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2点Dixon技术定量鼠骨质疏松(OP)模型骨髓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方法 18只12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及去卵巢组(OVX),每组9只。分别在基线、6、12周行2点Dixon水-脂分离成像及骨密度(BMD)扫描,获取骨髓脂肪分数(FF)及BMD。第12周末行骨髓脂肪细胞定量分析。结果 OVX组FF呈时序性增高而BMD呈时序性降低。第6、12周时,OVX组FF较基线时分别增高40.0%、69.4%( P均<0.001)。第6周始组间FF有显著性差异,而组 间BMD至第12周时才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OVX组骨髓脂肪细胞密度、直径及面积百分比较SHAM组分别增高 57. 3%、29. 5%、163% (P均<0. 001 )。结论 OP骨受损伴随骨髓脂肪组织增多,2点Dixon MRI成像可动态定量骨髓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改装滚轮微针在人增生性瘢痕皮肤中对醋酸曲安奈德的促透作用。方法采用亚甲蓝和H-E染色法观察不同针长的微针刺入人增生性瘢痕皮肤的形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醋酸曲安奈德含量;采用洗脱法、匀浆法分别考察给药1、12h时增生性瘢痕皮肤醋酸曲安奈德在体吸收特性;采用经皮水分流失(TEWL)测量法、激光多普勒血流量法考察其皮肤刺激性。结果所优选的针长500μm滚轮微针能有效穿透角质层,形成的微孔分布相对均匀;微针处理1、12h后,分别有27.42%、60.64%药物吸收进入皮肤。给药12h,皮内注射醋酸曲安奈德皮肤中滞留药量较给药1h下降至45.98%,而微针、直接涂布醋酸曲安奈德乳膏分别增加到2.73、4.18倍,微针组皮肤中滞留药量是直接涂布乳膏组的3.56倍(P<0.05)。皮内注射12h皮肤药量分布并不均匀,均值为(4.83±5.51)μg,微针组均值为(0.93±0.14)μg,分布相对均匀。TEWL法显示微针处理与皮内注射的皮肤刺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激光多普勒血流量法显示皮内注射的皮肤刺激性是微针处理的8.40倍。结论改装滚轮微针处理后涂布醋酸曲安奈德乳膏较皮内注射醋酸曲安奈德在人增生性瘢痕中吸收均匀、皮肤刺激性较小,但其瘢痕治疗效果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卒中单元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治疗脑卒中有效的四种方法之一,是由临床医生、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语言训练师和社会工作者等工作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医疗团队,是一种先进的脑卒中多元医疗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中医治疗脑卒中有许多优势,如辨证用药、针灸、推拿、导引等,有着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将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导引等中医疗法与现代医学方法及康复疗法结合起来,建立适合中国医疗特点、具有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是我们新一代中医应该肩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电针“会阳”、“中膂俞”对大鼠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诱发膀胱功能亢进的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组并造成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电针“会阳”、“中膂俞” ,分别于针刺后 3天、1 0天进行尿流动力学测定。结果 :电针“会阳”、“中膂俞”可调整大鼠膀胱尿流动力学指标 ,降低较高的膀胱内压 ,使低顺应性膀胱改善 ,抑制膀胱功能活动亢进 (频率、幅度 ) ,提高尿流率。结论 :电针“会阳”、“中膂俞”对大鼠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所致膀胱尿流动力学异常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取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评价颈椎间盘假体植入后颈椎应力分布及力学性能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4/05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实验室进行。采集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家属自愿捐助)。颈椎间盘假体采用医用不锈钢和医用聚乙烯材料制作,高度为5mm,深度为14mm。屈伸活动度为8°,左右侧弯10°。实验标本在C3~7平面截取标本并在上、下截面浇灌骨水泥平台,两端平行度≤1°。分为正常组(未置换假体前)和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假体后),每组均为6个标本。模拟人体正常颈椎受力状态,选择50,100和150N3个级别载荷,测试两组C4~5椎节在屈曲、伸展和侧屈状态下,椎体和关节突关节应变和应力。结果:两组各6个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颈椎椎体和小关节的载荷-应变变化:正常颈椎在载荷150N时,屈曲位C4微应变为1406±98,C5为860±60;随着载荷增加,C4应变增加较大。伸展位,C4微应变为2035±140,C5为1450±102;随着载荷增加,C4和C5应变均增大。侧屈位时,颈椎应变情况位于屈曲位和伸展位之间。