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创伤性膝关节血肿诊治中的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9月至2006年8月,采用关节镜治疗创伤性膝关节血肿患者40例40膝,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平均32.2岁。从血肿发生到手术的时间为1~7天,平均3.1天。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膝关节X线检查,部分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探查,明确诊断并行相应的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关节镜探查结果为急性髌骨脱位3例、韧带损伤9例、骨及软骨损伤27例、其他损伤1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6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3~26个月,平均13.2个月,无感染和血肿复发。术后Lysholm评分优3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5%,患者主观满意度达95%。结论:关节镜下诊治创伤性膝关节血肿,具有直观、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可早期确诊并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螺钉轨迹组合与传统椎弓根螺钉、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比较,以确定不同轨迹螺钉组合对于椎间应力和融合率的作用。方法 根据螺钉轨迹不同组合分为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和新轨迹组合螺钉两组进行术中和术后的资料收集。结果 术后随访中新组合的矫正程度显著超过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而在术后随访症状评分、螺钉松动、螺钉突破皮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融合率方面,新组合的术后椎间融合评分达到2分的比率比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增加了14%。在腰椎前凸矫正方面,新轨迹螺钉组合显著大于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结论 新轨迹螺钉组合螺钉内固定融合率较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更高,并能提供更大的腰椎前凸矫正,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 方法 2011年8月—2015年2月,选择在北京市海淀医院诊治的腰椎管狭窄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椎管成形术治疗,治疗组给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椎间不稳定、血管损伤分别为1例、0例、1例、1例,对照组的例数分别为4例、5例、6例、7例,治疗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疗效优良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可提供坚强内固定,具有更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神经营养因子谱,以进一步认识hUC-MSCs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神经损伤的作用. 方法 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hUC-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干细胞表面标记物,Raybio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检测hUC-MSCs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RT-PCR检测hUC-MSCs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表达,ELISA法定量检测hUC-MSCs上清液中分泌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神经营养因子3(NT-3)含量. 结果 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hUC-MSCs表面标记物CD29、CD44、CD90阳性(94.05%、90.75%、98.12%),CD34、CD45阴性(3.09%、0.80%).Raybio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结果显示,与神经营养相关的因子BDNF、表皮生长因子(EGF)、GDNF、HGF、NT-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营养因子4(NT-4)在hUC-MSCs中均有表达.RT-PCR检验也证实IGF-1、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HGF、GDNF、NT-4、BDNF和NT-3基因在hUC-MSCs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BDNF、GDNF、HGF、NT-3的含量分别为(475.20±32.22) pg/mL、(82.33±3.39) pg/mL、(704.50±12.86) pg/mL、(230.41±16.66) pg/mL,分别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UC-MSCs富含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理想的用于神经损伤治疗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魏更生  蒋毅 《中国骨伤》2011,24(5):434-435
目的:探讨距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分析其疗效。方法:199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治疗距骨骨折患者44例,其中38例获得随访,男28例,女10例;年龄19-65岁,平均33.5岁。采用石膏外固定1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22例、I期Blair胫-距-跟融合术6例。按Matti—Weber分型:I型3例,Ⅱ型15例,Ⅲ型16例,Ⅳ型4例。采用Hawkins评定标准通过疼痛、关节活动度、有无跛行等方面进行疗效评估。结果:38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4.8年(1~11年)。按Hawkins标准,石膏外固定10例中,优4例,良2例,可3例,差1例。切开复位内固定22例中,优2例,良6例。可6例,差8例。其中结果为差的8例,术后3~5年,均实行了Ⅱ期关节融合术,1例术后患肢短缩3em,跛行,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评价为差,余7例效果均为可。I期Blair胫-距-跟融合术6例中,良1例,可4例,差1例。随访期内发现距骨缺血性坏死12例,创伤性关节炎13例。结论:距骨骨折并发症多见且预后欠佳。骨折损伤程度与预后相关。距骨骨折移位小于2mm宜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后骨折移位大于2mm应切开复位内固定;骨折合并距骨体全脱位或者关节面不能修复的粉碎骨折宜采用Blair胫-距-跟融合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应用内窥镜技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责任节段确认方法、手术特点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32例应用经皮穿刺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技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术中采用神经根牵拉试验验证手术效果并确定责任间隙。比较患者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采用Macnab评价标准评价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12~38个月,平均26.5个月。患者术前腿痛及腰痛的VAS评分分别为(6.6±1.9)分、(3.3±1.6)分,ODI为(68.9±15.0)%。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腿痛及腰痛VAS评分分别为(0.7±0.7)分、(0.6±0.7)分,ODI为(14.6±5.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cnab评价标准评价,优20例,良9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6%。结论经椎间孔入路应用内窥镜技术可以有效处理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诊断及定位非常重要,多数邻近的2个间隙突出可以设计单切口完成,局部麻醉术中的神经根牵拉试验可以作为最后明确责任间隙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胫骨平台骨折常伴随软组织严重损伤,因此术后多发感染。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通过在创面形成持续负压产生的机械学和生物学效应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本文通过临床实验对比研究,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术对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感染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病例进行术后跟踪,其中16例发生术后感染,获得感染率及不同病原菌占比数据。之后以VSD处理的病例为实验组,以反复清创配合碘伏纱布缝合处理的病例为对照组,通过长期随访对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VSD组8例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的统计结果为(12.5±5.15)月,反复清创组8例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的统计结果为(13.6±5.94)月。结论对Schatzker V、Schatzker VI型术后感染率较高的胫骨平台骨折,两种术后处理方法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关节镜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兵  杨明连  宋华伟 《中国骨伤》2005,18(7):437-438
1998年5月2004年6月应用膝关节镜做关节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100例(112膝),随访6个月-6年,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微创椎间孔镜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蒋毅  宋华伟  王东  杨明连 《中国骨伤》2013,26(10):800-804
目的: 分析经皮穿刺经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选择性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经椎间孔入路全内窥镜下治疗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8例,女18例;年龄11~77岁,平均(39.7±15.3)岁;其中L5S1 20例,L4,5 26例. 所有患者表现腰痛及下肢放射性坐骨神经痛,术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术后即刻检查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返回工作岗位时间,观察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6、12个月的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及JOABPEQ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back pai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JOABPEQ)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即刻直腿抬高试验转为阴性,平均手术时间(93.0±28.0) min,出血量(20.0±9.0) ml,术后住院时间(3.1±1.5) d,返回工作或恢复日常生活时间(11.6±4.2) d.平均随访时间(13.9±1.6)个月,术前,术后1 d,术后3、6、12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3±1.2,1.9±1.1,1.0±0.8,0.9±0.8,0.8±0.6;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2±1.2,0.8±1.2,0.5±0.8,0.5±0.8,0.3±0.8;JOABPEQ评分5项指标(腰痛、腰部功能、行走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心理状态)术前分别为27.0±30.6,37.3±27.4,38.5±26.6,33.0±13.7,55.4±19.0;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3.6±24.8,89.4±15.7,87.0±17.9,58.4±14.6,79. 5±13.4.JOA评分术前及末次随访分别为9.1±2.6及27.3±1.7.各项评分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入路镜下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安全有效,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治疗后患者能迅速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