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91.
浅论如何提高中药调剂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调剂是指根据医生处方,将中药饮片按照调剂操作规程,及时准确调配和发放药物,并指导药物使用的过程。中药调剂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技术工作,它集中了中药鉴别、中药炮制、中药学等专业知识,综合了中药学理论和中因临床经验,特别是体现了名老中医的个人特色和医疗风格。因此,中药调剂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与安全用药,影响患者对医院的满意程度。现就如何提高中药调剂质量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切除术治疗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33例超声探及但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灶,在超声引导下将定位导丝置入乳腺病灶内,根据定位导丝的位置切除病变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并送检病理检查。结果133例患者共136个结节,导管内乳头状瘤9例,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样结构形成25例,非典型增生4例,乳腺增生症35例,纤维腺瘤53例,乳腺浸润性癌8例,导管原位癌2例。结论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切除术治疗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微创等优点,该技术的应用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3.
目的 探讨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发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母婴结局.方法 回顾分析确诊为李斯特菌感染孕妇的临床资料,主要探讨其临床症状、发病孕周、围产儿结局.结果 确诊李斯特菌感染的孕妇6例,1例妊娠中期发病流产,5例妊娠晚期发病,围产儿预后不良,其中3例早产, 4例新生儿败血症,2例新生儿脑膜炎,2例新生儿死亡.结论 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可导致母婴传播,妊娠晚期感染者围产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4.
目的了解某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许可、功能定位、依法执业等现状。资料来源与方法通过《北京市卫生监督工作平台》获得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资料并进行现场调查和访谈。结果该区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占69家(83.2%),占主导地位;其他14家(16.8%)其中,私人设置12家。私人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行政许可欠规范、功能定位不准确、政策待遇不公平等问题。结论私人可以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政府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有益补充。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5.
目的 探讨康复新液联合利多卡因及庆大霉素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在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口腔溃疡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8例采用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62例采用康复新液联合利多卡因及庆大霉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包括口腔溃疡情况、治疗3 d、治疗5 d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面积、溃疡愈合时间、进食改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 d、5 d后VAS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细胞白介素-6(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2%)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9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新液联合利多卡因及庆大霉素治疗口腔溃疡的疗效更好,能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疼痛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助于患者恢复,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6.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将413女性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和同期425例接受普查的健康女性(对照组)的BMI值做总体分析与按年龄分层(60岁和≥60岁)的比较,并将年龄、BMI与乳腺癌发病率的关系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分析BMI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总体上,乳腺癌组平均BMI明显高于对照组[(25.80±3.57)kg/m2vs.(25.28±3.19)kg/m2,P=0.029],按年龄分层后发现BMI差异仅存在于≥60岁组(Z=-3.408,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30 kg/m2发生乳腺癌风险明显增高(OR=1.892,95%CI=1.125~3.181,P=0.016),而年龄不影响乳腺癌的发病风险(P0.05);BMI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及HER-2/neu表达有关(均P0.05),而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ER和PR状态无关(均P0.05)。结论:BMI与我国的乳腺癌的发病有关,BMI测定可以帮助筛查乳腺癌高危人群,为主动预防、评估预后、实施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7.
目的探讨骨性Ⅰ类安氏Ⅰ类颅面咬合形态人群中切牙冠、根长度和冠根比与年龄增长的关系。方法选择骨性Ⅰ类安氏Ⅰ类颅面咬合形态人群37例,分为A组(10~15岁)18例和B组(16~35岁)19例,通过锥束CT(CBCT)分别测量上下颌切牙的冠长、根长,计算冠根比,比较两组冠根比的差异。结果两组上下颌切牙冠、根长度及冠根比的CBCT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骨性Ⅰ类安氏Ⅰ类颅面咬合形态人群中切牙冠、根长度及冠根比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8.
目的:方元被定义为组成《伤寒论》中方剂有规律可循的最小方剂单元,既体现了方剂的组方特色,又便于临床灵活化裁。本研究拟通过数据挖掘方法,从方元的角度分析《伤寒论》的用药规律。方法:本研究运用R语言计算不同方剂之间Jaccard相似系数及不同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并使用网络社团结构分析,进行《伤寒论》中方元的识别。结果:《伤寒论》中所有方剂的相似性明显高于《方剂学》教材中方剂的相似性,表明方剂中存在更小的方剂单元。关联规则及社团分析能够识别方元,如2味药方元石膏-甘草、桂枝-当归、栀子-香豉等,以及3味药方元干姜-黄连-人参、当归-细辛-通草、麻黄-桂枝-杏仁等。结论:《伤寒论》中存在2味或3味药构成的方元,未来需要对这些方元进行临床或实验上的验证,以明确方元的功效,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9.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肿瘤间质比值(TSR)诊断乳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8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科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后病理学结果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复发转移组24例、未复发转移组9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IGF-1、HGF、TSR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组(ROC)曲线分析三项指标诊断乳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及IGF-1、HGF、TSR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结局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IGF-1、HGF测定值高于未转移组,TSR水平低于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IGF-1、HGF、TSR测定值诊断乳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837 (0.766~0.907)、0.842(0.773~0.911)、0.880(0.821~0.93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Ⅱ期、发生淋巴结...  相似文献   
200.
目的:探讨苦参子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小鼠抑郁模型,设置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2.5 mg·kg-1),以及苦参子低、中、高剂量组(200、400、800 mg·kg-1),连续灌胃7 d,利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考察苦参子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组织中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Wnt1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海马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小鼠行为学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旷场运动速度、旷场中间区运动距离、高架十字迷宫开臂停留时间均显著降低(P<0.01),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苦参子中、高剂量组的旷场运动速度、开臂停留时间增加(P<0.05,P<0.01),强迫游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