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1篇
  1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71.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诱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50例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依托咪酯组、丙泊酚组及联合组,每组各50例。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在T_0(麻醉诱导给药前)、T_1(插管时)、T_2(插管后30 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以及麻醉相关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T_1、T_2时的收缩压、血氧饱和度水平,T_1时的舒张压水平,T_2时的心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T_1、T_2时的皮质醇、醛固酮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麻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的时间均较依托咪酯组、丙泊酚组明显更少(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诱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均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2.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要求,选择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11个试点城市(以下简称“4+7”城市),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中遴选试点品种,开展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实现药价显著降低。为此,《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医保配套措施的意见》规定:“公立医疗机构应按购销合同完成中选药品采购量。采购量完成后,仍应优先使用中选品种”。  相似文献   
73.
74.
75.
张家宁  孙大鹏  李雯  周伟平 《腹部外科》2020,(2):159-162,F0004
目的探讨MicroRNA-7(miR-7)对于肝内胆管癌细胞HCCC9810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实时定量PCR对于肝内胆管癌病人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和肝内胆管癌细胞HCCC9810中miR-7表达水平的验证;培养人肝内胆管癌细胞HCCC9810,将其分为研究组(miR-7 mimics)和阴性对照组(miR-7 NC),分别进行miR-模拟物以及miR-阴性序列的转染,效率验证后,通过CCK-8实验,EDU实验,克隆形成实验,以及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分别验证两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结果肝内胆管癌病人中癌组织miR-7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肿瘤细胞HCCC9810 miR-7表达水平低于正常胆管上皮细胞;细胞转染效率验证显示,miR-7 mimics组HCCC9810细胞中miR-7的相对表达水平远高于miR-7 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iR-7NC相比,miR-7 mimics组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被明显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R-7在肝内胆管癌中表达水平下调,而且过表达miR-7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过程。  相似文献   
76.
王红玲  邵雪晴  李静 《护理学报》2019,26(14):77-78
目的 介绍实用新型专利重力型自动按压贴膜的设计与应用。方法 重力型自动按压贴膜制作过程由贴膜上层、贴膜下层、T型消毒软垫和重力装置三部分组成,适用于外周静脉采血后患者穿刺点的按压。结果 重力型自动按压贴膜规定了按压时间、按压部位、按压压力,经临床应用120例次,证明患者拔针后未发生穿刺点出血、瘀斑和皮下血肿等情况。同时重力型自动按压贴膜代替人手按压,可以解放护理人员、患者或家属的双手。结论 重力型自动按压贴膜按压效果好、操作时间短、使用方法简单,得到护理人员及患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合并肝损伤的发生率,比较有肝损伤与无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方法 以2020 年2 月19 日至3 月23 日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确诊的451 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个人基本信息、发病症状、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及转归资料;根据入院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的异常情况将其分为无肝损伤组(n=338)和肝损伤组(n=113),其中肝损伤组又分为肝细胞(n=62)、胆汁淤积型(n=35)及混合型肝损伤(n=16),并运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组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451例COVID-19 患者中,合并肝损伤总的发生率为25.1%,其中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肝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3.7%、7.8%、3.5%。与无肝损伤组相比,肝损伤组的男性例数、气喘气短、肌肉酸痛和腹泻等症状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肝损伤组中,肝细胞型和胆汁淤积型患者慢性心功能障碍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在20项生化指标中,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损伤组分别有5项、8项和13项指标与无肝损伤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混合型肝损伤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IL-6、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等指标相比于其他组升高2~10 倍不等(所有P<0.05)。从转归来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损伤组患者相比于其他组转为重症或危重症以及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结论 COVID-19合并肝损伤的比例在25%以上,其中合并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肝损伤的患者更易转为重症或危重症。  相似文献   
78.
