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0篇
  免费   2801篇
  国内免费   215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46篇
妇产科学   31篇
基础医学   689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1120篇
内科学   2082篇
皮肤病学   43篇
神经病学   108篇
特种医学   3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6篇
综合类   902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4700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303篇
  3篇
中国医学   102篇
肿瘤学   209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362篇
  2022年   536篇
  2021年   705篇
  2020年   778篇
  2019年   467篇
  2018年   459篇
  2017年   415篇
  2016年   497篇
  2015年   634篇
  2014年   777篇
  2013年   576篇
  2012年   659篇
  2011年   716篇
  2010年   651篇
  2009年   512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418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为分析中国SHIV/猕猴AIDS模型的病毒载量变化趋势,建立一种实时、灵敏、特异的针对人/猴免疫缺陷病毒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体外转录制备RNA标准品,利用TaqManEZRT-PCR试剂盒的反应体系和针对SHIVgag保守区91个碱基的TaqMan探针和引物,建立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提取126份来自SHIV-CN97001感染恒河猴血浆病毒RNA并定量检测。结果利用梯度稀释的RNA标准品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标准曲线下限达到2×102拷贝/ml,相关性(r>0.99)及重复性(CV=4.14%)均能达到测定要求。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表明SHIV-CN97001在猴体内传代过程中病毒载量有先升后降的趋势,病毒载量通常在接种病毒或感染猴的全血后第14天达到高峰。血浆载量可达到105~106拷贝/ml。结论成功地建立了一步法定量SHIVRNA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为SHIV/恒河猴AIDS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提供了灵敏的病毒载量检测方法。SHIV-CN97001的体内繁殖能力在猴体内传代过程中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52.
Specific immunoglobulin G antibody for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coronavirus was detected in maternal blood, umbilical blood, and amniotic fluid from a pregnant SARS patient. Potential protection of fetus from infection wa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53.
目的建立一种类似于PCR的蛋白质扩增方法-蛋白错误折叠循环扩增技术(PMCA),用于朊病毒病脑组织中PrPSc的检测。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羊瘙痒因子263K毒株原液与正常仓鼠脑组织匀浆混合,经反复孵育/超声,共10~15个循环。WesternBlot检测扩增产物中蛋白酶K抗性PrPSc信号。结果在本研究试验体系下,263K毒株可以利用仓鼠脑组织为基质在体外迅速复制。所建立的PrPSc-PMCA技术可检测到10-5稀释的毒株原液中的PrPSc。与常规的脑组织免疫印记方法相比,敏感度提高了105~106倍。研究还显示PrPSc还可利用小脑和脑干为基质进行体外扩增复制。结论成功建立了PrPSc-PMCA技术,为朊病毒病的早期诊断和朊病毒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54.
目的进行NuchSens HIV-1 QT和Amplicor HIV-1 monitor 1.5检测相同临床样品HIV-1病毒载量值之间的比较研究。方法收集临床样本82份,使用两种方法测定病毒载量,对病毒载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未测到核酸的和两种方法病毒载量对数值之差小于0.5的占88.9%;用△log10 VL〈0.5的56份样本统计两种方法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56。结论NucliSens HIV-1 QT和Amphcor HIV-1 monitor 1.5两种方法测定的HIV病毒载量值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5.
目的 了解2株从人分离出的H9N2亚型毒株内部基因特性,并弄清其来源。方法 用RT-PCR扩增目的基因,用P^CEM-T Vector(美国Promega公司),4℃过夜连接,重组质粒转入dH5a细菌,筛选阳性菌落,酶切鉴定,送六合通公司自动测序。然后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 2株测定毒株内部基因均为G9基因系,它们相互间除PA基因有差异外,其余5个基因均相同。结论 2株测定毒株的基因组均为G9基因系,它们是由携带不同基因特性H9N2毒株的禽群分别直接感染人,而不是来自同一禽的H9N2亚型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56.
常见呼吸道病毒分子鉴别诊断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一种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为尽早诊断、减少疾病的传播以及为临床提供良好的治疗依据.方法 采用液体芯片检测技术结合靶向多重RT-PCR技术建立可以同时检测13种呼吸道病原的检测技术.结果 该方法特异性方面检测13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没有交叉,标本的检出率为100%;灵敏度方面达到10e2-10e1(pfu/ml).结论 该分子鉴别诊断可应用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检测,协助诊断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57.
霍乱弧菌溶原性噬菌体CTXΦ的氯霉素抗性基因标记及诱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对携带霍乱毒素基因的溶原性噬菌体CTXΦ进行遗传标记 ,以深入研究CTXΦ对霍乱弧菌的转染机制。方法 将CTXΦ基因组中ctxAB的上下游同源序列连接到cat基因的两侧 ,然后通过自杀质粒介导的DNA同源重组技术将霍乱菌株N16 96 1染色体上CTXΦ基因组中的ctxAB基因缺失掉 ,替换以氯霉素抗性基因 ,对CTXΦ基因组进行遗传标记 ,然后用丝裂霉素C诱导这种经抗性基因标记的噬菌体 ,再利用它对古典型霍乱弧菌的转染检测活性。结果 获得了ctxAB缺失、带有cat遗传标记的重组菌株N Φc;诱导出的CTXΦc噬菌体颗粒成功感染了霍乱菌株 1119。结论 N Φc中的CTXΦ带有了氯霉素抗性标记 ,诱导出具有感染活性的CTXΦc可用于研究毒力基因的水平转移  相似文献   
58.
2004年中国甲3亚型流感病毒(H3N2)抗原性及基因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阐明2004年中国流行的甲3亚型流感病毒血凝素抗原性及其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对2004年分离的甲3亚型毒株先进行单向血凝抑制试验及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在此基础上选取不同时间、地点的甲3亚型流感毒株进行血凝素基因HA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并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然后进行基因进化特性分析。结果单向血凝抑制实验结果表明,2004年共有52.3%毒株与A/Fujian/411/2002(H3N2)(20042005毒株)有4倍或以上的血凝抑制滴度差异,交叉血凝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它们间的抗原比为4。HA1区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我国从2004年2月分离的甲3亚型毒株开始出现了与A/Fujian/411/2002(H3N2)和A/Wellington/1/2004(H3N2)(2005年国际代表株)相比较,在其HA1蛋白分子上存在有4个氨基酸位点(159位Y>F,189位S>N,145位K>N,226位V>I)发生了替换。此类毒株首发于我国南方,然后到我国北方。结论我国2004年2月份以后所分离的甲3亚型流感毒株已经发生抗原性及基因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59.
中国首批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病人入组情况及治疗维持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中国首批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病人数量变化情况并计算其治疗维持率。方法:使用美沙酮维持治疗管理系统软件收集中国首批8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数据,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除浙江舟山门诊、广西南宁门诊和贵州织金门诊以外,其余5个门诊的在诊病人数均在6个月以内超过100人。首批8个门诊6个月及12个月的平均维持率分别为63%和48%,其中个旧门诊6个月及12个月的治疗维持率均列8个门诊之首,分别为84%和65%。结论:中国首批8家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门诊运转平稳,但仍需要提高病人治疗维持率。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