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在各种体位及载荷下均较正常颈椎的应变略小(P>0.05)。②两组颈椎椎体与小关节的应力:正常颈椎应力前屈时C4为(1.97±0.14)MPa,C5小于C4为(1.20±0.09)MPa,C4-5关节突关节为(1.54±0.11)MPa。伸展位时,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应力显著增加[(2.85±0.20),(2.03±0.14),(2.18±0.17)MPa]。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后,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值较正常组略减小(P>0.05)。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后屈曲、伸展和侧屈体位时应力变化规律与正常组一致。结论:颈椎间盘假体植入椎间隙后,椎体和小关节的载荷-应变以及应力分布具有类似正常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说明该设计具有显著的椎节稳定性,并且在生理载荷下保留椎节活动度以及不同运动状态下正常应力分布的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手法力学刺激能经过与各种细胞结合产生多类型丰富的转换结果从而启动机体多种生理调节功能。目的:分析推拿滚法能够提高细胞Ca2+通道的原因。方法:建立通过一套生物动力学实验装置,由压力发生装置、压强形成装置、压强显示装置以及相关的压强数据记录装置构成。通过压强显示、数据传输及数据记录、信号采集及处理、压强信号的采集、信号采集的控制及处理、信号无线传输及接收系统、显示系统、存储系统、系统实现功能及系统软件工作设计等环节完成推拿滚法应用生物力学对骨骼肌正常细胞和损伤细胞内Ca 2+浓度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滚法样刺激对于骨骼肌正常细胞和损伤细胞内Ca 2+浓度均有降低效果。提示由于滚法样刺激干预,使损伤细胞中细胞内的Ca2+超载得以改善,细胞内Ca2+浓度降低。在滚法样刺激与正弦力学刺激比较中,滚法样刺激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正弦力学刺激。  相似文献   
7.
使用反相高效液相(RP-HPLC)归一化法考察了氧氟沙星滴耳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氧氟沙星滴耳液在高温(60℃)、高湿(相对湿度92.5%)及40℃、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稳定。而在光照条件下(3000 lux)不稳定。这些数据为氧氟沙星滴耳液的包装及有效期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上海市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建立市级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体系模型,研发评估系统产品,组织评估系统应用示范,完成对34家市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的等级评估,积极推进及提高各市级医院电子病历建设水平,引导市级医院科学合理的发展电子病历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 针灸治疗MG可能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方案不够标准化,且迄今尚无对针灸治疗MG的组方规律的研究。故本文采用数据挖掘等方法以探究目前针灸治疗MG的核心经脉、穴位的选取方案,为针灸治疗MG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Excel 2015版对取穴归经的频次进行统计和计算,使用SPSS 23.0对取穴归经的处方进行加权聚类分析和T检验;利用SPSS Modeler18.0构建Apriori算法对穴位及经脉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总纳入针灸处方68条。归经分析中阳经的应用频次显著高于阴经(P < 0.01);足三阳经在频次和关联性分析中均占前位;聚类分析得到了4个聚类群。取穴分析中总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足三里。眼肌型MG和全身型MG的取穴不同,关联规则显示眼肌型的主要穴位配伍是阳白、足三里、攒竹、鱼腰;全身型的主要穴位配伍为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阳陵泉。通过聚类分析,眼肌型和全身型分别得到了4个和3个聚类群。结论 针灸临床治疗MG主要以足三阳经和足三里作为核心经、穴,依据西医分型中医辨证选穴施治。治疗眼肌型MG配合攒竹、阳白、鱼腰等近端取穴,全身型配合三阴交、合谷、阳陵泉等,辨证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对80例T2DM患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并测定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酸等生化指标,根据血糖波动系数(BGFC)分为3组(A组BGFC≤1.5,B组1.5〈BGFC〈3,C组BGFC≥3.0),分析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①各组患者葡萄糖平均值、空腹血糖平均值、高血糖(≥11.1mmol/L)时间比、低血糖(≤3.9mmolfL)时间比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②患者HbAlcA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BGFC的增加HbAlc升高。结论T2DM患者血糖波动可能与HbAlc相关。随着BGFC的升高,HbAlc升高。HbAlc越高的患者可能血糖波动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