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9篇
临床医学   154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247篇
综合类   12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辣椒素与顺铂能否抑制人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并诱导其免疫原性死亡(ICD)。方法 MTT检测细胞的增殖;线粒体膜电位分析细胞凋亡;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细胞膜上钙网蛋白(CRT)表达量;荧光素酶法检测细胞外ATP的释放;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分泌。结果辣椒素及顺铂作用均能抑制细胞MG-63增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辣椒素和顺铂均可诱导MG-63细胞凋亡(P0.01),但只有辣椒素能诱导MG-63细胞内质网中CRT转移到细胞膜表面,且促进ATP及HMGB1的释放(P0.01)。结论辣椒素可诱导人骨肉瘤细胞凋亡及免疫原性死亡。  相似文献   
72.
目的评价羧甲基壳聚糖对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1β刺激下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兔软骨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羧甲基壳聚糖预处理1h后,加入rhIL-1β共培养24h,通过Annexin V-FITC和PI双标及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检测软骨细胞凋亡;以罗丹明-123荧光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荧光素酶反应检测线粒体合成ATP能力来评价线粒体功能。结果羧甲基壳聚糖能明显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羧甲基壳聚糖可恢复IL-1β对软骨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损害。结论羧甲基壳聚糖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大面积软组织坏死的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26例胫前软组织坏死合并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联合交锁髓内钉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24例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患者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5.3个月),其中l例骨折延迟愈合,22例皮瓣2~3周内Ⅰ期愈合,2例伤口感染经换药后4~6周愈合.结论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前软组织坏死合并胫腓骨骨折,临床操作简单,缩短病程,减少费用,是一种具有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4.
羧甲基壳聚糖对兔骨关节炎软骨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羧甲基壳聚糖(CMCTS)对骨关节炎(OA)软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32只,每只兔单侧膝关节行前交叉韧带切断术,术后5周将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关节腔注射2%高相对分子质量的CMCTS 0.3ml,每2周重复1次;B组:同等条件下注射2%低相对分子质量的CMCTS 0.3ml;C组:关节腔注射1%透明质酸钠(Na-HA)0.3ml,每周重复1次;D组:关节腔不注射任何药物。术后11周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软骨iNOS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显示CMCTS注射组软骨iNOS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a-HA注射组和不用药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CMCTS注射组之间、Na-HA注射组和不用药组之间比较,iNOS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MCTS能够明显抑制OA软骨i NOS的表达,Na-HA对OA软骨iNOS的表达没有显著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对重组大鼠白细胞介素-1β(rrIL-β)诱导体外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酶(MMP)及其抑制因子(TIMP) 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软骨细胞成功后,加入不同浓度的透明质酸(10、20、40 μg/m1),1 h后,以10 ng/ml IL-1β刺激,培养24 h后,以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MP-3,9,13及TIMP-1 mRNA的表达,通过Griess反应测定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 透明质酸可明显下调IL-1β诱导下软骨细胞MMP-3,9,13 mRNA的表达,但对TIMP-1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不同浓度透明质酸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高表达NO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透明质酸能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MMP-3,9,13 mRNA的表达,上调TIMP-1/MMPs的比值,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软骨细胞NO产量有关.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的软骨下骨髓病(BML)、关节积液和滑膜炎与膝骨关节炎(OA)患者疼痛的相关性。方法:80例膝OA患者行MRI检查。用波士顿利兹骨关节炎评分(BLOKS)评定的最大BML、关节积液和滑膜炎作为预测因子,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量表(WOMAC)评定的负重和非负重膝疼痛作为结果,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MRI表现与膝关节症状的关系。结果:在负重情况下,按最大BML评分,膝疼痛校正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0,1.3,1.9和2.0(P=0.005)。按积液评分,校正RR分别为1.0,1.8,2.1和2.7(P=0.000 3)。按滑膜炎评分,校正RR分别为1.0,1.7,1.9和2.0(P=0.021);在非负重情况下,按最大BML评分,膝疼痛校正RR分别为1.0,1.1,1.6和1.8(P=0.04)。按积液评分,校正RR分别为1.0,1.4,1.6和2.1(P=0.03)。按滑膜炎评分,校正RR分别为1.0,0.7,0.8和0.5(P=0.45)。结论:MRI显示的最大骨髓病变、关节积液和滑膜炎与膝负重疼痛独立相关,而与非负重疼痛相关性较小。这些MRI特征可能为膝OA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7.
目的:对比研究经后路显微镜下与传统的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2003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采用显微镜辅助下髓核摘除术治疗232例(A组),传统后路开窗手术治疗235例(B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等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间隙定位错误、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采用中华医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临床效果接近,而显微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理想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78.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中环孢素A的最短有效时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中环孢素A(cyclosporinA ,CSA)的最短有效时间。方法 :72只SD鼠分为A组 ,自体原位移植 ;B组 ,异体移植应用CSA免疫抑制 3周 ;C组 ,异体移植应用CSA免疫抑制 4周 ;D组 ,异体移植应用CSA免疫抑制 5周 ;E组 ,异体移植应用CSA免疫抑制 6周 ;F组 ,异体移植无免疫抑制。各组分别于术后 6周和 12周对实验动物的功能学指标 (步态分析 )、电生理学指标 (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形态学指标 (腓肠肌湿重 ,坐骨神经光镜、电镜观察 )进行检测。结果 :6周时各组实验动物神经再生不完全 ,功能未恢复。 12周时A ,D ,E组动物在功能学指标、电生理指标及光镜、电镜指标上均优于其它各组。而A ,D ,E组间在上述各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1.0cm缺损的异体神经移植动物实验中 ,应用CSA 5mg/ (kg·d) 5周为最短有效疗程  相似文献   
7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修复过程中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折修复过程中对骨折端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探讨VEGF在骨折端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用168只大白鼠制作股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VEGF组、拮抗VEGF组、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测定伤后不同时间骨折端MVD的变化。结果应用外源性VEGF后。骨折端MVD明显增加;拮抗VEGF组,骨折端MVD明显下降;对照组MVD低于VEGF组,但高于拮抗VEGF组。结论VEGF在骨折修复过程中,对血管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作为一种重要细胞因子参与和调节了骨折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80.
吡咯喹啉醌对放创性皮肤损伤促愈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伤局部的组织修复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各种细胞因子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放射复合伤可通过抑制伤口局部早期炎症反应和成纤维细胞增殖而延迟伤口愈合有报道吡咯喹啉醌(pyrroloqninoline quinone,PQQ)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具有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合成诱导剂样作用。本实验采用PQQ治疗放创性全厚皮肤损伤,以期能有效促进伤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