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目的 :研究 10 4例格林 巴利综合征 (GBS)的电生理分型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 10 4例GBS病人的电生理和临床资料 ,对 19例进行腓肠神经活检和电镜研究。结果 :10 4例GBS病人有病前感染 60 3 7%、有机磷农药密切接触 49 0 3 %。电生理分型 :脱髓鞘型 64例 ,轴索型 3 1例 ,神经失电位型 9例。 19例腓肠神经活检以脱髓鞘为主 ,伴轴索变性 13例。结论 :10 4例GBS病人以原发性脱髓鞘型为主要发病形式 ,消化道感染为主。有机磷农药与GBS轴索型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2.
李新颖  牛阳  吴晓宇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0):1742-1744
目的 比较限制诱导运动(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CIM)治疗与传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 选取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均合并持续性偏瘫,认知功能正常,保护性运动反应存在,随机分为CIM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各20例,采用个性化和循环训练方案进行日常生活的培训,每天2 h,连续10 d。CIM治疗组受试者在10 d的治疗期间每天至少戴6 h的棉垫手套,鼓励患者使用偏瘫的手臂完成日常生活的任务。传统治疗组受试者接受标准的康复治疗。应用上肢运动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Barthel指数与FIM功能独立性评定表进行评分。 结果 受试者能够完成CIM治疗方案与传统治疗方案的相关测试,无受试者因疼痛或挫折而退出。CIM治疗组ARAT总评分和捏运动量表评分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均P<0.05)。 结论 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康复期患者进行CIM治疗可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在恢复患肢功能方面可能具有更大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推广作用。但还需更大样本长期的研究,以明确其是否优于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方法: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联用前列地尓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尓注射液治疗,观察2周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同时2组治疗前后2周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观察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在治疗后第14日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TCD血流速度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TCD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TCD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显著降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具有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应用TCD能监测到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颅内动脉血流量,促进微循环,缓解临床症状,为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疗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16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6例患者中75例发生脑梗死,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30例中16例发生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TIA 177例中56例发生脑梗死,两个系统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8%的脑梗死发生在TIA后1个月内,5例死于脑梗死。TIA发作持续>30 min、24 h内>3次发作以及首次发作后>24 h或发作>5次开始治疗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增高(P<0.01)。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胆固醇均增高(P<0.05~P<0.01)。结论:患者TIA持续久、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26.
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金书 《淮海医药》2005,23(5):348-349
目的探讨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对48例脑梗塞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并与25名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脑梗塞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7.
大面积脑梗死20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并发症及转归情况。方法: 将脑梗死按梗死面积分为两组:A组为大面积脑梗死组20例;B组为非大面积脑梗死组50例.比较两组之间发病原因、并发症及转归。结果: A组房颤性所致脑梗死、消化道出血率和出血性梗死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高于B组(P<0.05~P<0.005)。结论: 心源性脑栓塞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之一,大面积脑梗死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性梗死等并发症,且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8.
李春彩  张艳 《淮海医药》2012,30(5):460-461
脑卒中是目前临床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我国传统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4大疑难病之首,近年逐渐呈现出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明显三高现象[1]。目前,幸存脑卒中患者中50%~70%都遗留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现代医学理念的日益更新,如何更为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  相似文献   
29.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大多数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这样的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病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初患糖尿病患者,常由于缺乏相关的认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消极、疑惧、悲观等情绪,并希望医生、护士给予同情帮助,把自己的康复寄托在医生身上,常反复地询问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十分注意医生的一举一动。基于患者的上述心理特征,医护人员态度要热情,优质服务,向患者主动诚恳地解释有关问题,要恰当说明病情,耐心宣教,帮助调节自身情绪,增加患者自我调摄的能力。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