随着治疗方式的多元化和多学科联合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综合运用经肝动脉插管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等方法使中晚期肝细胞癌实现降期,或通过门静脉栓塞、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使剩余肝脏快速增生,以及常规行抗病毒和保肝治疗,让不同比例的中晚期或剩余肝脏储备不足的肝细胞癌能够成功转化为可切除肝细胞癌。这将成为提高肝细胞癌诊断水平的重要措施和肝细胞癌临床研究的热点。因此,笔者对肝细胞癌转化治疗的内涵、相应策略和进展进行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分析微血管侵犯(MVI)对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性切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搜集自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国内13家医疗中心(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初诊为I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99例;中位年龄为57(49~64)岁,年龄范围为23~88岁。根据术后病理学诊断是否合并MVI分为MVI组和Non-MVI组,其中MVI组61例、Non-MVI组440例。观察指标:(1)PSM前后两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2)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总体生存(OS)及无瘤生存(DFS)分析,COX回归分析影响I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MVI影响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共纳入501例ICC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MVI发生率为12.2%。经1∶1 PSM后,MVI组和Non-MVI组分别获得61例,两组之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2)PSM前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最大径、MVI、术后辅助治疗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0.74,95%CI 0.58~0.94,P=0.013;HR=1.43,95%CI 1.11~1.83,P=0.006;HR=1.87,95%CI 1.35~2.58,P<0.01;HR=0.69,95%CI 0.50~0.97,P=0.031)。性别、切缘距离、病理学分型、肿瘤最大径、卫星灶、微血管侵犯为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0.80,95%CI 0.64~1.01,P=0.061;HR=1.40,95%CI 1.10~1.77,P=0.005;HR=1.51,95%CI 1.08~2.12,P=0.017;HR=1.35,95%CI 1.07~1.71,P=0.013;HR=1.74,95%CI 1.21~2.52,P=0.003;HR=2.36,95%CI 1.73~3.21,P<0.01)。经1∶1 PSM,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MVI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5,95%CI 1.03~2.99,P=0.039;HR=1.84,95%CI 1.17~2.90,P=0.008)。病理学分型、MVI为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3,95%CI 1.08~3.44,P=0.027;HR=2.64,95%CI 1.64~4.24,P<0.01)。(3)Kaplan-Meier分析显示,PSM前后MVI组总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显著低于Non-MVI组(所有P<0.05)。(4)PSM前,MVI组与Non-MVI组病人的复发率分别为88.5%、62.5%(P<0.01)。PSM后,MVI组与Non-MVI组病人的复发率分别为88.5%和50.8%(P<0.01)。(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2分(OR=0.49,95%CI 0.27~0.87,P=0.014),Child-Pugh 分级(OR=0.49,95%CI 0.25~0.97,P=0.041),肿瘤分化程度(OR=1.85,95%CI 1.01~3.39,P=0.046),肿瘤最大径(OR=2.19,95%CI 1.18~4.08,P=0.014)及神经侵犯(OR=2.18,95%CI 1.03~4.59,P=0.41)是MV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VI与ICC侵袭性特征及肿瘤复发相关,MVI是ICC根治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分析以“弥漫性肝坏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先升高后下降再急剧大幅升高”为特征的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OLF)的临床特征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肝切除术后ALT峰值>1000 U/L且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13例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出血100~1500 mL,6例病人术中输血。10例病人术中采用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肝门阻断时间为6~46 min;3例病人未行血流阻断。POLF发生于术后(5.1±2.3)d,主要表现为ALT先升后降再急剧大幅升高至<1000 U/L,CT检查显示弥漫性肝坏死。13例病人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持续升高,3例病人出现顽固性的大量腹腔积液,6例病人出现肝性脑病,7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病死率为53.8%(7/13)。所有病例住院时间为(21.9±11.9)d。TBil峰值>150 μmol/L的6例病人全部死亡,而TBil峰值<150 μmol/L的7例病人仅1例死亡(P=0.004)。ALT峰值>3000 U/L的6例病人中5例死亡,而ALT峰值<3000 U/L的7例病人仅有2例死亡(P=0.102)。结论 肝癌切除术后肝脏弥漫性坏死引起的POLF起病隐匿、发展迅速,是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术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早发现、早干预,降低ALT和TBil的峰值、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等均对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