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11篇
  免费   765篇
  国内免费   410篇
耳鼻咽喉   67篇
儿科学   72篇
妇产科学   105篇
基础医学   708篇
口腔科学   103篇
临床医学   1029篇
内科学   1236篇
皮肤病学   49篇
神经病学   389篇
特种医学   32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127篇
综合类   153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404篇
眼科学   136篇
药学   505篇
  7篇
中国医学   116篇
肿瘤学   66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4篇
  2022年   414篇
  2021年   470篇
  2020年   542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294篇
  2017年   334篇
  2016年   317篇
  2015年   336篇
  2014年   806篇
  2013年   756篇
  2012年   905篇
  2011年   805篇
  2010年   594篇
  2009年   456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24.
目的 在体观察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rhPDGF)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可能涉及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其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方法 26只糖尿病大鼠,每只动物背部制备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选取其中52个创面,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创面自然愈合;rhPDGF治疗组,创面rhPDGF用量为7.0μg/cm^2;赋形剂组,创面用等量赋形剂凝胶。观察治疗后3、7和14d创面肉芽形成、胶原沉积、再上皮化速率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并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创面周围和创面修复细胞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1/2,ERK1/2)磷酸化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观察,rhPDGF治疗组创面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胚芽及成纤维细胞明显多于另两组(P〈0.05);胶原沉积明显,肉芽组织生长活跃,创面收缩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研究显示,应用rhPDGF7~14d后,rhPDGF治疗组ERK1/2明显强于对照组和赋形剂组(P〈0.05);且损伤后3~7d rhPDGF治疗组修复细胞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赋形剂组(P〈0.05)。结论 rhPDGF促糖尿病大鼠刨面愈合的作用部分是通过ERK1/2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TEP)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71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前瞻性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TE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TEP组35例,Lichtenstein组36例。手术后1周和1年内对患者作出临床观察和评估,并在3个月和1年时进行电话及门诊随访。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使用镇痛药物的频率、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正常活动时间、腹股沟疼痛持续时间、疝复发。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使用镇痛药物的频率、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恢复正常活动时间、腹股沟疼痛持续时间、并发症方面TEP组优于Lichtenstein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复发例数TEP组少于Lichtenstein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EP对于复发疝、老年人疝以及双侧疝更加具有优势。但TEP手术费用较高、需要腹腔镜等设备、学习曲线较长,这些可能是目前TEP尚未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缩短TEP学习曲线的关键在于掌握手术空间的建立,腹白线中隔是影响手术空间建立的主要因素,打开下方部分腹白线中隔是手术的要点。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对单枚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评价。方法5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建立以下力学模型:A组:双侧开窗+双枚融合器置入+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B组:单侧小关节切除+单枚融合器斜向置入+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C组:单侧开窗+单枚融合器置入+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D组:单侧开窗+单枚融合器置入+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在生物力学平台上测试各试验组在不同工况下的ROM值。结果A组的固定最稳固,各工况下ROM值最低。B组的前后抗弯ROM值与A组差异无显著性,其左右侧弯和旋转方向的稳定性较A组有所降低。与B组比较,D组的前后弯曲性能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其左右侧弯方向的ROM低与B组。两组的抗旋转ROM值差异无显著性。C组的左右抗弯及抗旋转性能均差于B、D组。结论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是一种力学性能较为优良组合,可以替代单侧斜向融合器并同侧椎弓根钉棒技术用于下腰椎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成人结肠冗长症的诊断与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成人结肠冗长症的临床资料,并作了随访观察。结果:32例患者(75.7%)有顽固性便秘,18例患者(42.9%)存在反复不完全肠梗阻,16例患者(38.1%)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以便秘为主。39例经X线钡剂灌肠透视确诊。急诊手术3例,择期手术39例。41例(97.6%)病理检查于镜下可见典型改变。42例均行不同长度的肠段切除,4例加行乙状结肠固定术。术后随访率为83.3%(35/42),28例症状消失,4例仍有症状,保守治疗有效果,3例再次手术,术后症状消失。结论:典型的病史和X线钡剂灌肠可确诊成人结肠冗长症,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最终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9.
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研制及其成骨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自行研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评估其成骨效应。方法 取南海澄黄滨珊瑚碳酸钙在特定条件下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制成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人工骨,并将其与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和几丁糖复合制成了三种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omposite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CHA)人工骨,将此三种不同配型的复合人工骨和单纯CHA人工骨分别植入四组24只SD大白鼠肌肉内。手术后2、4、6、8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计数高倍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和炎性细胞数量。采用SPSS8.0统计软件处理系统分析。结果 术后各时期取材结果显示:B组(CHA rhBMP2)和D组(CHA rhBM2P 几丁糖)的单位视野内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组(单纯CHA)和C组(CHA 几丁糖):而C组和D组的单位视野内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A组和B组。即D组人工骨的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多、炎性细胞少。结论 rhBMP2-几丁糖/CHA复合人工骨不但具有显著的成骨诱导作用,还具有炎症反应轻及持续的诱导成骨作用,是一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30.
《Arthroscopy》2006,22(5):577.e1-577.e3
Reports of ulnar nerve injury as a result of elbow arthroscopy are rare in the literature. We report a case of ulnar nerve injury following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and retrograde drilling of the capitulum in a patient with symptomatic 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The standard location of proximal medial portal placement is 2 cm proximal to the medial epicondyle at the level of the medial intermuscular septum. In this location, the ulnar nerve is protected from injury by the medial intermuscular septum. Extending this placement more proximally may negate this protection, leaving the nerve more susceptible to inj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