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59篇
神经病学   11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3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作性症状是多发性硬化(MS)的特点之一。MS的发作性症状包括痛性强直、瘙痒、复视、幻视、三叉神经痛、肢体感觉异常、癫痫、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猝倒等,多发生于疾病早期和病情加重时,有的可以是MS的首发症状。其共同特点是:突然发生、持续时间短暂、呈刻板式重复发作。分析我院1992~2004年收治的98例MS患者,发现具有发作性症状者2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克雅病(CJD)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既有传染性又有遗传性,是快速进展性痴呆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CJD主要分为四型:散发型、遗传/家族型、医源型、变异型。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容易漏诊和误诊。本病致死率高,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该文就CJD的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最新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行动研究法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方案的实践效果。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及其态度进行问题识别,再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基于循证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方案与流程、制定家属参与早期活动方案,并经过2轮行动方案的实践,观察早期活动实践规范的实施效果。结果第2轮早期活动方案实施后患者早期活动开始时间、活动频率、活动强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良预后、住院时间与第1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方案,可显著缩短早期活动的开始时间,提高患者活动频率与活动强度,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张敏  史慧玲  王清 《安徽医学》2020,41(8):883-886
目的 探索应对方式与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应对方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的作用。结果 面对与回避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总分呈正相关(r=0.491、0.313,P<0.05),屈服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总分呈负相关(r=-0.418,P<0.05)。进一步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屈服维度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水平显著相关,应对方式是影响患者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和影像学亚型脑梗死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差异。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2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结果分为脑梗死和非脑梗死组并以后者作为对照,根据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以确定颈动脉斑块的有无。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的阳性率,并进一步分析其在各临床和影像学分型中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临床和影像学亚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斑块阳性率为74.2%(135/182),对照组为56.5%(3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内,按临床分型斑块发生率由高向低的次序为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腔隙性脑梗死、后循环梗死、完全前循环梗死,其中PACI(83.8%)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按影像学分型斑块发生率由高向低的次序是放射冠梗死、前循环皮质梗死、基底节区梗死、后循环梗死,其中放射冠梗死(85.2%)、皮质梗死(75.4%)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与PACI的P值和OR(95%CI)分别为0.01,2.576(1.251~5.307)。结论临床和影像学亚型对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重复神经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和针电极肌电图(needle electrode electromyography,NEMG)检查结果的特点,探求电生理检查结果对于MG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2013年南京鼓楼医院神经科住院的50例MG患者的电生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50例MG患者中RNS检查结果阳性者40例(80%)。其中Ⅱ、Ⅲ和Ⅳ型阳性率较高,均超过90%;而Ⅰ型阳性率远低于其余3型,仅为4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不同神经RNS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刺激腋神经、面神经和尺神经时RNS阳性率分别为:60%、58%和16%;腋神经、面神经阳性率远高于尺神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EMG检查结果示,58%的患者呈肌源性损害表现,且随年龄增长,异常率升高。结论 RNS技术是诊断MG可靠的电生理方法,以面神经及近端腋神经异常率较高;MG患者容易出现肌源性损害,且与年龄有关,NEMG的使用有利于发现MG患者的肌源性损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8.
19例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9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SCD患者主要表现为脊髓后索和侧索受损的症状,血红蛋白正常12例,降低7例,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增高分别为15例和17例,正常分别为4例和2例;血清维生素B12(VitB12)浓度,降低10例,正常8例,增高1例;电生理及MRI检查均有明显的改变。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12例,血清VitB12浓度恢复正常10例,电生理及MRI也有明显改善。结论 SCD的诊断除了典型的脊髓侧索,后索损害,贫血,血清VitB12含量减少外,还可借助于电生理,MRI检查;其病因涉及到VitB12吸收,摄取,转运,细胞内代谢及遗传障碍等多种因素,早期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CART)肽对缺血性脑损伤及其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CART组与对照组,CART组小鼠侧脑室注射CART多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然后制作脑缺血模型,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量梗死体积.体外培养小鼠皮质神经元,制作缺糖缺氧神经元模型,加入CART多肽或生理盐水,用噻唑蓝染色测细胞生存率,酶联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 CART组脑梗死体积[(0.225±0.044)mm3]显著小于对照组[(0.389±0.055)mm3](P<0.05);CART组神经元生存率(0.494±0.056)显著高于对照组(0.348±0.174)(P<0.05);CART组神经元Caspase-3活性(45674±9780)显著低于对照组(51172±2776)(P<0.01).结论 CART多肽可明显减少缺血性脑梗死体积,提高缺氧神经元的生存率,并降低缺氧神经元的Caspase-3活性.  相似文献   
10.
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预防脑卒中的主要措施是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然而,临床研究显示,以往的预防措施并不能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支架成形术作为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一种措施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现将我们诊治的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