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06篇
中国医学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SARS是由冠状病毒的新变种引起的一种新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并已经在全球蔓延.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相关资料,对SARS的流行趋势以及相关用药ADR监测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2.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Biofilm,BF)[1]是近10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细菌生物学特性。Costerton[2]认为,BF是由粘附性细菌所产生的粘液性细胞间质所包绕、并在被粘附物体内外表面形成絮片状粘附物的大量细菌聚集体。由于BF的产生,可使细菌逃逸宿主的免疫和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从而产生顽固的耐药性。目前,对于BF的研究已引起抗感染化疗领域的高度关注。从80年代起,国外学者开始对BF形态学进行研究,近年已发展到免疫学和基因学水平。本文对BF的研究模型、鉴定方法、影响因素、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63.
生物细胞中进行着各种复杂的代谢过程,除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外,还包括信息代谢过程,它主要传递着环境变化的信息,调节和控制着物质与能量代谢以及生理反应与生长发育,故称之为细胞信号系统.铜绿假单胞菌为一种机会感染性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各种严重感染与其毒力因子的释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4.
单剂口服多潘立酮片在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效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2种多潘立酮片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选择健康成年男性20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人,自身前后交叉分别口服2种多潘立酮片10mg;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考察其生物等效性。结果20名健康受试者口服2种多潘立酮片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分别为(0.73±0.23),(0.73±0.24)h;Cmax分别为(18.78±4.50),(19.69±6.97)μg·L-1;AUC0-t分别为(74.84±19.61),(78.74±22.14)μg·h·L-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5.54%。结论2种多潘立酮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65.
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成为人类健康事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细菌可通过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改变抗茵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主动外排作用以及形成细菌生物被膜而对抗菌药物耐药。本文介绍了临床常见致病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并总结了针对常见细菌耐药的合理用药及相关防治对策,以期为临床常见致病菌耐药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6.
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的Ⅰ期临床安全性、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健康志愿者连续口服国家一类新药D-聚甘酯片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29名18~55岁健康受试者,男女不限。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100,200,400,500,600和700mg剂量组,连续口服不同剂量D-聚甘酯片。各组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和血常规、血沉、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并监测心电图、脑电图。结果:服药后各组受试者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与给药前比较没有区别。个别受试者出现轻微不适及一过性肌酸激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提示D-聚甘酯片有可能导致肌肉受损。结论:健康受试者对D-聚甘酯片连续口服有很好耐受性。最大剂量至500mg仍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67.
目前对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ion Syndrome)病原学研究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关注,先后发现了副粘液病毒、冠状病毒和衣原体样颗粒等.  相似文献   
68.
目的比较研究莫西沙星与其他12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对411株临床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和肺炎链球菌(包括PISP和PRSP)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最高,敏感率为95.8%~100%,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的敏感性较高,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则比较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4种氟喹诺酮类和5种头孢菌素类及阿齐霉素比较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包括产ESBLs菌株)对莫西沙星等4种氟喹诺酮类和头孢美唑很敏感;非产ESBLs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均敏感,但产ES-BLs菌株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则显示了较高的耐药率.大肠埃希菌(包括产ESBLs菌株)对氟喹诺酮类敏感率在40%左右,非产ESBLs菌株对5种头孢菌素均较敏感,但产ESBLs菌株除对头孢美唑敏感外,对其他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较高;结论莫西沙星与其他12种抗菌药物比较,对革兰阳性菌(包括MRSA和PRSP)作用增强,对肺炎克雷伯菌(包括产ESBLs菌株)抗菌活性较强,大肠埃希菌对莫西沙星与其他氟喹诺酮类有一定的交叉耐药性.  相似文献   
69.
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对大鼠肝微粒体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经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400mg/kg灌胃给药,qd×7d后,应用差速离心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采用Lowry法测定蛋白浓度,应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6种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含量及活性,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加替沙星组中6种细胞色素P450酶测定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环丙沙星能抑制6种细胞色素P450酶中的b5、NADPH-CytC还原酶、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红霉素N-脱甲基酶和7-乙氧基香豆素脱烃酶的活性,对CYP450酶系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结论加替沙星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酶系无显著影响,而环丙沙星对CYP450酶系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通过对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的研究,以期为探讨PAE形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不同时间点吸取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抗生素后效应期间的大肠埃希菌培养液,用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和DiBAC4(3)进行染色,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结果:荧光显微镜结果表明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丝状体存在,但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 ATCC25922膜电位及膜通透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 菌体显著延长,呈丝状体,而其膜电位及膜通透性则无显著性变化,提示丝状体形成与细胞膜变化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