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1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208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01.
102.
目的 评价镇江市润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策略的实施效果。方法 2001-2016年在镇江市润洲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血吸虫病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以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螺面积、灭螺面积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行为正确率为指标评估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结果 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灭螺面积7 091.50 hm2,有螺面积和总灭螺覆盖强度呈显著负相关([r = -0.874,P = 0])。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常住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1 703例,粪检阳性病人199例;对粪检阳性者和血检阳性者全部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和扩大化疗;2005年后居民血检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自2004年后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01-2016年问卷调查居民189 639人次,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逐年提升。全区于2016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吡喹酮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  相似文献   
103.
Despite consistent evidence of a higher short-term risk of stroke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ambient temperature, there are no finding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treme temperature and stroke. A total of 16,264 stroke hospital admissions were observed in three hospitals of Nanchang between 2008 and 2015. The case-crossover design was utilized for our study.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odds ratios.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exposure during the 3 days before the stroke was associated with both ischemic (OR = 1.18; 95% CI: 1.07–1.36) and hemorrhagic stroke admissions (OR = 1.34; 95% CI: 1.26–1.42) as compared to 3-day control periods (1–3 days last week before the onset of stroke).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was associated with hemorrhagic stroke admission (OR = 1.42; 95% CI: 1.28–1.58) but not ischemic stroke (OR = 1.06; 95% CI: 0.93–1.13).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might be a risk factor for both hemorrhagic and ischemic strokes, and that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might be a risk factor of hemorrhagic stroke. Furth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in order to clarify this relationship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stroke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 目的 评价山丘型地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综合措施效果。 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4年句容市血吸虫病综合防治 和疫情资料, 评价防治效果。 结果 结果 2004-2014年, 句容市钉螺面积、 活螺密度分别自43.13 hm2 、 1.48只/0.1 m2 下降至0; 居民血吸虫病血清学阳性率持续下降; 居民和学生的血防健康教育知晓率分别自88.43%、 82.04%提高到92.56%、 95.74%; 钉螺面积与灭螺覆盖率呈显著负相关 (r = -0.864, P<0.05)。 结论 结论 山丘型地区坚持灭螺和化疗为主的血吸 虫病综合措施可使血吸虫病疫情快速、 稳定下降, 从而推进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目的 了解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对长江湿地生物的影响, 为钉螺控制措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方 方 法 法 选择长江下游南京段中华绒毛蟹、 克氏原螯虾、 淡水糠虾和铜锈环棱螺作为受试生物, 观察不同浓度氯硝柳胺乙醇 胺盐浸泡后受试生物的死亡情况, 计算受试生物死亡率和LC50。 