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清开灵注射液生产过程性能指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科学评价中药产品质量可靠性和批间一致性,该文以清开灵注射液为研究对象,收集一定时期内清开灵注射液产品质量指标历史数据,将过程性能指数PpPpk应用于中药生产过程能力分析,并采用Bootstrap抽样方法计算过程性能指数置信区间。结果Ppk的估计值和置信区间宽度均低于Pp,表明Ppk用于过程性能分析时灵敏度更高。在考察的生产周期内,以黄芩苷、胆酸、栀子苷和总氮浓度为指标计算的Ppk分别为1.122,2.055,1.564,0.891,即胆酸的过程能力最高,其次为栀子苷和黄芩苷,总氮过程能力较低,提示应加强总氮相关工艺质量管理和控制水平。过程性能分析法可对中药生产过程能力和产品质量一致性进行量化研究,可作为生产过程运行质量的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2.
论中药质量源于设计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药品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形成于生产过程,优化提高于生命周期。该文在回顾制药QbD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围绕质量设计、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详细解读了制药QbD实施方略。在分析中药研发和生产应用QbD难点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中药QbD的"四全"模式,即全局设计、全息分析、全面控制和全程优化,体现了中药质量设计的系统观和整体观。在全局设计中,构建以临床疗效为导向和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中药质量问题空间和解决方案空间。全息分析中重视"析"的方法和技术,具备更高层次的中药质量理解和设计整合功能。提出综合应用检验质量控制、统计质量控制、预测质量控制和智能质量控制实现中药产品质量一致性和工艺系统可靠性。全程优化致力于生命周期内的中药质量和过程能力改进。实施QbD有利于化解中药研发和制造生态系统内在矛盾,为中药质量和产业效益的提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采用小试近红外(NIR)分析模型监测大孔树脂纯化栀子提取物的放大过程。首先,收集小试纯化过程中的乙醇洗脱液,采集其近红外光谱,采用HPLC测定栀子苷含量,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NIR光谱预测栀子苷含量的定量模型。然后,用该模型对中试过程醇洗脱液中栀子苷浓度的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小试NIR模型对中试过程中栀子苷浓度的预测效果良好,然而随着实验批次的进行,模型的预测性能有所下降,因此用模型更新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维护。经过2次更新后,模型可以对中试过程中栀子苷的浓度进行准确预测。通过模型更新将小试规模建立的NIR定量模型应用于不同规模的大孔树脂纯化过程,可提高小试过程数据的利用效率,并且节省中试过程重新建立模型的成本。  相似文献   
4.
三七总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是中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如以缺血再灌注损伤为病理基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NS主要通过抗氧化应激、阻滞钙离子超载、抑制中性粒细胞活化黏附、调节能量代谢、抑制细胞凋亡、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途径保护心肌,防止再灌注损伤。对三七中主要活性皂苷类化合物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理作用进行系统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三七类药物并指导其临床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的理念正推动着药品生产模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检验为主的制药过程到以科学和风险为基础并经过详细研究和理解的生产过程.随着对工艺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设计空间”将被确定,质量控制从质量标准转移到设计空间.因此,设计空间的建立是实施QbD的核心步骤,研究设计空间的构建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提出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中建立设计空间的设想,系统介绍了设计空间的概念,分析了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中构建设计空间的可行性和意义,结合实例提出符合中药制剂特点的设计空间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 D)方法,建立高速剪切湿法制粒过程设计空间并验证。本研究以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去离子水体系为载体,颗粒中值粒径和松装密度为关键质量属性,采用Plackeet-Burmann设计对干混时间、干混搅拌桨、切割刀转速、水用量、水加入时间、湿混时间、湿混搅拌桨、切割刀转速和干燥时间进行筛选,中心点复合设计对筛选出的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基于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开发过程设计空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模型的P值均小于0.05,且失拟值均大于0.1,表明该模型可较好的描述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空间以Overlay plot展示,加入95%置信区间后,可缩小设计空间范围并提高其可靠性,设计空间内的颗粒粒径可控制在250~355μm,颗粒松装密度可控制在0.4~0.6 g·cm-3。结果显示,基于Qb D理念建立高速剪切湿法制粒过程设计空间,可以提高工艺过程的稳健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7.
徐冰  薛忠  罗赣  李建宇  史新元  乔延江 《中草药》2015,46(6):832-839
目的建立基于β-容度容忍区间(β-CTI)的血塞通注射液近红外(NIR)定量分析不确定度评估方法。方法采用"I×J×K"型析因实验设计法获取NIR分析校正和验证实验数据,通过PLS算法建立NIR定量模型,通过β-CTI估计NIR定量分析不确定度,并与常规β-期望容忍区间(β-ETI)进行比较。采用ln U=a+b ln Y模型对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与相应质量浓度(Y)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设置不确定度可接受限(λ)=20%,并绘制不确定度决策曲线。结果在考察的7个质量浓度水平中,除1.485 mg/m L外,由β-ETI估计的不确定度均低于由β-CTI估计的不确定度。由β-ETI和β-CTI确定的临界可接受不确定度质量浓度分别为4.867、5.686 mg/m L。结论β-CTI可充分估计NIR定量不确定度,可用于NIR定量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