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15例膝关节病变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膝关节病变的MRI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利用MRI诊断膝关节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出现半月板异常信号,其中2例半月板水平状撕裂并囊肿;关节腔积液8例,有1例积血;韧带损伤1例;滑膜病变2例;神经鞘瘤囊变1例;骨髓水肿4例。结论:膝关节病变的MRI对显示膝关节软骨、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有明显优越性,可作为膝关节病变术前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2.
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胫前骨外露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胫前较大面积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导致骨外露创面8例,创面面积为11 cm×7 cm~14 cm×9 cm,皮瓣切取面积12 cm×8 cm~15 cm×10 cm。结果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移植皮瓣全部成活。8例均获随访,时间1~24个月。皮瓣生长良好,外形满意,弹性好,创面完全修复稳定。结论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恒定,直径粗,切取面积大,效果可靠,是修复胫前较大面积骨外露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53.
颈前路减压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减压柱状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单或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环锯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柱状髂骨植入融合,颈托外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恢复满意,植骨全部融合,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部分患者重返工作。神经功能改善依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定标准,优16例,良2例,中2例,无效1例;JOA评分由术前(9.3±2.1)分上升至术后的(15.4±1.6)分。结论前路减压植骨是单、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减压彻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神经恢复好,费用低等优点;术后需较长期外固定。  相似文献   
54.
背景:恶性肿瘤耐药研究中发现核因子κB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可能与肿瘤耐药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MG63和MG63/ADR骨肉瘤裸鼠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表达的差异。 方法:对数期生长的MG63细胞采用阿霉素浓度递增培养法冲击诱导建立MG63/ADR细胞株。BALB/C裸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将含5.0×106个MG63和MG63/ADR细胞的0.2 mL细胞悬液采用皮下接种法注入裸鼠的一侧腋部皮下。第6周处死裸鼠取材。 结果与结论:注射MG63和MG63/ADR细胞的2组裸鼠成瘤率均为100%;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方法检测发现MG63/ADR组瘤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MG63组(P < 0.05)。说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表达的上调可能是导致骨肉瘤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在漂浮体位下经踝关节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9-06诊治的24例三踝骨折,术中采用漂浮体位,于腓骨长、短肌肌腱前外侧进入显露外踝骨折,于足拇长屈肌与腓骨长短肌间隙显露后踝骨折,骨折复位后固定,然后改为仰卧位,作前内侧弧形切口显露并固定内踝骨折。结果 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6(12~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0~4.5个月,平均3.7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出现。术后12个月踝-后足AOFAS评分为(88.3±7.5)分,较术前(27.7±5.6)分明显提高。术后12个月足踝部功能:优13例,良8例,可3例。1例出现"勒马缰"畸形,取内固定时行肌腱延长术,术后恢复正常。1例出现腓骨肌腱滑脱,取内固定时行腓骨肌腱鞘修补,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漂浮体位下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术中更换体位时无需再次消毒铺巾,后踝骨折显露充分,骨折复位与固定满意。  相似文献   
56.
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复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利用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复四肢长骨大段缺损的疗效。方法:利用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不同原因导致的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12例。结果:12例均获随访6个月~8a,平均3.2a。所有被修复骨缺损均获良好愈合,获得满意的功能及外形。结论: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是修复长骨大段骨缺损的较好方法,可一次完成骨支架重建;如联合应用组织瓣移植,可同时完成软组织覆盖,有利于肢体功能的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57.
背景:恶性肿瘤耐药研究中发现核因子κB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可能与肿瘤耐药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MG63和MG63/ADR骨肉瘤裸鼠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表达的差异。 方法:对数期生长的MG63细胞采用阿霉素浓度递增培养法冲击诱导建立MG63/ADR细胞株。BALB/C裸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将含5.0×106个MG63和MG63/ADR细胞的0.2 mL细胞悬液采用皮下接种法注入裸鼠的一侧腋部皮下。第6周处死裸鼠取材。 结果与结论:注射MG63和MG63/ADR细胞的2组裸鼠成瘤率均为100%;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方法检测发现MG63/ADR组瘤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MG63组(P < 0.05)。说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表达的上调可能是导致骨肉瘤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Cloward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Cloward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分析术前各种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用核磁共振 (MRI)测量术前椎管矢状径、受累节段脊髓矢状径与横径比值、最小横断面积。结合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 ,分析术前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 单节段受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多节段 (P <0 0 1)。年龄、椎管矢径、脊髓矢状径与横径比值 ,对术后疗效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临床病程、综合征类型、受累节段横断面积 ,对术后疗效有显著性影响 (P <0 0 1)。结论 Cloward颈椎前路手术对单节段受累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好 ,减压较彻底 ,术后并发症轻。临床病程长、受累节段多、脊髓明显变形的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疗效较差 ;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应尽早手术。建议对二个个节段以上受累的脊髓颈椎间盘突出症 ,行次全椎体切除术 ,或后路颈椎管成形  相似文献   
59.
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对IO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根据T1、T2像的表现分为:手术组(6例),非手术组(4例),并指导治疗。结果经6个月~3年随访,7例恢复正常,2例仍有腰痛和活动受限,1例卧床。结论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倒Y形动脉吻合方式重建皮瓣血运在游离皮瓣修复四肢创面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7—2023-05采用倒Y形动脉吻合方式的游离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共12例,在与血流相对的方向管壁开口,将皮瓣的动脉修剪成斜面,然后对其进行吻合,保证在吻合后主干血管与皮瓣内动脉构成倒Y形,其Y形的夹角在45°~60°。结果 股前外侧皮瓣9例,腓动脉穿支皮瓣2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所有皮瓣均成活,供区直接闭合或植皮(均成活)。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血管危象,早期皮瓣不肿胀、血运良好,后期臃肿较少、质地正常,避免了二期进行皮瓣整形手术。结论 倒Y形动脉吻合方式重建皮瓣血运具有按需分配血流的效果,避免早期皮瓣过于充血肿胀、后期臃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血管危象,同时不破坏主干血管以及不影响肢端生理性供血,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