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2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翊  王彦  吴歆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0,40(23):2419-2422
目的:研究来氟米特与氟康唑在体外合用对耐药白色念珠菌的抗真菌效果。方法:采用棋盘式微量稀释法测定来氟米特联合氟康唑对15株临床耐药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80。时间-杀菌曲线验证两药联用对耐药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来氟米特单药对实验所用白色念珠菌均无抗菌活性(MIC80>320μg·mL-1)。来氟米特联合氟康唑可产生协同抗菌作用,协同指数(FICI)<0.25。用药24h后,时间-杀菌曲线上联合用药组比单用氟康唑组平均降低了3.9log10CFU/mL,证实两药具有协同抑菌作用。结论:来氟米特与氟康唑在体外对耐药白色念珠菌具有良好的协同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基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和个体差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联合中医药治疗SLE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低和安全性高等优点。但是,中医药治疗SLE的确切调节机制和作用环节尚不明确,本文从代谢组学、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因子和细胞凋亡等,对中医药治疗SLE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利用现代化方法探索祖国传统医学治疗SLE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CCR7loPD-1hi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的比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1例SLE患者、29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12例干燥综合征(SS)患者和37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fh表面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诱导型共刺激分子(ICOS)和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5(SLAMF5)的表达水平,以及外周血中CCR7loPD-1hi Tfh和CCR7hiPD-1lo Tfh的比例。分析SLE患者外周血中CCR7loPD-1hi Tfh的比例与临床指标、成浆细胞比例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CCR7hiPD-1lo Tfh,CCR7loPD-1hi表面CXCR3、ICOS和SLAMF5的表达水平较高(t=3.73、5.06、8.27,P均<0.01)。SLE和RA患者外周血中CCR7loPD-1hi Tfh的比例分别为5.79%(2.97%,8.95%)和4.57%(2.51%,7.60%),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93%(1.63%,5.21%),U=314.5、332.5,P均<0.01],而SS患者外周血中CCR7loPD-1hi Tfh的比例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83.0,P>0.05)。SLE患者外周血中CCR7loPD-1hi Tfh的比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双链DNA抗体滴度、成浆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r=0.447 1、0.517 4、0.466 9,P均<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CCR7loPD-1hi Tfh比例增加与SLEDAI升高和成浆细胞比例的增加相关,检测患者外周血Tfh亚群可间接反映生发中心及B淋巴细胞的功能状态,对SLE的诊断、监测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塞综合征(Beh?et's syndrome,B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受累的血管炎症性疾病[1-4]。BS依其主要症状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狐惑病,始载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主方甘草泻心汤沿用至今[5]。1937年,土耳其Hulusi Behcet医师首次报道了一组“眼-口-生殖器三联征”病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心脏、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附睾等器官[6]。皮肤黏膜为基本临床表型,预后良好;重要脏器累及尤其是出现葡萄膜炎(Beh鐌et's uveitis,BU)、心脏或大血管累及、脑干梗死或肠道巨大溃疡是主要致残,甚至致死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Re-entity新分词方法的条件随机场(CRF)模型,并与双向长短记忆神经网络(BiLSTM)-CRF和Lattice-长短记忆神经网络(LSTM)进行比较。方法 比较了现有实体识别方法和模型后,针对2018年全国知识图谱与语义计算大会(CCKS2018)任务一“电子病历命名实体识别”,提出基于Re-entity的CRF、BiLSTM-CRF、Lattice-LSTM方法,并在不同语料库训练不同参数级别的字符向量集。分别将各方法引入神经网络模型中进行模型性能对比实验,最后分别基于句子级和篇级输入句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CRF模型在最优特征工程的结果下引入Re-entity方法后性能得到提高,句子级的Lattice-LSTM模型在该任务上取得了89.75%的严格F1-measure,优于CCKS2018任务一的最高结果(89.25%)。