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8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17篇
中国医学   142篇
肿瘤学   6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吲哚美辛包合物微球的制备和释放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以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研究采用包合物来改善难溶性药物在微球中的释放。方法 吲哚美辛用β-环糊精制成包合物后,再用海藻酸钠与明胶用复凝聚法制备成微球,观察其形态,测定粒径,包封率,并以磷酸缓;中液为释放介质,研究微球的体外释放,同时以吲哚美辛微球,吲哚美辛与β-环糊精混合物微球作对照。结果 吲哚美辛-β-环糊精包合物微球药物释放速率为0.25min^-1,而其他两种微球分别为0.14,0.16min^-1。结论 环糊精包合物可以改变吲哚美辛在微球中的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12.
许多含伯胺、仲胺和叔胺的的化学物质与葡糖醛酸结合能形成N-葡糖醛酸代谢物.大约30余种UDP-葡糖醛酸转移酶已经被纯化,或克隆与表达,其中一些可以催化伯胺和叔胺的N-葡醛酸结合反应.UGT1的基因突变,致使一些物种不能形成季铵葡醛酸结合物.研究UGT同工酶对致癌芳杂环胺的代谢产物的催化活性,对于了解这些化合物的致癌危险性具有很大的意义.致癌的芳杂环胺通过代谢成为N-羟化物后,产生基因毒性,UDP-葡糖醛酸转移酶和母体胺结合或与N-羟化代谢物结合形成N-羟化胺类的N-葡醛酸苷,使之代谢失活,或产生稳定的结合物后转移到靶相组织(膀胱),进一步变成有活性的代谢物.  相似文献   
13.
铁皮枫斗胶囊合用格列吡嗪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铁皮枫斗胶囊合用格列吡嗪的降血糖作用,与两药单用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正常小鼠,葡萄糖致高血糖小鼠,链脲霉素(STZ)诱发的糖尿病小鼠,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值。结果 对葡萄糖致高血糖小鼠与STZ诱发的糖尿病小鼠,两药合用均比两药单用有更显著的降血糖作用。结论 铁皮枫斗胶囊合用格列吡嗪的降血糖作用比两药单用的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鼠肝微粒体中依普黄酮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以研究依普黄酮的体外代谢。方法 本法中依普黄酮与鼠肝微粒体共孵育之后用氯仿提取,采用地非三唑为内标,以Nova parkC18柱为分析柱,乙腈0.1%醋酸溶液(60∶4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紫外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 依普黄酮在1~100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 .9998)。检测限为0.02μg·mL-1(S/N≥3) ,定量限为0.1μg·mL-1(RSD<5.0% ,S/N=8,n=3)。方法回收率达96 .90 %~112 .8% ,日内,日间RSD分别<8.0%和<10% (n=5)。结论 此法简便,准确,可用于依普黄酮的体外代谢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一氧化氮供体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能否在体外通过S 亚硝酰化机制激活大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 (mGST)。方法 微粒体粗提物与GSNO体外共孵育 ,测定mGST催化动力学改变 ,结合N 乙基马来酰亚胺 (NEM )再激活实验和二巯基苏醇 (DTT)逆转实验 ,以及酶蛋白游离巯基和酶S 亚硝酰化蛋白的改变 ,研究酶的激活机制。结果 GSNO在 0 .12 5~ 2mmol·L- 1浓度范围内呈浓度和时间 (3~ 15min)依赖性地激活mGST ,NEM对酶的再激活效应消失 ,DTT可以逆转上述激活作用 ,同时酶蛋白游离巯基浓度依赖性减少 ,而S 亚硝酰化蛋白浓度依赖性增多。结论 GSNO体外可激活大鼠肝mGST ,激活机制可能与mGST第 4 9位半胱氨酸 (Cys4 9)的巯基被亚硝酰化形成S 亚硝基硫醇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聚甲基丙烯酸酯阳离子纳米粒作为反义寡核苷酸传递系统的可行性。方法 以Eudragit RL100和RS100为材料,采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纳米粒,再与寡核苷酸混合即得载药纳米粒。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粒径测定仪测定粒径、超滤法测定药物的包封率,通过台盼蓝拒染试验和红细胞溶血试验测定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的入胞量。结果 纳米粒的形态规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27 nm左右,几乎所有的药物被负载。使用聚甲基丙烯酸酯纳米粒作为反义寡核苷酸载体后,进入细胞内的药物量急剧增加,并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但对细胞有轻微的毒性作用。结论 聚甲基丙烯酸酯阳离子纳米粒是一种稳定、高效的反义寡核苷酸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17.
