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60篇
  免费   3783篇
  国内免费   1001篇
耳鼻咽喉   94篇
儿科学   113篇
妇产科学   369篇
基础医学   1853篇
口腔科学   458篇
临床医学   2276篇
内科学   2434篇
皮肤病学   135篇
神经病学   1064篇
特种医学   8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927篇
综合类   3806篇
现状与发展   14篇
预防医学   1321篇
眼科学   1057篇
药学   3083篇
  16篇
中国医学   1346篇
肿瘤学   3373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676篇
  2022年   950篇
  2021年   1402篇
  2020年   1360篇
  2019年   974篇
  2018年   1003篇
  2017年   744篇
  2016年   960篇
  2015年   1228篇
  2014年   1843篇
  2013年   1582篇
  2012年   2109篇
  2011年   2182篇
  2010年   1638篇
  2009年   1226篇
  2008年   754篇
  2007年   1094篇
  2006年   969篇
  2005年   459篇
  2004年   395篇
  2003年   392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225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人皮质骨矿化基质中骨盐框架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皮质骨矿化基质中骨盐的框架结构及框架中骨微间隙。方法:应用透射电镜、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电脑图像分析及能谱分析,分析无骨病成人长骨、扁骨200例骨盐分布特征。结果:骨盐框架结构由微柱、微梁、微小梁、弓状梁、致密点、隔板和骨微间隙构成。骨微间隙由洞、内衬和壁组成,洞平均直径为84.4±75.6nm,与骨小管相比有显著差异(P值<0.001),平均密度为11~17个/μm2,与骨小管之比超过10:1。骨盐分针形结晶和微颗粒结晶。结论:骨盐框架结构及骨微间隙是骨盐在人皮质骨矿化基质中的存在形式,可能与骨盐吸收、沉着有关。  相似文献   
82.
单次静注爱肌松(0.3mg·kg-1,对照组)于3.17±0.81分钟(x±s)可获得满意的气管插管条件。预注组(10例)首次量0.27mg·kg-1于预注剂量(0.03mg·kg-1)后5分钟给予,可使爱肌松的起效时间缩短至0.93±0.17分钟(P<0.001),TOF无反应期、25%和90%恢复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别(P>0.25)。全部病例均获得了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预注的优点还在于能评估患者对所选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敏感性。预往后TOF肌电图T1抑制>10%较无明显TOF抑制者肌松恢复时间显著延长(P<0.05)。同时发现吸入安氟醚可使爱肌松作用时效延长。  相似文献   
83.
输尿管回肠吻合术在可控性尿流改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输尿管回肠吻合术在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后抗返流及防止上尿路感染中的效果。方法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行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和新膀胱术的患者10例,采用带回盲瓣的回肠段作为可控性膀胱的输入襻,双侧输尿管黏膜下隧道法与回肠吻合,随访观察患者术后输尿管返流及上尿路感染情况等。结果 10例手术顺利,术后随访6~36个月,均未发生输尿管返流或上尿路感染,1例发生单侧肾积水,为吻合口狭窄所致。结论 黏膜下隧道法输尿管回肠吻合术预防去带盲升结肠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后输尿管返流及上尿路感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4.
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经颅磁刺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研究拟应用低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分别刺激帕金森病(PD)患者M1手代表区(M1Hand)及运动前区(PMC),探讨不同干预手段对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以及M1与PMC间的联系。方法:对18名确诊PD患者先后进行4种不同干预,即口服美多芭、低频rTMS刺激M1Hand(0.5Hz,100%静息阈值,共1600次脉冲)、低频rTMS刺激PMC(0.5Hz,100%静息阈值,共1600次脉冲)以及假刺激。于每次干预前后各进行临床评价并测定运动诱发电位(MEP)相关指标。结果:①口服美多芭后UPDRSⅢ(P=0.001)以及其中有关僵直(P=0.001)、运动迟缓(P<0.001)的评分均较服药前显著改善。三种不同磁刺激干预产生结果不同,M1Hand组UPDRSⅢ减低(P=0.015),僵直(P=0.010)、运动迟缓(P=0.004)亦有所改善;PMC组UPDRSⅢ较干预前减低(P=0.046),僵直评分亦减低,但无显著性意义(P=0.163);②口服美多芭1h后MEP120减低(P=0.002),CSP延长(P=0.006);M1Hand组MEP120无著变,而CSP延长(P=0.015);PMC组MEP120减低(P=0.004),而CSP无著变;假刺激组则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低频rTMS对不同脑区产生的效应不同:刺激M1可使CSP延长;而刺激PMC可使MEP波幅减低。  相似文献   
85.
