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眼科学   4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全球工作年龄人群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根据国际糖尿病地图研究预测,2045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将达1.74亿,DR正在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就DR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发病机制作一阐述,从DR的流行病学推测疾病将来会波及的人群数量,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本病的预防。从糖尿病的病程发展推测可能的病因学,从氧化应激等反应来研究DR的发病机制,以便开发可靠和有力的手段识别高风险患者,并在视力丧失发生之前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2.
毛英贾炜  王海燕 《眼科》2021,30(3):246-248
49岁女性,右眼无光感,左眼视物模糊1个月就诊。根据患者病史、眼底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并着重通过扫频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具体量化左眼视网膜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各层间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改变,判定患者眼部病变程度。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广泛型) 双眼缺血综合征。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3个月,左眼视力改善。(眼科,2021, 30: 246-248)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2岁。因突发头痛于2018年8月20日就诊于外院神经外科。颅脑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图1)。于2018年8月2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支架辅助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栓塞手术,使动脉瘤完全栓塞(图2)。患者全身麻醉苏醒后发现右眼上方视物遮挡,于2018年8月30日转入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病史;否认药物、毒物接触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及传染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1.0。右眼眼压1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1 mmHg。双眼眼球运动、眼位及眼前节检查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动脉炎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NA-CRAO)伴同侧颈动脉闭塞患者的眼底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NA-CRAO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32例32眼为颈内动脉闭塞组,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NA-CRAO不伴有颈内动脉闭塞患者32例32眼为对照组。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对患者行瞳孔、眼球运动、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颈部血管超声多普勒、颅脑磁共振(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主干-末梢荧光素充盈时间(FT)、FFA特征、BCVA、眼底彩色照相、虹膜新生血管以及黄斑OCT特征。结果 颈内动脉闭塞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眼别、发病时间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颈内动脉闭塞组患者A-Rct和FT较对照组均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03);颈内动脉闭塞组与对照组患者BCVA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角膜生物力学以及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10/2020-12在我院配戴角膜塑形镜2a的近视患者33例60眼,其中男19例35眼,女14例25眼,平均年龄11.80±1.51岁,平均等效球镜为-3.25±0.69D。收集患者配戴前和配戴2a时的相关数据资料。利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最薄点中心3mm区域前后表面曲率半径(ARC和PRC)、角膜最薄点厚度(THP)、角膜扩张综合偏差分析指数(BADD)。Corvis ST生物力学分析仪测量非接触生物力学校正眼压(bIOP)、最大形变幅度(DA)、最大反向半径(HCR)、顶点和1mm间形变幅度比值(DR)、硬度参数(SPA1)、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BI)。运用Pentacam与Corvis ST联合诊断系统分析得出断层扫描生物力学指数(TBI)。OQAS-Ⅱ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斯特烈尔比(SR)、客观散射系数(OSI)以及OV值(OV100%、OV20%和OV9%)。对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2a的上述各项参数进行比较。