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
顾琦  魏旭超  刘露  梁莹  李健  董洁  蔡徐艺  顾薇  陈军 《中草药》2021,52(5):1383-139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高良姜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干姜Zingiberis Rhizoma、肉桂Cinnamomi Cortex、吴茱萸Euodiae Fructus、胡椒Piperis Fructus 5种辛热中药挥发油的质量分数,并与防风Saposhnikoviae Radix等10味辛温中药挥发油进行比较,得到差异倍半萜类化合物;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对差异倍半萜类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采用TIGER数据库筛选在皮肤中表达的蛋白,用Cytoscape 3.7.0软件建立"药材-成分-靶点"网络,并用STRING数据库建立潜在关键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结果辛热中药挥发油中倍半萜类成分质量分数高于辛温中药挥发油,倍半萜类成分在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给药时更倾向于滞留在皮内,是决定透皮促渗能力的关键成分,可能为辛热中药挥发油的关键物质基础。"药材-成分-靶点"网络及PPI结果表明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主要涉及产热相关的核受体共激活蛋白2(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2,NCOA2)靶点及脂代谢相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α,PPARA)、类视黄酸X受体α(retinoic acid X receptorα,RXRA)、NCOA2靶点及抗炎相关的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rostaglandinG/Hsynthase1,PTGS1)、PTGS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靶点,提示产热、减脂、抗炎为辛热中药挥发油倍半萜类成分的主要药理作用。结论β-石竹烯、α-muurolene、吉马烯、β-榄香烯、δ-榄香烯、β-芹子烯、α-胡椒烯等倍半萜类成分为辛热中药挥发油的特征组分,可能通过作用于PPARA-RXRA-NCOA2信号轴及PTGS2、PTGS1、IL-6等炎性因子,从而产生产热、减脂、抗炎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优化筛选出小茴香油微乳凝胶的最佳处方组成,并考察小茴香油微乳凝胶的体外透皮性能。方法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分别优化了微乳和微乳凝胶的处方,Franz扩散池法考察小茴香油微乳及其凝胶的体外透皮性能。结果 微乳最优处方为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吐温-80︰二乙二醇单乙基醚=2.5︰1)∶水=20︰27.6︰52.4,进一步制备得到了小茴香油微乳凝胶。小茴香油微乳的流动性及稳定性好,平均粒径为(42.03±0.9)nm、多分散性指数为(0.154±0.005)。小茴香油微乳凝胶均匀细腻,易涂展,有一定流动性,为乳白色半透明半固体凝胶。体外透皮性能结果表明小茴香油作为油相,制备成微乳和微乳凝胶,其体外透皮吸收量分别提高了3,4倍。结论 该研究为小茴香油的制剂技术奠定了基础,也为挥发油类药物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药挥发油具有“药”“辅”双重作用并可以直接组方入药,传统效应研究思路是比较加入挥发油前后复方效应变化但不能阐明促渗作用,现代研究则套用化学促渗剂思路研究透皮促渗作用而忽视了其整体效应。该文在证明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存在药性规律的基础上,基于“组分-递送-效应”外用中药药性表征思路,探索性地提出中药挥发油经皮外用“药辅兼济”研究模式,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中药挥发油多元组分及其不同递送过程是决定其外用效应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模式有望为在中医原创思维指导下开展中药挥发油经皮外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药效与灰化2个角度阐释“炒炭存性”原理,并优选地榆炒炭工艺及探讨炮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与灰化临界点参数。方法 考察炒炭温度、时间对地榆炮制品外观性状、提取物得率、指标性成分、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的影响,以此优选炮制工艺。结果 随炒炭程度增加,地榆炭提取物中没食子酸含量先增后减,鞣花酸一直增加。地榆在抗菌效果方面炮制增效,从而阐释“炒炭存性”;地榆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与提取物中没食子酸的含量呈较强正向相关性。地榆炭提取物得率与提取物中鞣花酸含量呈极强的反向相关性(r=-0.964 03),地榆炭提取物得率突然下降时,饮片质地开始出现脆化、灰化现象。获得的最优地榆炒炭工艺:在250℃温度条件下炒炭6 min,此时提取物得率约30%,没食子酸在提取物[(46.41±0.06)μg/mg]和饮片中[(14.20±0.02)μg/mg]含量相较于其他炮制条件最高。结论 提出用没食子酸含量指导地榆炒炭工艺,用提取物得率控制灰化临界点的研究思路,并优化了基于抑菌效应的地榆炮制工艺。  相似文献   
5.