86.
胸腺移植的方法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胸腺移植的方法和应用,展望胸腺移植的发展。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68—01/2005—10相关胸腺移植方面的文章,检索词为“thymus,transplant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计算机检索CNKI 1990-01/2005—10相关胸腺移植方面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的摘要进行阅读初审,纳入标准:①有关胸腺移植的各种方法的原理及实施方案。②胸腺移植的临床应用和动物实验。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章20篇,多为胸腺移植的临床应用和动物实验方面的文章。 资料综合:自1968年胸腺移植被用于治疗DiGeorge综合征以来,它已经被很多学者应用于临床和基础医学研究中。胸腺移植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胸腺细胞移植、胸腺组织块移植、带血管的胸腺移植和胸腺与其他脏器联合移植等。胸腺移植最初被用来治疗免疫性疾病,随后其对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也得到证实。近年来,胸腺移植对器官移植耐受的诱导作用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很多进展。 结论: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免疫学研究的不断前进:胸腺移植将会更好地服务于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7.
Twinblock矫治器早期治疗安氏Ⅱ^1的软硬组织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Twinblock治疗安氏Ⅱ1前后牙面软硬组织的变化并探讨相互关系。方法对16例应用Twinblock治疗前后的912岁安氏Ⅱ1病例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共测量18项硬组织和15项软组织项目,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矫治后的硬组织改变主要为SNB角的增大和ANB角的减小,提示下颌骨的生长,面角增加和颌突角减小,上前牙轻度内收和下前牙少量唇倾。软组织面凸角减小,软组织面角和Z角增加,反映出软组织侧貌突度的减小。结论对安氏Ⅱ1病例早期应用Twinblock能够产生下颌骨的骨骼改变,并达到相应的软组织侧貌美观改善。  相似文献   
88.
小细胞肺癌的二线化疗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细胞肺癌(SCLC)恶性度较高,早期即可发生血行转移,但对放化疗敏感,故SCLC治疗应以全身化疗为主,联合放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尽管SCLC化疗的有效率较高,但对于广泛期SCLC患者,从化疗耐药开始至患者死亡的中位时间仍不满意。对于局限期 SCLC患者在诱导放化疗后仍有75 % ~ 80 %出现复发,故二线治疗是治疗SCLC的重点。  相似文献   
89.
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对膀胱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构建携TGFβ1反义RNA的复制缺陷型逆转录病毒载体pRevTβ-AS,转染膀胱癌EJ细胞株,观察抑制内源性TGFβ1表达对EJ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转染后细胞周期时相分布的改变。结果:将TGFβ1反义RNA导入EJ细胞并有效表达;抑制TGFβ1表达可以降低靶细胞的生长速度和克隆形成率,使细胞增殖指数下降12%;反义RNA转染的EJ细胞G0和G1期细胞占65.7%,高于对照组细胞,S期细胞占20.5%,低于对照组细胞。结论:内源性TGFβ1通过诱导膀胱癌细胞G1→S期转换,促进肿瘤细胞体外增殖。  相似文献   
90.
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搜集8例经临床诊断高血压脑病患者,行MR T1WI和T2WI检查,其中4例加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血压变化、MRI表现及ADC值变化。结果 发病时平均血压199.63/123.5mmHg(1mmHg=0.133kPa),平均升高25.73%/28.71%。MRI上病变主要呈TI稍低、T2稍高信号,以顶枕叶、小脑半球多见。DWI病变呈等及稍高信号,ADC值较正常平均升高58%。仅1个病灶DWI出现明显高信号,ADC值减低。结论 MRI有助于高血压脑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DWI是将其与急性脑梗死区分开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