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60篇
中国医学   7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艾春英 《湖南医学》2014,(4):746-74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IL-33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中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125例哮喘患者(哮喘组),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分为哮喘缓解48例(缓解组),急性发作期77例(急性期组),其中轻度组32例,中度组25例,重度组20例,另选取正常体检者48例(对照组),采用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IL-18、IL-33水平,同时观察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及嗜酸性细胞(EOS)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 IL-18,IL-33,EOS 水平显著升高,而 FEV1%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缓解组相比,急性期组IL-18,IL-33,EOS水平显著升高,而 FEV1%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轻、中度哮喘组相比,重度组患者 IL-18,IL-33,EOS水平较高,而 FEV1%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急性期各组患者治疗后IL-18,IL-33,EOS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而FEV1%,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IL-18、IL-33在急性哮喘发作过程中起到促炎作用,加强气道反应;对急性期患者应用激素治疗能有效抑制炎症,控制气道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短期接触酸碱雾气对作业工人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18名短期接触酸碱雾气工人(酸碱组)和88名非接触工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测定,以FEV1/FVC%〈70%,FEVt%〈80%为怖功能异常标准。结果:在肺功能正常的情况F,无论吸烟否,酸碱组的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3.82±0.49/3.75±0.49)、用力肺活量(FVC)(4.35±0.56/4.23±0.57)均高于对照组FEV。(3.59±O.43/3.48±0.45)、FVC(4.00±0.44/3.87±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碱组中亚组分析显示,FEV,/FVC〈80%亚组的FEV1、FEV1/FVC%低于FEV1/FVC≥80%亚组,而FVC相反,若同时有吸烟,则同时存在MMEF、PEFR、MVV、FEF25%~75%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接触酸碱雾气可致作业工人大气道功能代偿性增加,但若同时有吸烟,则存在小气道气流受限。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1例设为冠心病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44例设为健康对照组,其他疾病患者48例设为其他疾病对照组,采用捕获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纳入对象血清中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M (HCM V‐IgM ),并比较分析HCM V‐IgM阳性率。结果冠心病组、健康对照组和其他疾病对照组的 HCM V‐IgM 阳性率分别为8.20%、2.27%和4.17%,冠心病组与其他两组的HCMV‐IgM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尚不能认为冠心病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相关,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4.
众所周知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目前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胆石症的方法 ,在国内已得到迅速普及和推广。但随着病例增多 ,其并发症也相应增多 ,其中胆管损伤最为严重 ,处理棘手。充分认识LC胆管损伤的高危因素 ,采取相应对策 ,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率 ,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05.
B型纳尿肽 (B 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又名脑钠尿肽 ,是钠尿肽族中的一种 ,它是一种含 32个氨基酸的多肽激素 ,主要从心室分泌以反应心室过劳。早期的生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利钠、利尿、扩展血管、抑制醛固酮分泌及交感神经活性等方面[1] 。近年来对血浆BNP的研究和临床意义越发深入并倍受学者广泛关注 ,其检测已开始从一项科研工具转为临床应用 ,检测方法从条件较高、很复杂的放射免疫和免疫放射逐步过渡至常规检验。在欧洲各国多个研究中心和多家医院已作为常规项目应用于临床[2 ] ,现就其临床意义作简单…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输尿管结石经腹部超声诊断的效果及价值评价.方法:选取镇卫生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已确诊的30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对经过临床病理学诊断确诊的300例患者再次进行腹部超声诊断.结果:经腹部超声诊断患有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患者40例,中段结石为105例,下段结石为151例,共计结石296例,诊断率为98.67%.结论:对输尿管结石患者经腹部超声进行临床诊断,其诊断的准确率较高,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7.
中药饮片灭菌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饮片由中药材炮制加工而成,而中药材一般来源有动物药、植物药及矿物药等,其本身带有一定微生物,生产加工过程也会引入微生物。饮片中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影响饮片质量,甚至部分有害微生物通过口服进入人体,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对中药饮片进行灭菌处理及控制其微生物限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结了中药饮片微生物控制的研究现状及生产过程中常用的灭菌方法及适用范围等,对中药饮片的灭菌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特别注重"原形饮片"的灭菌、制定其微生物限度等思路,旨在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保证中药饮片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建立藏药兔耳草环烯醚萜苷类主要成分(梓醇、桃叶珊瑚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基原兔耳 草及不同药用部位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采用 Waters Atlantis T3 C1(8 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 乙腈-0.1%磷酸水(1∶99);检测波长:210 nm;流速:1 mL·min-1。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所建立的梓醇、桃叶珊瑚苷含量测定方法分离度高,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好,精密度、重复 性、稳定性的RSD 均小于2.0%。梓醇、桃叶珊瑚苷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94%、100.85%。各基原兔耳 草环烯醚萜苷类主要成分(梓醇、桃叶珊瑚苷)比较:全缘兔耳草>紫叶兔耳草>短穗兔耳草>圆穗兔耳草>革叶 兔耳草>短筒兔耳草。同一基原不同药用部位比较:梓醇含量地下部位优于地上部位,而桃叶珊瑚苷含量地上 部位优于地下部位。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藏药兔耳草梓醇、桃叶珊瑚苷的含量 测定,为兔耳草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短筒兔耳草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低于其他5 种基原。建议将各基原兔 耳草均作为藏药兔耳草使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通过分析竹叶花椒及其近缘种药材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2(ITS2)条形码序列,探讨DNA条形码技术鉴别竹叶花椒及其近缘种药材的可行性。方法:对样品进行DNA提取、扩增、测序,并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ITS2序列,共获得竹叶花椒及其近缘种药材ITS2序列43条,基于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法、临接法(NJ)、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和ITS2序列二级结构进行鉴定分析。结果:BLAST结果与性状鉴定结果一致;竹叶花椒种内平均K2P遗传距离小于其与花椒、青花椒、野花椒的种间平均K2P遗传距离;NJ系统聚类树和ITS2二级结构可直观地区分竹叶花椒及其近缘种。结论:应用ITS2条形码可以有效地鉴别竹叶花椒及其近缘种药材。  相似文献   
110.
微型植入式医疗电子设备是一种长时间埋于人体,用于监测生理特征的微型医疗器械。为了研究微型植入式医疗电子设备如何利用电信号实现植入物与体表检测设备的通信,并分析信号传导机制,本研究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通过设定合理的边界条件和假设,建立微型植入式医疗电子设备体导通信信道模型。为了验证体导通信信道模型的解的准确性,建立了等效的数值解模型,通过分析体导通信信道模型和数值解模型的结果,发现两种模型的误差小于1%。为了验证体导通信信道模型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选用文献中的实验数据来进行验证,通过对比实验结果与体导通信信道模型计算结果,发现体导通信信道模型的解和实验结果误差小于4 dB,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此,体导通信信道模型的解是准确的,体导通信信道模型与实验也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