祝茜茜  黄森兰  宋芝超  陆姗姗  王裔惟  陈军 《中草药》2023,54(23):7742-7750
目的 研究热性中药挥发油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发挥透皮促渗作用的主要机制。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高良姜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干姜Zingiberis Rhizoma、胡椒Piperis Fructus、肉桂Cinnamomi Cortex、吴茱萸Euodiae Fructus 5种热性中药挥发油,测定相对密度和折光率等理化参数,利用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经皮给药后倍半萜类成分在皮肤角质层内的驻留行为。以经皮水分流失值(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评价挥发油对大鼠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即透皮促渗能力,采用在体红斑分析考察挥发油的皮肤刺激性,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热性中药挥发油倍半萜角质层贮库效应与其对皮肤屏障功能影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种热性中药挥发油均含有一定比例的倍半萜类成分,经皮给药后能够驻留于角质层中。经皮给药后挥发油能够显著提升大鼠皮肤TEWL,其排序为高良姜油>干姜油>胡椒油>肉桂油>吴茱萸油,红斑分析表明热性中药挥发油的皮肤刺激性均显著低于化学促渗剂氮酮,但不同挥发油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倍半萜在角质层驻留能力与其降低皮肤屏障功能显著相关。结论 倍半萜角质层贮库效应是热性中药挥发油发挥透皮促渗作用的重要机制,为诠释经皮外用途径下“热者易效”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军  王裔惟  徐泽宇  赵宏宇  叶亮  尹少平  段金廒 《中草药》2022,53(23):7606-7612
在老龄化背景下慢性创面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外用中药在慢性创面治疗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治法,并且特别重视寒热药性的影响,但其科学内涵与作用机制还有待于深入诠释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应用。最新研究表明,共生菌群能够发挥免疫调节和促愈作用,故而对于慢性创面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绝对无菌反而不利于创面愈合。因此提出通过创面菌群调控认知探讨以马勃Calvatia gigantean为代表的外用中药“煨脓长肉”治疗慢性创面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以及基于创面菌群-肠道菌群调控的创面外用中药寒热药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为科学认知和充分发挥外用中药临床独特疗效和医学生物学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外用中药治疗慢性创面的现代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少腹逐瘀汤治疗盆腔炎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并利用HPLC-DAD建立功效物质基础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根据网络数据平台对少腹逐瘀汤的各味中药成分进行收集和筛选,获得了218种活性成分,得到了199个药物成分的靶点,建立“中药-药物成分-靶点”交互作用网络,筛选出关键功效物质基础。同时查找到2558个盆腔炎相关的治疗靶点,取交集后得97个少腹逐瘀汤和盆腔炎的作用靶点,建立蛋白交互作用网络,筛选出70个核心蛋白,其中包括SRC,MAPK1和HSP90AA1。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 Tools,Pymol等软件对以上过程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此外,还对功效成分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完成对少腹逐瘀汤中功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 少腹逐瘀汤与盆腔炎的共同生物学过程包括激素的响应、激酶活性的调节等;作用通路主要为癌症通路、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的结果显示功效成分能与核心蛋白稳定的结合,并通过相关的残基进行对接,发生相互作用。结论 该研究为少腹逐瘀汤治疗盆腔炎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建立的功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为临床应用中质量控制环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