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RET/PTC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方法选择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正常甲状腺组织各2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RET/PTC3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表达的情况。结果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RET/PTC3阳性表达15例(75.0%),阴性5例(25.0%);2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4例(20.0%),阴性16例(80.0%);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阳性表达2例(10.0%),阴性18例(90.0%);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阳性表达1例(5.0%),阴性19例(95.0%)。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RET/PTC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RET/PTC3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与积分光密度在各组织间均不相同,甲状腺乳头状癌RET/PTC3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及积分光密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RET/PTC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织,RET/PTC3有可能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一个较好的分子标志物,尤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肠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小肠转移性EA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右大腿皮肤EA术后1年,小肠镜示肠腔内黏膜呈息肉状突起,组织学检查见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条索状分布,部分形成血管样裂隙,细胞呈乳头状生长,细胞圆形或多边形,空泡状胞质,内含红细胞,其组织形态呈典型的EA。免疫组化标记CD31、ERG、Fli-1、CK均阳性。FISH检测CAMTA1基因断裂阴性。结论小肠原发性或转移性EA临床罕见,预后差,需与低分化癌或转移癌、胃肠道间质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特异性相关结合蛋白1(HAX1)和突变型p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UALCAN数据库及qRT-PCR分析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AX1 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AX1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石蜡标本中HAX1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利用GEPIA数据库对HAX1与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HAX1 mRNA和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均高表达;HAX1阳性表达和突变型p53的表达中度正相关(χ2=36.468,r=0.551,P<0.05),且均与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血CEA水平以及Ki-67的表达密切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总生存率呈负相关;HAX1阳性表达(P=0.008)、突变型p53表达(P=0.022)、淋巴结有转移(P=0.003)、FIGO高分期(P<0.001)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法(P<0.001)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AX1与TP53、MKI67、BAX、CCNE1、POLE1、MSH2、MSN6及PMS2的表达相关。结论:HAX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与突变型p53表达正相关,两者表达模式可综合评估该肿瘤的恶性程度、进展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子宫内膜癌的术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皮层肌动蛋白(cortactin)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的意义。方法: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10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ortactin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ortactin蛋白表达率为62.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表达率为25.5%,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的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cortactin蛋白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227,P<0.05)。cortactin及E-cadherin蛋白表达与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在结直肠癌中E-cadherin蛋白表达下调,cortactin蛋白表达上调,二者存在负向协同关系,可能与结直肠癌的浸润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红系 2相关因子 2(Nrf2)与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 p62/Sequestosome1(SQSTM1)在诊断宫颈癌和上皮内病变中的价值,并且分析二者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 2008年 1月至 2021年 12月南通市肿瘤医院 12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SCC)102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 101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人及 49例宫颈良性/反应性鳞状上皮病人的石蜡、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中 Nrf2和 p62的表达,并分析二者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相关性及评估二者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Nrf2和 p62在 LSIL、HSIL和 SCC中表达明显高于良性 /反应性宫颈鳞状上皮(均 P<0.05), Nrf2和 p62在 HSIL和 SCC中表达明显高于 LSIL(均 P<0.05),p62在 SCC中表达明显高于 HSIL(P<0.05),而 Nrf2在 HSIL中表达稍低于 SCC(P<0.05)。 Nrf2和 p62在良性 /反应性宫颈鳞状上皮、 LSIL、HSIL和 SCC中均具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 0.63、 0.58、0.69和 0.38(均 P<0.05)。 ROC曲线结果显示,除 Nrf2在诊断 HSIL与 SCC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Nrf2、p62以及联合 Nrf2和 p62在诊断良性 /反应性鳞状上皮与 LSIL、良性 /反应性鳞状上皮与 HSIL、良性 /反应性鳞状上皮与 SCC、LSIL与 HSIL、LSIL与 SCC、HSIL与 SCC各个组别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Nrf2和 p62在良性 /反应性鳞状上皮中不表达或低表达, LSIL中表达有所增高, HSIL和 SCC中表达最高,二者在不同宫颈病变中均具有正相关性,而且单独使用 Nrf2或 p62就能够有效诊断不同的宫颈病变,二者联用诊断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王甫  钱粒  崔晓庆  郑丽 《河北中医》2023,(12):1972-1977
目的 观察滋肾疏肝方联合中药溻渍治疗肾虚肝郁型卵巢早衰(POF)闭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肾虚肝郁型POF闭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激素替代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滋肾疏肝方联合中药溻渍。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变化;比较2组治疗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48例、对照组46例最终完成试验。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44/48),对照组总有效率71.74%(33/4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CD3+、CD4+、CD4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2 protein,MCM2)与Ki-6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两者表达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方法,分别检测9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CM2,Ki-67的表达,计算其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分析MCM2,Ki-67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 90例食管癌组织均表达MCM2及Ki-67抗原,其中MCM2 LI高于Ki-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显示MCM2及Ki-67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MCM2在食管鳞癌各级组织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Ki-67只在Ⅰ级与Ⅲ级食管鳞癌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MCM2与Ki-67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MCM2是优于Ki-67的细胞增殖标记物,可用于对食管鳞癌的分级和判断食管鳞癌恶性程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PFKFB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qRT-PCR法检测乳腺癌组织PFKFB3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PFKFB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PFKFB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0.8%,高于癌旁组织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癌组织PFKFB3mRNA相对表达量1.73±0.21,高于癌旁组织的0.7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KFB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级、原发肿瘤大小(T)、淋巴结的转移(N)、TNM分期及分子分型正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PFKFB3阳性组术后生存时间短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FKFB3蛋白表达、肿瘤分级、原发肿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N)、TNM分期及分子分型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FKFB3蛋白表达、TNM分期为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FKFB3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其高表达提示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K5/6和EGFR在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IBC)分子分型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18例IBC中CK5/6、EGFR、ER、PR、HER-2及Ki-67蛋白的表达,分析CK5/6、EGFR与IBC组织学类型、分子分型及其他相关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