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84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58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田忠  夏嫱  王新颖  陈阳  郭锦锦  杜联峰 《广东医学》2016,(23):3521-3523
目的 探讨西红花苷Ⅰ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原代培养方法 培养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用脂多糖(LPS)诱导建立巨噬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LPS组以及LPS+不同浓度西红花苷Ⅰ干预组,各干预组加入浓度分别为50、100、200、500μg/mL的西红花苷Ⅰ培养1 h后,向LPS组和各干预组加入LPS,使其终浓度为20μg/mL培养24 h,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结果 成功用LPS诱导建立了巨噬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与LPS组相比,西红花苷Ⅰ干预组在一定浓度范围(50、100μg/mL)内能显著降低巨噬细胞的损伤率、减少LPS损伤细胞培养上清中LDH的释放、提高LPS损伤细胞中SOD的活性、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结论 西红花苷Ⅰ对LPS引起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及其吞噬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超  李长钢 《安徽医药》2018,22(7):1363-1365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 收集1例确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病例,回顾性分析其原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与转归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骨髓细胞学涂片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1,白细胞细胞免疫分型检测符合Common-B-ALL表型,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占37.8%.噬血细胞综合征确诊后,按照HLH-2004化疗方案进行治疗,3个月后患儿死亡.结论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来势凶险,临床表现各异,常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常规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3.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彻底根治,而且部分患者会对当前的治疗产生耐受,影响治疗效果。鉴于当前对AR治疗的局限性,寻求更加完善的可替代治疗方案值得深入探讨。所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发病机制,可以有助提高AR的诊疗措施。本文重点综述与AR免疫发病机制相关的5种重要细胞。  相似文献   
14.
据2012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糖尿病人数高达3.66亿人,预计到2030年将上升到5.52亿人,Ⅱ型糖尿病患者占其中的90%以上。中国是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增长速率最快的国家,且血糖控制情况较差,整体达标率(HbA1c6.5%)仅为26.8%,这可能与各类降糖药的副作用较大,如低血糖反应、体重增加等,致使患者不能坚持用药有关。糖尿病早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对社会及经济发展造成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15.
桉叶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桉树属桃金娘科,速生树种,生长适宜地广,资源丰富。桉树叶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现已从桉树叶中提取出黄酮类、酚、醛、酮、酸类等几十种物质,其中黄酮类、三萜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成分。从桉树叶中提取的桉叶油有芳香味、挥发性,主要化学成分是萜类化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促渗、杀虫驱蚊止痒及防腐作用,是很好的医药和香料原料,并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化妆品中。桉叶油应用虽然广泛.但大都是以添加剂和辅佐剂的形式应用,其生物活性及医药价值的研究相对滞后,阻碍了其作为天然药物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上皮间质转化(EMT)指的是上皮细胞在细胞因子的影响下转化成了间质细胞,从而引起组织病理性的改变。从近年的研究成果看来,EMT在各器官的纤维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介绍了EMT在肝胆系统纤维化过程中的各种类型、各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对掌握肝脏及胆管上皮细胞EMT、纤维化的发生、终止甚至逆转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K-ALCL)是一种罕见的T细胞淋巴瘤。它CD30表达阳性,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表达阴性。在2008WHO淋巴瘤分类中ALK-ALCL是一个暂定的疾病类型[1],目前,学者们还没找到它的明确病因,且其进展较迅速,总体预后较差。鉴于此,需要对它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进而及时诊断与治疗此病,改良预后。本文从形态学,遗传学,免疫表型,临床特征及治疗等方面对该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银柴胡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鉴别银柴胡。结果:紫外图谱和薄层色谱上分别检出银柴胡的特征吸收和特征斑点,且阴性对照溶液中无干扰。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结果稳定,可作为银柴胡配方颗粒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郭瑞珍 《贵州医药》2008,32(12):1064-1067
目的 探讨EBV、HCV与贵州地区NHL的相关性.方法 ISH方法检测180例NHL中EB病毒编码的小核苷酸EBER 1/2,采用原位RT-PCR法检测58例NHL中HCVRNA.IHC方法检测EBV潜伏膜蛋白LMP-1.结果 EBV感染率为42.8%(77/180),感染率依次为TCL64.8%、NK/T46.2%、BCL9.5%,TCL、NK/T与BCL相比,P<0.005,面中线NHL感染率为72.4%,多形细胞性淋巴瘤感染率为70.1%.HCV感染率为18.97%(11/58),其中BCL占90.9%,消化道发生的BCL占63.6%,滤泡中心细胞来源淋巴瘤占54.5%.结论 EBV感染与本地区NHL关系密切,主要感染TCL和NK/T.HCV感染与本地区NHL有相关性,主要感染BCL.两种病毒感染均有部位限制性和类型倾向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Bre)在大鼠糖尿病早期对近球小管(PT)钠钾ATP酶(Na+,K+-ATPase)活性的影响以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模型组(DM组)、灯盏花素治疗组(Bre组)和正常对照组(NC组)。前两组以链脲佐菌素(STZ,65mg·kg-1)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Bre组在模型建立成功后连续4wk予腹腔注射灯盏花素20mg·kg-1.d-1,NC组和DM组则在相同的时间腹腔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4wk后动物在麻醉下行双侧输尿管插管,收集尿样并行心脏穿刺取血;对一侧肾动脉进行灌注后,取肾皮质组织孵育,在显微镜下手工分离单根PT,用液闪法检测其Na+,K+-ATPase活性。检测血糖及血、尿的肌酐水平,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血清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EDLS)水平。结果NC组PT的Na+,K+-ATPase活性为(959.11±117.35)pmolPi·mm-1·h-1,DM组则明显增高达(1893.53±383.90)pmolPi·mm-1·h-1(P<0.01),Bre组为(1262.09±125.14)pmol Pi·mm-1·h-1,虽然高于NC组(P<0.05),但却明显低于DM组(P<0.05)。DM组的血清EDLS水平明显低于NC组(P<0.01),Bre组的血清EDLS水平虽然也低于NC组(P<0.05),但却高于DM组(P<0.01)。分别与NC组和DM组比较,Bre组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NC组,而与DM组差异无显著性,除此之外,其尿量、尿β2-M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肌酐清除率(Ccr)都与DM组有相同性质的变化,但变化幅度都小于DM组(P<0.05)。结论Bre在大鼠糖尿病早期对肾小管Na+,K+-ATPase活性增强有限制作用,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Bre在此期间限制了EDLS释放减少的程度有关;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Bre对大鼠糖尿病早期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