结论 基于Re-entity新分词方法的CRF模型可利用中文临床药物知识库有效提高电子病历中药物的识别率,Re-entity方法可改善数据预处理阶段分词导致的错误累加,Lattice结构可以更好地结合字符和词序列的潜在语义信息,同时句子级输入能有效提高神经网络模型的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的研究方法,预测甘草附子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靶点,探究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甘草附子汤中包含的4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靶基因。GEO数据库下载类风湿关节炎数据,筛选差异基因(DEGs)并与甘草附子汤有效成分靶基因取交集,获得甘草附子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PPI网络分析得到甘草附子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并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最后应用AutoDuck及PyMOL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其结合能力。结果: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包含药材节点4个,活性成分节点95个,作用靶基因节点44个。Network Analysis显示槲皮素、山萘酚、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柚皮素及芒柄花素为可能的关键活性成分。甘草附子汤活性成分作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可能主要通过IL-17 信号通路,TNF 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甘草附子汤中的活性化合物与关键靶点分子 MMP9、CXCL8、PPARG、EGFR具有较高的亲和力。结论:甘草附子汤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与MMP9、CXCL8 、PPARG、EGFR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为研究甘草附子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痛风患者血清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271例痛风、63例强直性脊柱炎、40例银屑病性关节炎、67例骨关节炎患者和280名健康对照的临床资料。比较痛风患者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和健康对照的血清CA724阳性率及水平。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将痛风患者分为急性发作期(n=53)、慢性期(n=218)两组,比较两组间CA724水平的差异,并分析急性发作期痛风患者血清CA724水平与白细胞计数、CRP的相关性。根据血清CA724水平,将痛风患者分为CA724水平升高组(n=63)和CA724水平正常组(n=208),比较两组间血尿酸、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 痛风患者血清CA724阳性率高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和健康对照(P<0.05,P<0.01),痛风患者血清CA724水平高于骨关节炎患者和健康对照(P<0.05,P<0.01)。急性发作期痛风患者的血清CA724水平高于慢性期患者(P<0.01),急性发作期痛风患者血清CA724水平与白细胞计数、CRP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1)。血清CA724水平升高痛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三酰甘油水平高于CA724水平正常者(P<0.01,P<0.05),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CA724水平正常者(P<0.01)。结论 部分痛风患者的血清CA724水平会升高,且其与痛风急性发作、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病例:患者为女性,22岁,因"反复多关节疼痛5年,加重3年"收治入我院风湿科。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疼痛、肿胀,并在之后半年内逐渐累及双侧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症状以晨起明显,且伴有晨僵。患者曾至外院就诊,当时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予口服甲氨蝶呤10 mg 1次/周、来氟米特10 mg1次/日、强的松2.5 mg 1次/日控制病情。但患者症状反复,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B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在RA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细胞通过抗体依赖和非抗体依赖等多种途径参与RA的发生和发展,阐明这些途径的分子机制将为RA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靶点.本文主要综述了B细胞功能紊乱与RA发病的关系,为全面理解RA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844例肾移植受者中术后并发PTLD的1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受者性别、年龄、血肌酐、药物浓度、糖尿病、肾移植术后有无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方案的使用等相关资料。13例PTLD受者中,男11例,女2例,确诊时年龄为55岁(31~78岁)。结果PTLD病变位置分布在肺部1例,胃肠道8例,区域淋巴结2例,皮肤1例,颅内1例,均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淋巴瘤,距肾移植手术中位时间为86个月(12~204个月)。76.9%受者病理组织EB病毒检测呈阳性。确诊后给予免疫抑制剂减量为主的综合治疗,无法耐受利妥昔单抗+CHOP(R-CHOP)方案化学药物治疗的受者切换为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R2)方案,2例受者肺部感染死亡,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例,病情进展1例,总有效率91.6%。结论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是综合治疗的核心,根据受者耐受性选择合理的化学药物治疗方案,R2方案为无法耐受一线R-CHOP方案的受者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