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5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4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173篇
预防医学   119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201篇
  1篇
中国医学   105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7 毫秒
71.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浙贝母中重金属含量的差异,为浙贝母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300nm波长下,测定6个不同产地浙贝母重金属含量。结果:不同产地浙贝母中重金属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浙江鄞州三个产地的重金属总量均符合要求,而浙江磐安及江苏南通、海安重金属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结论]本测定结果可为浙贝母药材的质量评价和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钦富华  胡英  高建青  夏晓静  郑弟 《中国药房》2012,(45):4263-4266
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考察其用于脉冲式释药系统的可行性。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用S/O/W(Solid-in-oil-in-water)法和S/O/O(Solid-in-oil-in-oil)法制备PLGA(75:25)和PLGA(50:50)微球,比较2种方法制备的微球的表面形态、包封率及载药量等,并考察2种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S/O/W法和S/O/O法制备的微球均圆整、无粘连、形态良好,但S/O/W法制备的微球表面较为平整,而S/O/O法表面均匀分布有较大的凹陷。S/O/W法制备的PLGA(75:25)和PLGA(50:50)微球包封率分别为(60.15±5.95)%、(49.50±3.69)%,载药量分别为(2.56±0.25)%、(2.10±0.16)%,10h内药物释放均为10%左右,而后随着聚合物的降解药物的释放量突然增加;S/O/O法所制微球包封率分别为(84.36±1.11)%、(77.94±1.42)%,载药量分别为(3.58±0.05)%、(3.31±0.06)%,24h内药物释放均可达50%左右,而后呈现较为平稳的释放行为。S/O/O法制备的微球包封率及载药量均较S/O/W法高;S/O/W法制备的PLGA微球药物释放呈现一定的脉冲行为,其中PLGA(75:25)微球体外释放行为受微球粒径的影响较大。结论:S/O/W法制备的PLGA微球具有一定的脉冲式释药效果,微球的粒径最好控制在120μm以下。  相似文献   
73.
胡英  孙宝莹  高珊 《中国药房》2012,(33):3105-3107
目的:制备槲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微球(QT-CD-CM),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药物体外释放性能。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槲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再用乳化分散-离子交联法、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壳聚糖微球,并考察其形态、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情况。结果:制备的QT-CD-CM形态规则、均质、无粘连,平均粒径(3.327±0.124)μm,包封率为32.4%,载药量为12.3%,在5%乙醇-磷酸盐缓冲液介质中72h可以达到完全释药,释药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QT-CD-CM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能良好,制备工艺简单,有望成为理想的槲皮素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74.
目的对当归及其常见伪品东当归和欧当归药材进行鉴别。方法采用薄层色谱和紫外光谱等方法对当归、东当归和欧当归进行鉴别研究。结果当归、东当归和欧当归的薄层色谱图基本一致,但在Rf值=0.95处东当归和欧当归较当归多出一个斑点;从紫外光谱扫描图中可以看出三者的曩大吸收波长几乎没有区别。结论用薄层色谱方法可有效地鉴剐和区分药材当归、东当归和欧当归。  相似文献   
75.
目的通过检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液微转移发生的情况,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胃癌细胞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FQ-PCR技术,以细胞角蛋白(CK19)mRNA为标志物,以51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腹腔镜组(14例)及开腹组(37例),分别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及开腹胃癌根治术;在手术前后采取静脉血,提取RNA,检测其血液微转移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K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术前Ⅲ期CK19mRNA表达阳性率为53.85%,Ⅰ期+Ⅱ期阳性率为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97);术后Ⅲ期CK19mRNA表达阳性率为60.71%,Ⅰ期+Ⅱ期阳性率为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73)。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并不增加静脉血CK19mRNA的阳性率,不增加术后肿瘤血循微转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探讨草乌与贝母在煎煮过程及体外模拟消化环境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变化规律,初步阐明草乌配伍贝母毒性作用变化原因。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改良异羟肟酸铁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测定草乌与贝母不同配比合煎液及人工胃、肠液处理后溶液中总生物碱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类成分的含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综合考察各配比和处理方法对毒性作用变化情况。结果:通过PCA和HCA的综合考察,两者得到的结果相似,均显示11个样品被分为3组,其中样品1为Ⅰ组,样品2、5、9、10、11为Ⅱ组,样品3、4、6、7、8为Ⅲ组,样品的分类结果可能与草乌生物碱和贝母生物碱含量有关;草乌与贝母在一定的比例下毒性增加,尤其是其合煎剂经胃液处理后毒性进一步增大,而经过肠液处理后毒性有一定的降低。结论:"草乌反贝母"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配伍禁忌,可能与配伍比例和药物体内释放部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8.
周军 《上海医药》2012,33(13):31-33
医药企业遭遇信誉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医药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意识和信誉管理意识.提升医药企业信誉管理水平,建立医药企业信誉承诺制和医药企业违法通报机制,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是遏制医药企业信誉危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9.
枸杞多糖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赛华 《海峡药学》2012,24(6):20-22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降脂作用,初步了解枸杞多糖降脂作用机制。方法取ICR小鼠60只,随机分成6组,灌胃给药连续10天,末次给药2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腹腔注入新鲜蛋黄乳剂造成高脂血症模型,20h后取血测定小鼠血清中TC、TG、HDL-C、LDL-C、MDA、SOD。结果枸杞多糖能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TC、TG、LDL-C(P<0.01),升高HDL-C(P<0.05);枸杞多糖还能显著性降低血清中MDA(P<0.01),但对SOD影响较小。结论枸杞多糖通过调节体内血脂及脂蛋白、减少过氧化生成物等来实现降低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80.
基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制剂技术课程进行二度开发,以不同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群设计,体现课程教学的群实践性、职业性,以满足不同行业企业就业岗位群的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总结该课程群设计的理念、方案及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