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7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86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70篇
妇产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163篇
口腔科学   112篇
临床医学   643篇
内科学   230篇
皮肤病学   101篇
神经病学   54篇
特种医学   133篇
外科学   200篇
综合类   3032篇
预防医学   322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527篇
  2篇
中国医学   307篇
肿瘤学   6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377篇
  2011年   414篇
  2010年   394篇
  2009年   468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462篇
  2006年   339篇
  2005年   406篇
  2004年   374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304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91.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ESCs)向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分化与凋亡的关系,为优化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提供依据。方法:先将ESCs悬浮培养形成2-3 d拟胚体(embryoid bodies,EBs),再向培养液中添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及与内脏内胚层样END-2细胞条件培养液共培养联合诱导ESCs向心肌细胞分化。以自然分化为对照组。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检测心肌细胞特异性肌钙蛋白T(TnT)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分化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用AnnexinⅤ/PI双染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ESCs分化过程中的凋亡情况。结果:EBs经TGF-β1诱导后,有(43.00±2.08)%的拟胚体出现自发节律性收缩,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TnT,以及观察到心肌样超微结构,尤其是联合TGF-β1和END-2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自发性收缩的拟胚体高达(88.00±1.42)%(P<0.01),收缩区域较大且拥有较成熟的心肌样结构。然而自然分化组发生自发节律性收缩的拟胚体只有(12.00±1.53)%。经2种诱导条件诱导后,检测两者的凋亡率分别为(5.58±0.65)%,(9.60±0.75)%(P<0.05)。结论:联合TGF-β1和内脏内胚层样END-2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心肌细胞分化有较高的诱导率,两者发挥协同诱导作用,可能机制是直接诱导ESCs分化或促进不向心肌细胞分化的ESCs凋亡。  相似文献   
992.
在阐明数据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数据素养教育现状,分析了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图书馆员4个不同群体的数据素养培养路径,并比较了其特点和差异,为构建数据素养教育体系以及实施数据素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观察并分析护理干预对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1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护理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护理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2%)低于对照组(20.4%),观察组的手术准备及操作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减少,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8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止血成功率,节约治疗时间,同时还有利于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表现,提高临床对AAD的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继发AAD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符合AAD纳入标准者20例,均为住院患儿,年龄5月~11.3岁(平均年龄23.5月),85%(17/20)≤24月,基础疾病:60% (12/20)为重症肺炎,10%(2/20)为外科手术反复住院,25%(5/20)为消化性溃疡,5%(1/20)为下消化道出血合并感染.所有患儿住院期间均使用二代头孢及三代头孢等抗生素,全部患儿在联合使用抗生素住院治疗5~18 d后出现腹泻、腹痛等表现,均伴粘液血便,其中1例大便见典型伪膜排出伴中毒性巨结肠等表现,检查:所有患儿出现症状后均行大便一般细菌涂片检查,均提示不同程度菌群失调,细菌及真菌培养检查未见异常,5% (1/20)例惠儿行结肠镜见典型伪膜性肠炎表现.治疗:所有患儿诊断明确后停用相关抗生素,其中10% (2/20)加用甲硝唑,5% (1/20)甲硝唑联合万古霉素等治疗,所有患儿均治愈.结论:AAD多在应用抗生素后继发,年龄越小发生机率越高,联合使用制酸剂后更容易发生.若出现临床症状,结合简单、快速的大便涂片等检查,能及早发现、治疗.同时必须重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防止A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生长速率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在我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0个月~12个月的月龄儿童267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34例,对照组133例.研究组婴儿给予生长速率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相应的干预,对照组给予单纯的发育水平评价.1年后分别对2组体重指数(BMI)以及健康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婴儿在进行生长速率监测后其体重指数正常率为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4%;研究组婴儿1年期身体健康的有4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儿童进行生长速率监测能够有效控制其体重指数在标准范围内,并且能够增强健康状况,有助于及早发现儿童生长发育方面的问题,对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96.
997.
目的 分别检测正常胃黏膜、低分化胃癌细胞株BGC-823及使用去甲基化药物后胃癌细胞株BGC-823中KAI1基因的表达情况,对胃癌细胞中KAI1基因甲基化对KAI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做一个初步的探讨.方法 首先采用BSP法分别检测了正常胃黏膜与去甲基化药物使用前后胃癌细胞株BGC-823中KAI1基因甲基化的水平.其次,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正常胃黏膜与去甲基化药物使用前后胃癌细胞株BGC-823中KAI1基因mRNA量的变化.结果 BSP法检测结果显示BGC-823细胞中KAI1基因出现明显甲基化,正常胃黏膜组织中KAI1基因则未见甲基化;RT-PCR结果显示正常胃黏膜中KAI1基因mRNA表达量达66.68%,而未使用去甲基化药物的BGC-823细胞中KAI1基因mRNA表达量与使用去甲基化药物的胃癌细胞株BGC-823组比较提高了3倍.结论 KAI1基因在胃癌细胞中表现出明显去甲基化,使用去甲基化药物可使胃癌细胞中KAI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98.
原发性肺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lymphoma, PPL)是指原发于一侧或两侧肺实质和(或)支气管的克隆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且在诊断时或诊断后3个月内未发现病灶的肺外组织侵犯[1].结外淋巴瘤是淋巴瘤常见的形式,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24%~50%,肺部是仅次于胃和肠道结外淋巴瘤较常累及的脏器,但原发于肺部的淋巴瘤却非常罕见[2].PPL在1940年由Craver首次报道,仅占淋巴瘤的0.4%,占淋巴结外淋巴瘤的3.6%,占原发性肺恶性肿瘤的0.5%~1%[3].由于PPL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纤维支气管镜及痰涂片细胞学检查又多为阴性,诊断主要依靠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胸腔镜或开胸手术获得病理学依据,临床上容易漏诊及误诊.现将我院诊治的一例PPL并文献复习报道如下,以提高对PPL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石榴皮提取物鞣质联合环丙沙星(CIP)对鲍曼不动杆菌(Ab)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2 倍稀释法测得石榴皮提取物鞣质和CIP 对Ab ATCC19606 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将1/2MIC、MIC、2MIC浓度的鞣质和CIP单独及联合用药作用于Ab生物膜4、8、24 和48 h,采用结晶紫法和荧光显微镜法观察生物膜的形成。结果鞣质和CIP 对Ab 的MIC 值为1.95 和0.50 mg/ml;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对Ab 生物膜的形成影响大,且2MIC鞣质+2MIC CIP联合作用24 h,对生物膜形成影响最大。结论石榴皮提取物鞣质和 CIP联合用药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比单独用药明显,且2MIC鞣质+2CIP联合用药对Ab生物膜作用24 h影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研究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共160例,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组89例)和B组(CT引导下穿刺引流手术治疗组71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A组的意识恢复时间显著短于B组,血肿清除量显著高于B组,A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ADL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结论 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显著优于CT引导穿刺引流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