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0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8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15篇
临床医学   476篇
内科学   14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1篇
特种医学   88篇
外科学   1366篇
综合类   576篇
预防医学   8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8篇
  4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73例乙肝相关性肝病病人,移植前后给予抗病毒药物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拉米呋啶2例,拉米呋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66例,阿德福韦+HBIg5例,观察临床表现、血清HBV、HBVDNA及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指标。结果 应用拉米呋啶预防的2例病人,有1例再感染,其血清HBsAg、HBeAb、HBcAb和HBVDNA均阳性,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HBsAg表达。用拉米呋啶+HBIg预防的166例中,有3例再感染,血清均HBsAg、HBeAb和HBcAb阳性,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HBsAg表达,其中1例血清HBVDNA阳性,有1例经治疗后HBsAg又转阴。用阿德福韦+拉米呋啶+HBIg预防的5例中,血清学和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无HBsAg表达。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是治疗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拉米呋啶+HBIg或拉米呋啶+阿德福韦+HBIg联合应用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感染。  相似文献   
32.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又称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概念30年前由Trey和Davidson首先提出,用于描述既往无肝炎病史、身体健康的患者,在出现最初的症状后8周内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FHF在欧美是少见病,美国发病人数每年约2300~2800例,仅占全部疾病死亡率的0.1%,占成人肝移植死亡率的7%.而在我国FHF则非常常见,常见病因是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33.
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I)监测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7例次原位肝移植患者于术前、术后应用CDI进行连续监测,监测指标包括门静脉主干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血流频谱、侧支循环及腹水量等。结果 4例受者术后出现门静脉并发症:门静脉狭窄2例,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1例,门静脉右支闭塞1例。2例门静脉主干血流量明显减少者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后,门静脉高压缓解;而CDI提示门静脉血流量末见下降的2例患者,仅接受保守治疗,存活时间均超过1年。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对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较为敏感,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可用于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监测。  相似文献   
34.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约占终末期肾病的8%~12%,一部分患者需肾脏移植。多囊肾囊泡基底膜的降解产物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等存在于囊液中,是引起上皮细胞增生、分化的重要因素,目前根据LN的含量评估多囊肾的增生态势已有充分的依据。本研究通过测定肾移植前后囊液中的LN含量,  相似文献   
35.
肝硬化性心肌病是肝硬化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心脏收缩功能减低、心输出量增加、全身血管阻力降低。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肝硬化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介绍肝移植围手术期治疗肝硬化性心肌病、保护心功能的方法及措施,旨在提高人们对肝硬化性心肌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6.
肝移植患者术前护理需求评估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翠媚  李玲  周佩如  张劼 《广东医学》2006,27(2):292-293
目的通过对肝移植患者术前护理需求的评估,探讨术前健康教育对肝移植患者术后康复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肝移植患者的全面评估、心理需要和临床特点制定术前宣教计划,对5例肝移植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从肝移植相关知识、术前术后注意事项、饮食要求、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指导。结果5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肝移植相关知识、术后康复过程的配合技巧,提高了术后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无护理并发症,有效率达100%。结论术前健康教育有助于肝移植受者了解肝移植相关知识,减轻心理负担,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减少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高移植肝的长期存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目的总结重型肝炎实施急诊肝移植的经验,探讨其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拟行急诊肝移植治疗的重型肝炎并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实施急诊肝移植手术。结果34例患者中,14例在等待供体中死亡,另9例在转入我科时已丧失手术机会,于3d内死亡。11例急诊肝移植均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其中1例术后7d死于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术后20d死于原发性移植肝功能不良合并肾功能衰竭,其他9例术后均恢复顺利。随访6~29个月,1例于术后12个月死于慢性排斥反应,余8例情况良好。结论急诊肝移植是治疗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肝功能衰竭移植的有效方法,其指征为:(1)Ⅱ级及Ⅱ级以上的进行性脑病;(2)PT延长15 s以上(或凝血酶原活动度<30%);(3)血清TBIL(300μmol/L(17.5mg/dl)或TBIL进行性升高(每天>17.1μmol/L)。  相似文献   
38.
肝脏外科相关实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纵观肝脏外科的发展史,从大体解剖到第Ⅷ解剖肝段的提出和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从胆红素代谢到生物人工肝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从肝小叶结构的发现到肝脏干细胞研究,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药物和新的技术带来了一个接一个手术禁区的突破和各种肝脏疾病疗效的显著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肝脏外科疾病谱中最重要的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的治疗现状距离医生的理想,人民群众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现在,阻碍突破的瓶颈是目前对肝脏生理、病理机制的认识不足,唯有在相关基础研究中积极进取和不懈努力才能改变这种矛盾.现将以基因组和干细胞这两个当今生物学科技的发展趋势为视角对肝脏外科实验研究的现状和前景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39.
笔者对1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的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采用背驮式肝移植及常规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采用达利珠单抗(赛尼哌)、他克莫司(FK506)、酶酚酸酯(MMF)及激素联合用药。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移植肝肾功能良好,现已存活15个月。提示完善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合理治疗措施是肝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移植肝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0.
肝移植术后脑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脑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出现脑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发生脑病的原因,并总结其防治经验。结果肝移植术后出现脑病39例,占21.1%。脑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术前Ch ild分级、有无肝性脑病史、术中的出血量、术后ICU天数及术后是否出现早期肝功能不良等因素显著相关,而与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肝移植术后脑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通过合理的治疗,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