳入的608例IBD患者中562例(92.4%)存在1种或1种以上的饮食限制,平均饮食限制种类为6.9种。不同性别、体质指数、居住状态、经济负担、IBD类型、病程、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是否接受过饮食指导、营养师饮食指导、胃肠病医生饮食指导的IBD患者饮食限制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β=0.697)、体质指数(β=0.777)、居住状态(β=1.141)、并发症发生情况(β=0.884)是IBD患者饮食限制种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IBD患者饮食限制情况较普遍且严重,而性别、体质指数、居住状态、并发症发生情况是IBD患者饮食限制种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易发脆性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疾病。中医学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病机,因此以补肾壮骨为主要治法已达成普遍共识。笔者通过大量文献搜索发现,脾虚在骨质疏松症的致病过程中亦起着关键作用。肾、脾两脏为先后天之本,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着眼于“脾肾相关”理论,从中医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等角度综述其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科学内涵,并试探讨中医“脾肾相关”理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找寻中医基础理论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理论渊源,优化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方案,为更好得将祖国医学运用于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南京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提前预警以降低一线治疗的失败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门诊启动一线抗病毒治疗并随访至2020年3月的HIV/AIDS患者基线人口学和随访资料,在此期间有耐药基因检测证实一线抗HIV治疗失败、更换含有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免费二线方案患者为治疗失败组,以同期病毒持续抑制患者作为对照,通过 Logistic 回归分析治疗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1 739例HIV/AIDS患者中有44例(2.5%)因病毒学失败更换含LPV/r的二线治疗方案。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 (OR=13.105,95% CI:5.025~34.176)和基线病毒载量≥1×105 拷贝/mL (OR=2.491,95% CI:1.210~5.128)是一线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一线治疗失败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体重指数、传播途径、从确诊到治疗间隔时长、是否有基本医疗保险无关。结论:一线治疗失败的发生与低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和高基线病毒载量有关,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是一种危害巨大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科学,可以对生物样本中的全部代谢产物进行定量测量分析,从而直观、全面地反映生物体内的代谢物变化。将代谢组学运用到骨质疏松症中或有一定优势,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基于代谢组学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将代谢组学运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及中药干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初步总结部分可能可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特异性代谢标志物,展望代谢组学在骨质疏松症的中药干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气逐瘀方治疗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美洛昔康片、盐酸乙哌立松片治疗,治疗组给予益气逐瘀方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病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采用富田庄司提出的方法检测颈椎突出物吸收率和突出率。结果:2组JOA颈椎病评分在治疗2周、3个月、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JOA颈椎病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在治疗2周、3个月、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椎间盘突出率较治疗前减小,对照组颈椎间盘突出率较治疗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颈椎间盘突出物吸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逐瘀方能有效缓解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痛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周丹微  高静东 《新中医》2019,51(11):333-335
简版:正文:张蕾教授现任苏州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从事肿瘤专业工作二十载,尤擅长乳腺癌术后中医药调理。笔者有幸侍诊,受益匪浅,观将张教授运用中医治疗乳腺癌术后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笔者检索中国知网上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现状的文献,且对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分析。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专药运用、中成药治疗及其他疗法等方面对ED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发现现代中医治疗ED有独特的优势,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并指出了现代中医治疗该病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失衡造成的代谢性骨病。破骨细胞通过吸收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产生的能量,并分化激活代谢程序。代谢重编程产生能量以支持单核前体细胞向多核破骨细胞的表型改变,并促进骨吸收,这是终末分化成熟破骨细胞主要的功能,所有代谢途径紧密联系。因此研究不同能量、不同环境下,破骨细胞代谢重编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