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高原高寒环境下平战时肢体枪弹伤后血浆电解质代谢的特点.方法 将24头实验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组(GZ)、高原平时致伤组(GP)和平原平时致伤组(PP),每组8头.分别于伤前、伤后30分钟、2、6、12小时、1、2、3、5、7、10、14天采静脉血测定钾、钠、氯和钙、镁、磷的含量.结果 伤后平原平时组和高原平...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高原施工人员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居住时间氧疗前后微循环的变化。方法 选取2000名高原施工人员,在不同海拔,监测并分析3、7、15、30、60、90 d、1年吸氧前后微循环变化。结果 吸氧组微循环血流、血管形态、红细胞聚集、管襻形态、襻顶淤血、襻周出血、乳头下血管丛等变化明显优于不吸氧组 。吸氧前血液流态积分显著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管周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5),积分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拔5 000 m以上吸氧后较吸氧前管周状态积分增高非常显著(P<0.01)。其他积分和总积分虽有增高或降低,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循环变化明显好于对照组,尤其是血管清晰度、血液流态流速、血管变异、红细胞聚集等方面。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HCC肝或癌组织HSP70、p53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HCC组织HSP70、p53和PC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x1^2=27.16x2^2=67.6,x3^2=40.6,P〈0.01);HSP70在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HCC中的表达逐步增强;HSP70和p53在分化较好的HCC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分化不良者(x1^2=6.8,P1〈0.01x2^2=6.1,P2〈0.05),而PCNA表达与HCC组织分化程度无关(x2=2.4,P〉0.05);HSP70表达强度与p53和PCNA表达关系密切(x1^2=41.3,x2^2=41.4,P〈0.01)。结论 HCC是HSP70高表达肿瘤。HSP70表达与p53和PCNA表达密切相关,因而在HCC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使用高千伏(kV)和普通千伏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对人体胸部影像质量的影响及曝光量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摄影条件为120kV,对照组摄影条件为85kV,使用DR系统摄取胸部正位片,记录曝光条件及评价影像质量。结果:经统计实验组与对照纽影像质量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曝光量(mAs)平均值相差3.4倍左右。结论:胸部高千伏摄影可显著减少因呼吸运动产生的模糊影像而提高影像质量,并能显著降低X线曝光量,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5.
目的了解阶梯式习服在急性重型高原病(即高原肺水肿及高原脑水肿)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003年3—10月中旬进入青藏铁路西藏段(唐古拉山口至西藏拉萨段)施工的22200名施工人员重型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调查,并对采用不同方式进入高原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对采用阶梯式方式进入高原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3年7个月中,共计进入青藏铁路西藏段施工人员22200名,发生高原肺水肿184例(男180例,女4例,年龄20~45岁)及高原脑水肿155例(均为男性,年龄22~44岁),发病率分别为0.83%和0.70%。位于同海拔高度的阶梯式者与未习服者比较,未习服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阶梯式习服者。结论急性重型高原病的发病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高。平原大规模人群进入高原地区,采用阶梯式习服方式进入高原能有效降低急性重型高原病的发病率,而对于大规模人群急进高原,在海拔2500m左右建立习服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血常规、血气及血生化改变在高原肺水肿(HAPE)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应用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分表,对24200例急进高原人员进行评分,筛选出高度疑似HAPE患者作为重点观察及随访对象,并给予卧床休息及吸氧。