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2a与配戴前相比ARC增高、THP降低、BADD增高,比较有差异(t=-9.38、2.85、-13.08,均P<0.05),PRC与配戴前相比无差异(t=-1.49,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2a与配戴前相比DA增高、HCR降低,比较有差异(t=-2.37、2.28,均P<0.05),bIOP、DR、SPA1、CBI、TBI分别与配戴前相比无差异(t=1.36、-1.87、1.27、-0.95、-1.49,均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2a SR较配戴前增高,OV20%和OV9%较配戴前均降低,比较有差异(t=-5.31、8.37、2.34,均P<0.05),MTF cutoff、OSI、OV100%与配戴前相比无差异(t=-1.57、-1.35、1.11,均P>0.05)。结论: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改变角膜前表面形态,对角膜生物力学无明显影响,患者日间客观视觉质量提高,而夜间视觉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与经典的常染色体隐性Wolfram综合征不同, Wolfram-like综合征是一种由WFS1基因单个杂合变异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疾病。本例7岁男性儿童因体检时发现视力无法矫正来眼科就诊。患儿自幼听力差, 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眼科检查发现双眼视神经萎缩, 其中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可见WFS1基因单一变异所特有的双眼外网状层增厚且结构异常分层。进一步行基因检测, 患者WFS1基因单个杂合错义变异c.2051C>T(p.A684V), 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 最终诊断为Wolfram-like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人工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开孔孔径对晶体变形和前房内流场的影响。 方法 从医工结合角度出发,采用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人工晶体不同开孔孔径对其变形及眼内房水流场(流量、速度场、压力场、温度场)的影响。 结果 流体动力学方面,房水通过 ICL 中央孔的房水流量从大到小对应的孔径依次为 0. 36、0. 40、0. 30、0. 20、0. 10 mm,该流量与孔径呈非线性关系。 后房压力略高于前房,前后房压差随孔径增大逐渐降低。 眼内温度分布对孔径的影响并不敏感。 固体静力学方面,0. 36 mm 孔径的 ICL 变形量最小,其变形量受房水通过中央孔的流量所主导,该流量越大,ICL 的变形越小。 结论 本文综合流体动力学和固体静力学分析,验证了现有 0. 36 mm 孔径的合理性,并提出理想的孔径范围为 d≥0. 36 mm。 研究结果有助于探明 ICL 的失效机制,提高临床手术的成功率,为未来人工晶体的国产化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苏丽萍  严宏  张婕  王珏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0):1749-1752

目的:探讨单眼弱视患者每日部分或全天遮盖优势眼后首次复诊的疗效,评估不同遮盖量所产生的最大效能。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连续收集我院2020-01/2021-12本院门诊治愈的单眼弱视患者135例。根据遮盖时间分为2h/d遮盖组、6h/d遮盖组和全天遮盖组,配合弱视眼精细目力训练,记录首剂效应(基线视力-首次复查视力)、治愈视力、首次复诊时立体视觉以及弱视眼治愈时间。并分析影响单眼弱视患者首剂效应的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基线视力为0.4(0.22, 0.52),首次复诊视力为0.22(0.15, 0.3),首剂效应为0.1(0.08, 0.18),弱视达治愈时视力为0(-0.08, 0.05)。2h/d遮盖组患者首剂效应为0.08(0.07, 0.12),6h/d遮盖组为0.18(0.08, 0.3),全天遮盖组为0.10(0.08, 0.18),6h/d遮盖组首剂效应最显著(P<0.05); 不同影响因素分析显示3~6岁组、7~12岁组、女性组、斜视性弱视组、轻中度弱视组的6h/d遮盖首剂效应值最高(P<0.05); 同时,6h/d遮盖首剂效应与弱视眼治愈时间呈正相关(rs=0.334, P=0.038)。首次复诊时,6h/d遮盖组Titmus立体视敏度提高者21例(53.8%),高于2h/d和全天遮盖组\〖16例(41.0%),13例(22.8%),P<0.017\〗。

结论:6h/d遮盖治疗单眼弱视患者首剂效应最显著,立体视觉恢复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排除眼外伤及糖尿病外不明原因的重度玻璃体积血的病因构成,并分析其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不明原因的296例(302眼)重度玻璃体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术前检查及玻璃体切除术,根据术中眼底情况及部分患者术后进一步检查结果,分析其病因构成。同时根据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A组[发病<2周时手术,69例(72眼)]、B组[发病2~4周时手术,126例(127眼)]、C组[发病>4周时手术,101例(103眼)],记录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患者的主要病因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51.32%),其次为视网膜裂孔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54%)。青年患者最常见病因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占51.32%;中年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为RVO,占61.76%;老年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为RVO,占66.94%。术前,各组间BCVA>0.05的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各组间BCVA>0.05的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高于B、C组(P<0.05)。结论排除眼外伤及糖尿病外的不明原因的重度玻璃体积血的主要病因为RVO,而且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主要病因不同。发现重度玻璃体积血时,应尽早明确病因,积极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