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8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家兔急性房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快速肺静脉起搏方法制作家兔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64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32)及对照组(n=32),对照组为假手术组通过开胸植入食道调搏电极但不起搏,实验组通过开胸植入食道调搏电极(程序刺激与Burst刺激相结合)刺激肺静脉建立家兔急性房颤模型,监测房颤的发生情况、持续时间及房颤时心室率变化情况,同时测定起搏前及房颤发生后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的变化,并对心房组织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经程序刺激诱发出房颤15只,爆发刺激诱发出房颤8只,房颤总诱发率为71.88%;对照组2只发生房颤,房颤发生率为6.25%。实验组房颤持续时间(40.53±3.70)min,对照组(17.05±1.55)mi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房颤时心室率[(307.64±2.74)次/min]明显快于基础心率[(227.70±1.02)次/min],有显著性差异(P〈0.01);AERP缩短,AERP频率适应不良,与基础状态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光镜下左心房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到早期炎症表现。结论经快速肺静脉起搏方法制作房颤动物模型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是建立急性房颤模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药物治疗无效或电转复困难使非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导管消融又是房颤治疗的一项重大突破,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利用GPRS技术的磁场定位系统,通过心内导管在心内膜的标测,构建出整个心房的模型,目前已成为治疗房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 37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射频消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93年至 2 0 0 3年 10年间我院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近千例患者中 ,37例同时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 ,男 2 0例 ,女 17例 ,年龄 12± 76岁 (平均 4 7± 15岁 ) ,均有反复发作心动过速病史多年。其中瓣膜病 4例 ,先天性心脏病 5例 ,高血压心脏病 17例 ,心肌病 3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 4例 ,肺心病 1例。射频消融方法 :常规行左右股静脉、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必要时颈内静脉穿刺 ,放置电极导管至冠状窦 (CS)、高右房 (HRA)、右心室 (RV)及希氏束 (His)位置。根据患者病情 ,高血压患者先控制好血压 ,有心功能不全者术前将心功能纠正为I -II级。术中根据情况 ,决定先行射频消融还是先纠正某些基础心脏病 ,由旁路参与的心动过速患者 ,尽量少诱发心动过速 ,以免诱发心功能不全。结果  37例患者 36例 1次消融成功 ,1例首次消融失败第 2次手术成功 ,2例复发 ,经再次手术成功。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4例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 1例 (显性旁路 7例 ) ,多径路 2例。 3例二尖瓣狭窄患者 ,2例先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1例因发作频繁先行射频消融术。 2例房间隔缺损和 3例动脉导管未闭者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左前游离壁及左后间隔双旁道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方法  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发作时QRS波呈单一图形者 2例 ;图形基本一致 ,频率不同者 3例 ;出现两种不同图形者 3例 ,其中频率一致图形不同者 2例 ,频率和图形均不一致者 1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① 8例患者均消融成功 ,无并发症发生 ,随访 15~ 36个月均无复发 ;②术中证实均存在左前游离壁及左后间隔双旁道 ,两旁道相距 >2cm。结论 对室上速发作时频率和图形不一致患者要考虑多旁道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同步化疗并维持化疗治疗非鳞癌局部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08例非鳞癌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接受3D-CRT+TP方案(紫杉醇175 mg/m2d1,顺铂20 mg/m2d14)化疗,治疗组接受3D-CRT+PD方案(培美曲塞500 mg/m2,顺铂20 mg/m2d14),放疗结束后,口服厄罗替尼至病情进展,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组组(P〈0.05);两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CRT同期培美曲塞化疗和厄洛替尼维持治疗非鳞癌局部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 18年来更换心脏起搏器时对电极参数测定结果 ,以判断电极能否继续使用提供临床经验。临床资料  1986年 3月~ 2 0 0 3年 5月 ,38例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 ,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电极参数。心室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4~ 11年 (平均 8.4年 )。置入时起搏阈值为 0 .6 4± 0 .37(0 .3~1.5 )V ,更换起搏器时起搏阈值为 1.78± 0 .73(1.0~ 3.6 )V ,更换起搏器时起搏阈值明显高于置入时的 2 .4 5倍 (P <0 .0 0 1) ,增加绝对值为 0 .1~ 2 .6V。置入时和更换时电极阻抗分别为 (6 47.5 2± 178.4 1) (35 0~980 )Ω和 (72 3.2 2± 10 3.30 ) (4 5 2~ 130 0 )Ω ,两者相比P >0 .0 5。本组更换新电极 6例 ,均为阈值明显升高 (>3.5V) ,或 /和电极阻抗过高或过低。结论 ①本组电极置入后平均 8.4年 ,更换起搏器时 ,起搏阈值为 (1.78± 0 .73) (1.0~ 3.6 )V ,为置入时的 2 .4 5倍 ,但 30例 (80 % )的起搏阈值 <2 .5V。②起搏器更换时 ,原电极阻抗与首次置入时相比 ,总体上略有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近 90 %的电极阻抗在正常范围内 ,2例阻抗 >12 5 0Ω ,进行了电极更换。③更换起搏器时 ,电极参数如起搏阈值在 2 .5V以下 ,电极阻抗在 30 0~ 10 0 0V内 ,自主心律的R波振幅 >2 .5V ,原电极可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60例胰腺癌患者。治疗组28例,于化疗第1天行3DCRT,每周期第1、8、21、29天静滴吉西他滨(GEM)1000mg/m2,草酸铂130mg/m2,静脉滴注。对照组32例,给予每周期第1、8、21、29天静滴GEM 1 000mg/m2,草酸铂130mg/m2,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治疗完成情况、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完成率89.29%,对照组治疗完成率93.75%,两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25.0%与3.1%(P<0.05)。两组毒副反应主要为血小板减少(28.6%,21.9%),白细胞下降(39.3%,31.3%),胃肠道反应(82.1%,75.0%)以及肝功能变化(10.7%,9.4%),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6个月生存率(82.1%,53.1%)、12个月生存率(46.4%,21.9%)及中位生存期(11.2个月,7.6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3DCRT+吉西他宾+草酸铂治疗胰腺癌疗效确切,可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与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高血压组 (n =6 0 ) ,健康对照组 (n =30 ) 2 4h动态血压和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含量。结果 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明显大于对照组 ,且Ⅱ、Ⅲ期高血压大于I期高血压 (P <0 .0 5 )。高血压组一氧化氮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内皮素高于对照组 (P<0 .0 1)。血压变异性与一氧化氮呈负相关 ,与内皮素 1呈正相关。结论 血压变异性增大是高血压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且能反映高血压病的程度。一氧化氮、内皮素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血压变异性的大小与NO和ET 1的血浆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