结果 结果 克氏原螯虾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400 mg/L浓度 浸泡96 h仅死亡1只, 死亡率为8.33%; 中华绒毛蟹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640 mg/L浓度浸泡96 h无死亡; 氯硝柳胺乙醇胺 盐对淡水糠虾24、 48、 72、 96 h的LC50分别为2.170 4、 1.303 6、 1.013 1、 0.720 5 mg/L; 对铜锈环棱螺24、 48、 72 h的LC50分别 为1.173 5、 0.642 1、 0.477 3 mg/L。 结论 结论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对湿地生物影响不同, 中华绒毛蟹和克氏原螯虾对氯硝柳 胺乙醇胺盐有较强的耐受性;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对铜锈环棱螺和淡水糠虾毒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目的 通过现场试验获得5%杀螺胺颗粒剂现场应用的技术指标, 为血吸虫感染高危环境应急处置提供钉螺控制新技术。 方法 方法 在扬州市邗江区 (小现场) 和仪征市 (大现场) 各选择1个环境进行5%杀螺胺颗粒剂喷撒灭螺试验, 比较不同剂量、 不同时间和是否环境清障条件下的杀螺效果。 结果 结果 小现场试验显示, 30、 40、 50 g/m2 5%杀螺胺颗粒剂喷撒1、 3 d和7 d后, 钉螺死亡率分别为54.55%、 68.41%和73.45%, 57.27%、 68.59%和80.28%, 63.49%、 77.58%和85.55%; 其中30 g/m2 与40 g/m2 剂量组在喷撒后1、 3 d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 喷撒后7 d钉螺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549, P < 0.05), 40 g/m2 与50 g/m2 剂量组喷撒后1、 3 d和7 d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大现场试验显示, 未清障和清障环境采用40 g/m2 5%杀螺胺颗粒剂喷撒3、 7 d和15 d后钉螺死亡率分别为 85.29%、 83.89%、 83.41%和87.70%、 91.02%、 91.84%; 清障组喷撒后3~15 d钉螺总体死亡率为90.02%, 显著高于未清障组 (84.28%)(χ2 = 9.950, P < 0.05); 清障与未清障组喷撒15 d后活螺密度分别由19.90只/0.1 m2 和19.83只/0.1 m2 下降至0.60只/0.1 m2 和2.60只/0.1 m2 , 分别下降了96.98%和86.89%。 结论 结论 5%杀螺胺颗粒剂现场喷撒灭螺适宜剂量为40 g/m2 , 对环境中高于50 cm的植被清障将提高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索和评价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有螺地区人群传染源监测方法,并对所产生的费用进行评估。方法 2010-2014年采用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两种方法,连续观察人群病情变化情况,评估两种监测方法的费用。 结果 2010-2014年全市累计血检49 277人,发现阳性608例,血检阳性率为1.23%,未检出病原学阳性病例。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61%、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5.982,P < 0.05)。在不考虑组织动员和人工费用的前提下,每查治1例血检阳性者的平均费用,被动监测低于主动监测。结论 作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有螺无病地区,在今后传染源监测工作中应采取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9.
于洋  郑浩  费娟  丁震 《现代预防医学》2015,(17):3103-3106
摘要:目的 分析江苏省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家庭饮水习惯、农药使用与防护及土壤监测现状。方法 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江苏省全部13个省辖市中选取65个乡镇260个村1 300个农户。调查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家庭饮水习惯,农药使用与防护情况,并进行土壤监测。结果 在260个行政村中,8.08%的调查村生活垃圾为随意堆放,21.54%的调查村生活污水为直接排放;在1 300户调查户中,居民饮用水类型以集中式供水为主(占91.69%),饮水习惯以喝开水为主(占86.23%);在823户使用农药的调查户中,54.07%的调查户选择现用现买不储存农药,有74.00%的调查户选择将废弃包装药瓶(袋)堆放在田边或垃圾堆,47.79%的调查户选择在施药时仅采用穿长袖衣、裤的单一保护方式,仅有16.71%的调查户在施药时采用全面的保护措施;高淳县、吴江区、丹阳市、姜堰市存在土壤镉含量不合格的情况。结论 2013年江苏省农村地区家庭饮水习惯和土壤监测结果况较好,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的情况时有发生,大部分农户在使用农药时的防护方式较单一,废弃包装药瓶(袋)处置不规范。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检测蔬菜和水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选用C18色谱柱,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v/v,3/2)作为流动相进行洗脱,柱温30℃,流速1.0mL/min,在339nm波长下进行检测。结果槲皮素分布最为广泛,为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蔬菜和水果中槲皮素、山奈酚、芹菜素、异鼠李黄素和毛地黄黄酮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10.65mg/100g、0~11.67mg/100g、0~13.93mg/100g、0~10.44mg/100g和0~5.72mg/100g。结论不同蔬菜和水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夏季蔬菜中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黄素、毛地黄黄酮、芹菜素含量最高的种类分别是紫生菜、小葱、紫色甘蓝、紫生菜、旱芹叶。夏季水果中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黄素、毛地黄黄酮、芹菜素含量最高的种类分别是油桃、油桃、李子、油桃、圣女果(红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