扬子毛茛中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扬子毛茛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方法和色谱材料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用各种现代光谱方法并结合文献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扬子毛茛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到十三个化合物,其中五个为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芹菜素-4'-O-α-L-鼠李糖苷(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4'-O-α-L-鼠李糖苷(2),芹菜素-8-C-α-L-阿拉伯糖苷(3),芹菜素-8-C-β-D-半乳糖苷(4),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5);其余八个分别为小麦黄素(6),木犀草素(7),东莨菪内酯(8),秦皮乙素(9),滨蒿内酯(10),阿魏酸(11),原儿茶酸(12)和小毛茛内酯(13).此外还对这些化合物的体外抗癌活性进行了初步的测试.结论化合物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和3首次报道了其碳谱数据.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BEL-7407及A549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43及77μg·mL-1,化合物8和10对KB细胞的IC50分别为78和44μg·mL-1,对HL-60细胞的IC50均为85μg·mL-1.化合物7对所测试的四种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其对KB,BEL-7407,A549及HL-60细胞的IC50分别为51,55,44和10μg·mL-1.  相似文献   
18.
非那雄胺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非那雄胺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孕烯醇酮为原料制得3-羰基-4-雄甾烯-17β-羰酸,用高锰酸钾和高碘酸钠打开A环,然后与氨反应闭环,再经Pd/C催化氢化制得4-氮杂-5α甾体化合物,然后17β-羰酸成酯,DDQ脱去1,2-氢,最后与叔丁胺的格氏试剂反应制得非那雄胺。结果 非那雄胺及其各中间体经红外、核磁、质谱证实。结论 本法无需使用昂贵的PtO2,苯亚硒酸酐和2,2′-二吡啶二硫化物(DPDS)等试剂,总收率高,而且不需柱色谱纯化,是理想的工业化生产路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非三唑及其注射液的含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快速、有效的分析手段。方法:采用汉邦公司Lichrosper ODS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甲醇-10 mmol·L-1磷酸二氢钾(pH 7.5)缓冲液(6.5:3.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应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检测波长:235 nm,进样量:20μL。结果:地非三唑浓度在0.02~0.20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9.98%,日内RSD为0.43%,日间RSD为1.3%,最低检测量为15 ng;样品中有关物质与主成分基线分离,中间体和降解产物不干扰测定。结论:该法专属性强,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作地非三唑及其注射液含量测定和有关杂质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RP-HPLC法测定人体血浆中吉西他滨的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人体血浆中吉西他滨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取血浆样品1 mL,加内标100μL(含氟脲苷0.8μg·mL-1),混匀,加甲醇-乙腈(1:9)3 mL混匀,放置5 min,离心(3500 r·min-1,10 min),取上清液于60℃水浴放置,氮气吹干,残渣用0.5 mL流动相溶解,离心(15000 r·min~1,10 min),取上清液,进样50μL。色谱柱:Lichrospher 5-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40 mmol·L-1醋酸铵缓冲液(用醋酸调节pH=5.5)-乙腈(97.5:2.5),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68 nm,柱温:25℃。结果:本方法线性范围0.20—10.0μg·mL~1,r=0.9999,方法检测限为0.10μg·mL-1(S/N>4),定量限为(0.21±0.02)μg·mL-1(S/N>10);方法回收率为100.1%-106.6%(n=21),日内RSD为2.3%-4.0%(n=21),日间RSD为3.2%-5.2%(n=21)。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准确,可用于人体血浆中吉西他滨浓度的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