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ICU后综合征在经ICU治疗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会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增加医疗费用。ICU后综合征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通过单一的措施进行很好地干预。该文对ICU后综合征的相关原因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22.
脓毒症患者血磷浓度变化对疾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血磷水平变化及其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脓毒症患者血磷水平变化,及其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脓毒症组血磷水平[(0.79±0.27)mmol/L]较对照组[(1.04±0.43)mmol/L]低(t=3.296,P<0.01);正常血磷组与低磷血症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7,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血磷低于正常值的标本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3,P<0.01);血磷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值呈负相关(r=-0.239,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易出现低磷血症,并且血磷水平低者,预后较差,血磷水平可作为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简易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3.
川芎嗪对脓毒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脓毒症时肝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脓毒症模型组、川芎嗪治疗组和预防组4组,每组12只。采用经尾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1mg/kg)的方法制备脓毒症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预防组在注射LPS前给予川芎嗪60mg/kg,每日1次,连续7d;治疗组在注射LPS后1h给予川芎嗪60mg/kg。达到脓毒症诊断标准后4h处死动物,取肝脏提取肝脏线粒体,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φm)、线粒体ATP酶活性、线粒体结构变化及肝脏含水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脏含水量显著升高,△φm及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d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和预防组肝组织含水量较低,△φm及各ATP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均〈0.01)。电镜下观察,治疗组、预防组肝脏线粒体形态接近正常对照组,且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好于模型组。结论脓毒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均受损害;川芎嗪通过稳定△φm、维持ATP酶正常活性,从而起到减轻肝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ICU,患者出现医院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上升,甚至超过了医院获得性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且该类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上升。我国学者报道的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在11.1%~17.2%。以下对我院综合性ICU 2001-2004年医院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5.
1984年Kron首次提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这个名词,但人类对于ACS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19世纪人们就认识到严重创伤或液体复苏的患者易发生ACS,之后又发现给多种实验动物注射盐水致“腹部高压”将导致循环和呼吸功能衰竭甚至死亡。2006年腹腔间隔室综合征世界联合会(World Society of the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WSACS)统一了ACS的定义,  相似文献   
26.
镇静治疗对手术后重症患者使用机械通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后ICU患者行机械通气时镇静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术后需机械通气的ICU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镇静组(80例),B组为对照组(40例)。A组又分为A1组40例,用咪唑安定镇静;A2组40例,用丙泊酚镇静;B组不用镇静剂。观察比较A、B两组患者术前、术毕、停机械通气前、停机后2h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和机械通气治疗时间等。结果 A组患者少有恐惧感,脱机时血压、心率平稳;B组患者诉不适较多,脱机时血压、心率均明显升高(P<0.01);B组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时间较A组延长,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镇静剂使手术后机械通气的患者处于浅睡眠状态,能减少恐惧,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7.
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方法及生命体征监护的意义。方法对1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CVVH治疗前后体温、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CVP)、指末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及影响CVVH正常运转的因素进行观察。结果CVVH治疗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体温、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CVP均下降,SpO2上升,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CVVH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治疗中应严密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指导CVVH参数设定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ICU患者失禁性皮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阵例研究。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均为失禁性皮炎高危患者,一组为对照组,收集2014年1—6月失禁性皮炎高危患者45例,采用一般专科的护理措施;另一组为实验组,自2014年7—12月失禁性皮炎高危患者56例,由品管圈质量控制小组调查现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制定规范的失禁皮肤护理流程,组织科室人员知识培训,使用合理的皮肤护理用具,积极督查。比较两组患者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率、复发率以及皮炎愈合的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GCS评分、BMI、血浆白蛋白、血糖、疾病类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失禁性皮炎发生率、治愈好转率、复发率分别为17.8%、61.5%和30.77%,而对照组分别为44.4%、25%和60%。差异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品管圈质量管理的实验组失禁性皮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愈好转率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品管圈质量控制显著地降低了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提高了治愈好转率。  相似文献   
29.
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脓毒症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后所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肾脏是易受到脓毒症打击的靶器官之一,一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70%,是危重病急救医学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30.
急性光气中毒致皮下和/或纵隔气肿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光气中毒所致纵膈、皮下气肿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策略.方法 本研究中的81例患者均来自一起群体性光气中毒事件,排除既往有心肺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共有5例患者出现皮下和/或纵膈气肿,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动脉血气和呼吸机参数等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计学分析.结果 在5例并发皮下和/或纵膈气肿的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为(23.20±5.17)岁,气肿发生率0.06%.经对症治疗后4例痊愈,1例因并发ARDS导致的顽固性低氧血症而死亡.同时,在出现气肿后,患者的动脉血气结果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光气中毒重症患者出现皮下和/或纵膈气肿,与光气导致的肺损伤和治疗过程中呼吸机参数设置有关,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采用尽可能低的呼吸机支持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