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9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24h内首次心电图未校正的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Icd)和改良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Lcd),以各种离散度≥60ms为标准对预测发病1周内发生室性心作失常的敏感度分别为74.1%、81.5%和74.1%,特异度分别为52.8%、14.4%和63.9%,在敏感度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QTLcd的特异度明显高于QTcd(P<0.05)。认为临床选用QTLcd≥60ms作为预示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方法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LabVIEW构架的多道心电生理记录仪开发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多道生理记录仪已成为心脏介入术及医学基础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本研究首创用美国国家仪器 (NI)公司的 L ab VIEW开发系统为软件基本构架 ,自制低噪声多道前置放大器 ,配合 DAQ数据采集模块和通用计算机为开发硬件平台 ,研制了临床实用型多道心电生理记录仪。产品具有心电生理实时显示 ,数字高通、低通、5 0 Hz陷波和增益调节 ,即时存贮、任意回放和打印 ,基本程控刺激等功能。仪器小型化、经济实用、使用灵活 ,有利于心脏介入诊疗技术在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维生素C处理体外培养的去分化脂肪(dedifferentiated fat,DFAT)细胞,以期进一步提高DFAT细胞的心肌分化效率。方法:用天花板贴壁培养法使大鼠成熟脂肪细胞去分化为DFAT细胞,并体外培养增殖至第3代,然后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C或(和)乳鼠心脏细胞裂解液诱导DFAT细胞心肌分化。3周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DFAT细胞的形态变化,用real-time 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DFAT细胞的心肌特异性标志物c Tn T、GATA-4及NKx2.5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鼠脂肪细胞经天花板贴壁培养后形态转变为成纤维细胞样的DFAT细胞。DFAT细胞在普通培养条件下可自发表达少量心肌特异性标志物。经乳鼠心脏细胞裂解液诱导后,DFAT细胞体积增大、变长,可见肌管样结构,c Tn T、GATA-4及NKx2.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较普通培养的DFAT细胞显著升高。在维生素C的作用下,DFAT细胞c Tn T、GATA-4及NKx2.5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未观察到自发性搏动细胞。结论:维生素C可促进DFAT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高钾温血心停搏液对犬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12 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利多卡因组 (每组6只)。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CPB), 对照组用 ST ThomasⅡ冷晶体心停搏液常规灌注, 首剂量 20 ml/kg, 每隔30 min复灌1次, 剂量为10 ml/kg, 共 4 次。利多卡因组用利多卡因高钾温血心停搏液, 仅灌注一次 (5ml/kg)。心脏停搏120 min, 辅助30 min, 停机后30 min结束实验。记录围手术期心电活动。结果 利多卡因组诱导心电停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 .01); 停搏期间的心电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1); 再灌注心脏的自动复跳高于对照组 (P<0 .01)。室颤的发生低于对照组 (P<0. 01)。结论 利多卡因高钾温血心停搏液能够使犬心脏电活动长时间停止, 并能够防止再灌注后发生室颤和其它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随着心脏介入性诊疗技术及心电生理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冠状静脉窦 (简称冠状窦 ,CS)的插管变得越益重要。我院自 1989年以来 ,在为病人作快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检查或经导管射频消融过程中 ,先后为 188例次患者作了冠状窦插管 ,对其影像学特点及方法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和研究 ,现予报告。1 临床资料和方法因快速心律失常行心电生理检查或经导管射频消融而作CS插管者共 188例 (男 80例 ,女 10 8例 ) ,年龄 13~ 6 0岁 (平均 4 2± 8 2岁 )。冠状窦插管均在X线指引下进行。首先 ,对病人进行局部消毒铺敷 ,以 1%利多卡…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发现血浆内皮素(ET)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和靶器官损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性高血压动物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血压和ET呈明显正相关性。但报道多限于成人,罕有儿童高血压与ET关系的研究报道。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内皮素,旨在探讨血浆内皮素在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过程中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电和心律失常的监护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这种医疗手段具有使用范围广、应用环境差距大等特点。迄今 ,心脏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症之一 ,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 ,HOLTER系统均是医生强有力的助手。然而外科手术、查房现场、医生院内外会诊、农村基层医院出诊、野外急救等移动医疗行为 ,都十分需要一种实用、小型、轻便的心电监护仪。我们根据临床需求 ,研制了系列具有便携功能、低功耗、轻便的手持式多功能心电监护仪 ,并投入临床使用 ,取得满意效果 ,本文将其研制和应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不同起搏方式在高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杉  陈启旸  陈欣  韩曙光  夏旻 《临床荟萃》2004,19(7):369-371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并对生理性及非生理性两种起搏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为 4 7例年龄≥ 75岁的高龄患者安置VVI型起搏器 2 5例 ,VDD型起搏器 3例 ,DDD型起搏器 19例。术后随访平均 3个月至 2年 ,了解患者自觉症状、生活质量、运动耐量、起搏器功能情况及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EF)。结果 全组病例自觉症状、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 ,起搏功能良好 ,患者平均心室率由术前的 (4 4± 11)次 /min提高到 (6 9± 16 )次 /min。生理性起搏组EF由 (5 1.7± 16 .8) %提高到 (6 2 .1± 15 .2 ) % (P <0 .0 1) ,1例发生房颤 ;非生理起搏组EF由 (4 8.5± 14 .8) %提高到 (6 0 .1± 16 .9) % (P <0 .0 1) ,2例发生房颤 ,3例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结论 两种起搏方式均可改善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心室率 ,改善心功能 ,但生理性起搏可减少起搏器综合征及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社区人群超重肥胖的现患率并探讨其与高血压等有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结合省情作局部修改的卫生部预防医学科学院设计的健康行为调查表 ,应用系统抽样方法进行调查 ;对社区人群超重肥胖的现患率及其与高血压、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关系作统计分析。结果本社区 15岁以上人群超重肥胖率已达 4 3.4 % ,人群体质指数 (BMI)均值不论男女在 5 5岁以前有随增龄而增加倾向 ;女性 35岁以上各年龄段人群平均 BMI已接近或超过2 4 ,且均显著高于男性 ,4 5岁以上更加明显 ;本社区的平均 BMI及超重肥胖的发生率高于全国水平 ;汉族男性超重肥胖率显著高于少数民族 ;随文化程度的低下 ,超重肥胖率显著增高 ;随体质指数增大 ,高血压发病率显著增高。结论防治超重肥胖已经成为预防高血压刻不容缓且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心脏外科的进步,现已成为常规手术。瓣膜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手术效果,且成为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2003年5~8月应用心外膜超声(EE)对41例接受二尖瓣置换术(MVR)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患者术中测量瓣环大小与即刻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