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83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评价妊娠早期(12周)应用替比夫定阻断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妊娠12周慢性乙型肝炎孕妇80例,病毒载量均超过1×10^7拷贝/ml。按患者意愿分治疗组(替比夫定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加用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替比夫定服用至产后12周;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药物,只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与乙型肝炎疫苗20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 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两组HBsAg阳性率的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行t(t')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至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ALT水平明显下降。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于治疗2周后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替比夫定组服药至分娩前及分娩后12周HBVDNA水平明显降低(t=29.15、40.06,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替比夫定组分娩前及分娩后12周HBV D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替比夫定组新生儿7月龄时HBV感染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P〈0.05),替比夫定组母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有2例发生严重肝功能异常。两组孕产妇的剖宫产率、不良妊娠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的胎龄、体质量、身长、Apgar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孕12周开始应用替比夫定可显著抑制孕妇外周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2.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对柽柳Tamarix chinensis抗肿瘤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 使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和HPLC分离、纯化,利用NMR技术确定结构。采用MTT法和SRB法测定了所得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分离鉴定了10个萜类化合物,分别为白桦脂醇(betulin,Ⅰ)、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Ⅱ)、羽扇豆醇(lupeol,Ⅲ)、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24-methylene-cycoartanol,Ⅳ)、杨梅二醇(myricadiol,Ⅴ)、异杨梅二醇(isomyricadiol,Ⅵ)、异油桐醇酸(isoaleuritolic acid,Ⅶ)、isoaleuritolic acid 3-p-hydroxycinnamate(Ⅷ)、2α-羟基齐墩果酸(maslinic acid,Ⅸ)和植醇(phytol,Ⅹ)。结论 化合物Ⅱ、Ⅳ、Ⅶ和Ⅸ首次从柽柳属中分离得到,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中得到。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显示在50 μg/mL下,化合物Ⅰ~Ⅳ、Ⅷ和Ⅸ对人肺癌细胞A-549,化合物Ⅹ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显示有意义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94.
目的分析萹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萹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仪分析并鉴定其化学成分,并应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索氏提取出油率为0.72%,利用Xcalibur工作站NIST标准质谱图库鉴定出65个化合物。结论萹蓄挥发油鉴定成分占出峰总面积的99.28%,其中主要成分为n-hexadecanoic acid(23.04%)和(Z)-9-octadecenoic acid(11.51%)。  相似文献   
95.
 目的综述核磁共振技术在糖类化合物化学结构研究的应用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该领域的相关文献,结合本室的研究工作基础,对一维、多维核磁共振技术在糖类化合物化学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整理、归纳。结果与结论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技术是糖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该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推进糖类化学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糖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6.
柽柳抗肿瘤甾体和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使用硅胶、SephadexLH-20、ODS和HPLC分离、纯化,利用NMR技术确定结构。采用MTT法和SRB法测定了所得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甾体类化合物和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豆甾-4-烯-3,6-二酮(stigmast-4-ene-3,6-dione,2)、麦角甾-4,24(28)-二烯-3-酮[ergosta-4,24(28)-diene-3-one,3]、豆甾烷-3,6-二酮(stigmast-4-ene-3,6-dione,4)、豆甾-4-烯-3-酮(sitosterone,5)、胆甾醇(cholesterol,6)、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7,4′-dimethoxyflavone,7)、山柰酚(kaempferol,8)、山柰酚-4′-甲醚(4′-methylkaempfero,9)、山柰酚-7-甲醚(7-methylkaempfero,10)、山柰酚-4′,7-二甲醚(4′,7-dimethylkaempfero,11)、槲皮素(quercetin,12)、槲皮素-3′,4′-二甲醚(3′,4′-dimethylquercetin,13)。结论化合物2,3,4,5和7首次从柽柳属中分离得到。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显示,在50mg·L-1下,化合物2,3,4和5对人肺癌细胞A-549显示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97.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 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8.
辐射诱导的凋亡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核技术在工农业、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应用的迅速发展,人们与放射线接触的机会日益增多,遭受辐射损伤的可能性随之增加。辐射作为贯穿性刺激因素,最先接触到的是细胞膜,可启动膜的信号传递;继之,射线通过胞质时,又影响位于胞浆内的信号转导分子,干预正常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当射线到达胞核时,直接损伤DNA分子,随后可活化多种蛋白质分子,激活相应的信号转导途径。本文拟对辐射所触发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建立中药海藻药材岩藻糖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 水提得海藻粗多糖,继而经2 mol/L三氟乙酸降解、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衍生后,采用HPLC测定岩藻糖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 岩藻糖在6.44 ~ 824.52 μg/mL 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 = 15.074 x - 52.068,r = 0.9998;最低检测限0.80 μg/mL,最低定量限1.61 μg/mL;供试品溶液在40 h内稳定性良好,RSD 0.04%;精密度、重复性良好,RSD分别为0.51%、1.1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8 %,RSD 2.15 %(n = 9)。结论 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海藻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0.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其基因簇所在染色体的表观遗传状态密切相关,通过表观遗传修饰能够调控真菌的次级代谢过程。分子表观遗传修饰方法主要通过敲除或过表达表观遗传相关酶类的编码基因,而化学表观遗传修饰方法则是外源加入化学表观遗传修饰酶抑制剂。二者都能促进基因的转录,进而激活沉默的生物合成基因簇,提高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多样性。本文综述了2015年至今的表观遗传修饰应用于真菌次级代谢调控研究的最新进展,就分子表观遗传修饰和化学表观遗传修饰两方面进行阐述,并对两种方法的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