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10篇
  免费   375篇
  国内免费   90篇
耳鼻咽喉   34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330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1080篇
内科学   559篇
皮肤病学   41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121篇
外科学   204篇
综合类   5949篇
预防医学   434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425篇
中国医学   1074篇
肿瘤学   11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376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333篇
  2016年   497篇
  2015年   521篇
  2014年   657篇
  2013年   660篇
  2012年   831篇
  2011年   781篇
  2010年   712篇
  2009年   530篇
  2008年   566篇
  2007年   646篇
  2006年   476篇
  2005年   366篇
  2004年   440篇
  2003年   464篇
  2002年   421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通过检测STMN1及UBE2C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索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联及两基因表达间的关联。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80例胃癌病理标本及对应180例正常胃部黏膜标本中STMN1及UBE2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STMN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6%,而在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6.1%(P<0.05),STMN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Lauren分型明显相关(P<0.05)。UBE2C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3%,而在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仅为24.4%(P<0.05),UBE2C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均无显著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Lauren分型关联性显著(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Lauren分型、TNM分期与STMN1及UBE2C表达相关(P<0.05)。STMN1与UBE2C基因表达呈正相关(r=0.288,P<0.05)。结论:STMN1的表达与胃癌的产生、进展、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UBE2C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道调节STMN1。  相似文献   
992.
林大正 《临床荟萃》2006,21(5):314-314
患者,男,37岁,主因头痛、头晕6小时伴恶心呕吐4小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6小时在劈柴过程中突然出现头痛、头晕,4小时前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非喷射性胃内容物。在此过程中无意识障碍,亦无肢体活动不灵。查体:血压130/80mmHg(1mm Hg-0.133kPa),脉搏66次/min,呼吸20次/min。神清语利,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颈屈试验可疑阳性,克匿格征(-)。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正常,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双侧病理征(-)。深浅感觉正常,心肺腹检查正常。  相似文献   
993.
王小杰  赵依纳  李欣 《解剖学报》2018,49(3):342-346
目的 探讨敲低膜联蛋白A5(ANXA5)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MKN-45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细胞分为干扰组、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靶向膜联蛋白A5的siRNA以及阴性siRNA分别转染干扰组和阴性对照组MGC-803、MKN-45细胞,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试剂。转染后48 h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ing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ANXA5的表达,确定ANXA5被敲低之后,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ing检测各组p21cip1 mRNA和P21cip1的表达,Western bloting检测各组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 结果 敲低ANXA5后,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两种细胞的p21cip1mRNA和P21cip1蛋白均显著降低(P<0.05),cyclinD1(P<0.05)也显著降低。 结论 敲低ANXA5可下调MGC-803、MKN-45细胞中p21cip1mRNA和P21cip1蛋白以及cyclinD1的表达,推测ANXA5可能通过作用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而引发细胞周期阻滞从而影响着胃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4.
借助于体表感觉平面可以对脊髓病变进行相对精确的定位,同时也是影像学检查确定部位的依据。但在临床上,经常出现体表感觉平面与脊髓病灶不相对应的情况,尤其颈段的慢性压迫性病变往往出现感觉平面下移的现象。因此,应提高体表感觉平面的定位与脊髓病灶非一致性的认识,这对于脊髓病变尤其压迫性病变的正确定位和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112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2例MDS中,染色体核型异常者57例,占50.9%,主要累及 8,-7/7q-,-5/5q-,-y,20q-及其它涉及数量或结构异常的各种核型改变,其中-7/7q-和复杂核型异常的MDS易发生克隆转化,易进展为急性白血病;5例初诊为良性血细胞减少的患者经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有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最终确诊为MDS.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在MDS诊断、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特别在原始细胞比例不高、病态造血不明显的MDS-RA或MDS-RCMD时,核型分析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估计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6.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医行为的护理干预。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于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率。结果:实验组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遵医率。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先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的肾输尿管切除术在上尿路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先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再取腰部一个切口行肾及输尿管全长切除。评估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局部复发情况。结果23例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均顺利完成。电切时间平均5min(3~8min)。术后未发生出血、尿瘘及感染等。平均随访28个月(6~36个月),膀胱镜复查未发现切除的输尿管口部位肿瘤种植。结论该手术方法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佳。是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同时为腹腔镜行肾及输尿管全长切除处理膀胱壁段输尿管提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索二甲双胍联合紫杉醇对乳腺癌MCF-7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2、5、10、20、40和80 mmol/L)二甲双胍作用于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的活力。采用2 mmol/L二甲双胍和2. 4 mg/L紫杉醇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胞,并加入一磷酸腺苷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compound C。实验分为对照组、二甲双胍组、紫杉醇组、联合组和联合+compound C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Bax、Bcl-2和caspase-3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AMPK和P21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不同浓度二甲双胍(2、5、10、20、40和80 mmol/L)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活力(P 0. 05),且具有一定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2 mmol/L二甲双胍和2. 4 mg/L紫杉醇单独或联合均可显著抑制细胞活力并诱导其凋亡(P 0. 05),显著下调Bcl-2水平(P 0. 05),上调Bax和caspase-3水平(P 0. 05),促进AMPK和P21蛋白表达。联合使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加入AMPK抑制剂可削弱此作用。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紫杉醇可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活力,诱导其凋亡。此作用与激活AMPK信号转导通路并调节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99.
自1994年6月至2 0 0 3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共4 6 0例,其中35例术后出现皮瓣不同范围坏死,对手术及手术后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进行了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女4 5 7例,男3例,年龄2 5~78岁,平均5 5 .3岁。1.2 手术方式、肿块部位 见表1、表2 ,同期手术植皮6 0例,有1例出现皮瓣肿块区小片状坏死,2例因继发感染导致植皮皮瓣坏死。皮瓣坏死以切口中部皮瓣多见,其次是外侧,对于距皮缘小于1cm的全层坏死和距皮缘小于2cm的表皮坏死不计其由,均经换药处理愈合,皮瓣坏死多发生于术后3~11天,与皮瓣张力过高有关者1…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