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探讨哮喘伴慢性鼻窦炎患儿慢性鼻窦炎治疗对哮喘控制的疗效影响。方法:就诊儿科的哮喘伴慢性鼻窦炎患儿77例,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均按GINA方案制定长期治疗方案,给予布地奈德(普米克)吸入。观察组加用0.5%呋嘛液及复方洁霉素滴鼻液滴鼻;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希舒美、沐舒坦口服治疗,其中4例大龄患儿行常规上颌窦穿刺冲洗术。于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儿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进行评估,并随访6~12个月患儿哮喘发作次数与严重程度及吸入治疗能否按要求阶梯式降级,对哮喘控制进行评估。结果:哮喘临床控制观察组35例(94.6%),对照组34例(85.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慢性鼻窦炎疗效观察组总有效33例(89.2%),对照组9例(22.5%)(P<0.01)。结论:慢性鼻窦炎与哮喘同时治疗可以提高哮喘临床控制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氯丙嗪及异丙嗪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儿科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12例小儿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实验组56例,应用常规治疗的同时接受氯丙嗪及异丙嗪联合治疗,对照组56例,单纯进行常规补液、抗生素及饮食疗法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相关症状缓解时间,分析氯丙嗪和异丙嗪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亦更短,效率更高,并且经数据分析,此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氯丙嗪及异丙嗪联合治疗小儿腹泻,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4.
卫功文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1689-1690
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为新生儿危重病的抢救与紧急处理积累经验。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查阅六安市金安区妇幼保健院2008年6月-2011年7月107例惊厥新生儿收治和治疗的临床病例资料,并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惊厥的主要病因,其中HIE、颅内出血多在出生后3 d内发病,而低钙血症、感染多在出生3 d后发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则出现时间不确定,治疗后惊厥仍反复出现是其特点。结论掌握新生儿惊厥的常见病因与临床表现及其与发病日龄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治愈率,改善新生儿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方黄柏液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复方黄柏液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联合治疗组)外用治疗婴儿湿疹30例,与单用复方黄柏液(对照1组)、单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对照2组)治疗婴儿湿疹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1组有效率为46.67%,对照2组有效率为70.00%,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联合治疗组复发率为10.00%,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3.33%和43.33%,联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复方黄柏液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治疗婴儿湿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syndrome)即Ekbom 综合征,儿童病例国内报告较少,我们于1984~1986年收治1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0例中,男、女各5例;3~7岁6例,7~12岁4例。均以发作性双下肢酸麻胀痛为主诉入院,发作时难以忍受、哭闹不安,按摩、活动后好转,夜间发作为多,查体10例均未见异常;血、尿常规均正常,  相似文献   
7.
不同方法干预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干预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zentrale coordination sstorung,ZKS)的效果。方法:选择年龄4~13个月的ZKS患儿101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药物治疗组、运动发育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综合治疗组。药物治疗组:26例.单纯采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运动发育治疗组:26例,联合使用Bobath法、Vojta法及上田法;高压氧治疗组:27例,单纯使用高压氧;综合治疗组:22例,综合应用药物、高压氧、运动发育疗法及引导式教育。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综合应用药物、高压氧、神经发育疗法及引导式教育干预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疗效满意,总有效率达95%,药物治疗组、运动发育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疗效与综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4.89.3.91,4.57,P&;lt;0.05);各组治疗前发育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P&;gt;0.05),治疗后发育商值综合治疗组(61.24&;#177;4.35)&;gt;运动发育治疗组(57.41&;#177;6.42)&;gt;药物治疗组(57.32&;#177;8.19)&;gt;高压氧治疗组(56.33&;#177;5.48)。4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t=2.434,2.740,P&;lt;0.05;t=2.828,7.880,P&;lt;0.01)。结论:早期综合干预方法的介入有利于提高高危儿ZKS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现状、分析发展趋势,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观察ICU从一般病区搬至层流病区前后病原菌构成的变化,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开展多重耐药菌前瞻性病例调查,同时开展重症监护病区的目标性监测,根据卫生部ICU目标性监测要求对于每例研究期间人住ICU>48h及出ICU<48h患者进行监测,计算导管使用率及各类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病率。结果 2010年4~9月ICU共收住患者76人次,发生院内感染22人42人次,感染历次率为55.26%,感染率为28.96%,患者日感染率59.57‰;ICU总住院天数为705d,呼吸机的平均使用率为51.49%,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为49.59‰;中心静脉导管的平均使用率为51.2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为8.31‰;导尿管的平均使用率为98.01%、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发病率为8.68‰。病原菌检出观察设ICU.老病区为对照组,ICU新病区为干预组。阴性杆菌占的比例对照组是74.42%,干预组为67.5%,搬后第二季度为47.62%;阳性球菌对照组占16.28%,干预组15.0%,第二季度28.57%;真菌对照组占23.26%,干预组17.5%,搬后第二季度22.22%。结论 ICU易发生以下呼吸道为主的条件致病菌感染,搬进层流病区后阴性杆菌检出比例减少,3个季度降低近27个点;ICU的院内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搬迁后由78.95%,降到64.29%,搬后第二季度降至48.57%,三个季度比例降了30个点,说明干预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新生儿窒息的护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对此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98年11月~1999年3月,我院新生儿病房共收治新生儿窒息31例.男23例,女8例;入院日龄为出生后1~3天.胎龄:<37周者9例,37~42周者20例,>42周者2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后不同校正胎龄早产儿早期喂养出现的疗效差别。方法 选择2011—2013年间校正胎龄>32周及≤32周时开始经口喂养早产儿各30例,分别随机分成大胎龄红霉素组(n=15)、大胎龄对照组(n=15)和小胎龄红霉素组(n=15)、小胎龄对照组(n=15),两个红霉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红霉素3~5 mg/kg静滴,1次/d,疗程7 d。两个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测量并比较各组早产儿相关营养和生长发育指标。结果 大胎龄红霉素组与大胎龄对照组相比较,其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及体质量平均增长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胎龄红霉素组与小胎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霉素能有效改善校正胎龄>32周开始经口喂养的早产儿营养状况,促进其早期体格发育,但对≤32周开始经口喂养的早产儿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