对所有重点观察及随访对象的血常规、血气及血生化(含电解质、肝功、肾功)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重点观察对象中,确诊HAPE组进入高原第1、2、3d的血白细胞总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率(N)均显著高于非HAPE组(P〈0.01);两组血气结果比较,HAPE组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氧合指数(FiO2/PaO2)在进入高原第1、2d均显著低于非HAPE组(P〈0.01),HAPE组pH值显著高于非HAPE组(P〈0.01);两组血生化比较,HAPE组除钾(K^+)第2d显著低于非HAPE组外,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期白细胞计数增加及低氧血症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与HAPE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疑似HAPE患者早期血常规及动脉血气的监测,有利于HAPE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的早期影像学表现进行探讨,为HAPE的早期诊断寻找更为可靠的检查手段和依据。方法对482例经临床筛选出的高度疑似HAPE对象进行常规X线检查及CT扫描;对确诊为HAPE的病例,在治疗恢复过程中的肺部病变进行动态观察,分析HAPE病例的X线检查及CT扫描特点。结果 482例高度疑似HAPE对象中,确诊为HAPE142例。常规X线检查,142例HAPE患者中,47例(33.10%)发现肺部有明确改变,95例(66.90%)未发现明确改变;CT扫描,142例HAPE患者均存在水肿,且以肺间质异常为主。其中磨玻璃样改变61例(42.96%),小结节样影34例(23.94%),散在、孤立终末支气管肺泡水肿15例(10.56%),纤细网纹状影13例(9.15%),肺纹理增粗、增多12例(8.45%),大片状云絮样影7例(4.93%)。142例HAPE早期患者治疗过程中,CT扫描均能清楚地反应肺部病变的恢复情况,其中1例第11d再次复查病变仍呈少量磨玻璃样改变残留。结论 HAPE早期肺部病变以肺间质异常为主,此时常规X线检查容易漏诊,对于临床症状明显,而常规X线检查肺部未见明显异常的高度疑似HAPE病例,CT扫描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高原寒区战时肢体枪弹伤对肝酶谱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4只实验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组(GZ)、高原平时致伤组(GP)和平原平时致伤组(PP),分别于伤前、伤后不同时相点采静脉血,测定ALT、γ-GT、LDH和Cr、BUN含量.结果 (1)PP组在伤后早期ALT、γ-GT、LDH均有一个轻度升高,GP组在伤后ALT、γ-GT、LDH变化与PP组基本一致,但变化的程度较重 而GZ组伤前肝酶谱有轻度改变,伤后改变的程度较GP组显著,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2)PP组动物伤后早期肾功能有轻度改变,2 d基本恢复.GP组伤后肾功能改变与PP组基本一致,但改变的程度稍重.GZ组伤后肾功能改变显著重于GP组,而且出现的时间早、恢复时间晚.结论 高原高寒地区战时环境肢体枪弹伤后,肝酶谱和肾功能异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高原高寒环境下肢体枪弹伤后机体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变化特点.方法 将24只小型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组(GZ)、高原平时组(GP)和平原平时组(PP),分别于伤前、伤后30 min、2 h、6 h、12 h、1 d、2 d、3 d、5 d、7 d、10 d、14 d采静脉血,测定血糖、乳酸、游离脂肪酸和总氨基酸.同时于伤前、伤后7 d和14 d称量动物的体重.结果 (1)伤后30 min,PP组、GP组、GZ组的血糖分别为伤前的142%、156%和179%,PP组、GP组分别于伤后1 d和3 d时与伤前无显著差异,而GZ组直到伤后14 d仍显著高于伤前水平.(2)伤后30 min,PP组、GP组、GZ组的血乳酸分别为伤前的203%、204%和233%,3组分别于伤后1 d、2 d和3 d时与伤前无显著差异.(3)伤后6 h及2 h,PP组和GP组血游离脂肪酸分别降至最低点,分别为伤前值的71.3%和33.9%,均于伤后2 d恢复至伤前值,至7 d时达高峰,分别为伤前的138%和177%.而GZ组伤前就是GP组的267%,伤后2 h为伤前的51.9%,此后逐渐升高,至1 d后稳定在伤前的84%上下,始终高于GP和PP两组.(4)伤后3组总氨基酸早期升高幅度依次为GZ〉GP〉PP,PP组伤后12 h时、GP组伤后7 d时与伤前无统计学差异,GZ组伤后14 d仍高于GP组.(5)伤后动物生长速度依次为GZ〈GP〈PP.结论 高原战时枪弹伤后,机体糖代谢呈现高分解高酵解的特点,脂肪代谢呈现高分解高消耗的特点,蛋白质代谢呈现高分解低合成的特点,强度和持续时间依次为GZ〉GP〉PP.  相似文献   
50.
高原寒区战时环境猪肢体枪弹伤简化初期外科处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原寒区战时环境下枪弹伤后伤道初期外科处理原则。方法 108头小型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传统清创延期缝合固定组(GCT)、高原战时致伤一期清创固定缝合组(GYQ)、高原战时致伤简单清创引流延期缝合外固定架固定组(GJD)3组,分别于每组伤后6、12、24、36、48、72 h进行相应的初期外科处理。结果 (1)高原战时环境伤道组织肉眼可辨的炎性分界时间为伤后12~24 h;(2)伤道组织在伤后24 h明显肿胀,36~48 h肿胀达高峰,清创后7 d组织肿胀显著消退;(3)伤道感染最早发生在伤后24 h,伤后12~24 h清创细菌清除率最高;(4)GYQ组各时相点初期外科处理的伤道局部总感染率都很高,GCT组和GCT组36 h以后各时相点处理的局部总感染率均很高,GJD组在伤后的6~24 h初期外科处理的未见感染发生,36 h以后各时相点的局部总感染率与GCT组相似;(5)伤道闭合后28 d解剖动物发现,局部感染动物大多有全身脓毒血症,在肺、肝、脑、肾等处均有广泛的散在的脓肿形成,早期死亡动物在肺、肝、肾等脏器也可见广泛的出血点。GCT组和GYQ组早期死亡率较高,GJD组在任一时相点均未见死亡动物。结论高原战时环境肢体枪弹伤不行一期缝合、不做骨折一期内固定,伤后早期不宜扩大清创范围,伤后6~24 h实施简单初期外科处理是可行的,伤口延期缝合较佳时机在清创后7 d,应尽早应用外固定架进行骨折有效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