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8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844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25篇
综合类   124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65篇
  3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目的:了解我国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现状。方法: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34家协作医院,从2012年4月15日起,各协作医院连续入选符合标准的住院ACS病例≥90例,共收集病例3 391例。患者出院后分别在3个月、6个月时对其进行随访,调查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及预后情况。结果:(1)女性ACS患者平均年龄较男性大(66.0岁vs.60.4岁,P0.01);女性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分别为76.0%vs.65.3%,43.8%vs.35.8%,38.1%vs.32.7%,P值均0.01),女性吸烟率低于男性(5.2%vs.42.7%,P0.01)。(2)女性患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比例低于男性(15.6%vs.29.5%,P0.01);女性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比例低于男性(42.1%vs.56.6%,P0.01)。(3)女性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低于男性,其中氯吡格雷和ACEI/ARB的使用率分别低13.0%和10.2%;二级预防药物联合使用率较男性低17.9%。(4)除阿司匹林外,女性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未使用原因主要是医生未处方(未处方率49.6%~80.4%);阿司匹林自行停药的比例占1/3。(5)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出院6个月时LDLC和血压控制达标率低、再住院率和病死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与男性ACS患者比较,女性ACS患者年龄大,合并的危险因素多;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较男性低;我国住院女性ACS患者指南推荐药物的应用尚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72.
目的评价血脂康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BSCO host、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查时间为2013年10月之前。纳入标准为血脂康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血脂康对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9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22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血脂康组较安慰剂组TC、TG、LDL-C显著降低[(WMD=-1.15,95%CI:-1.67~-0.64,P0.001)、(WMD=-0.51,95%CI:-0.83~-0.20,P=0.002)、(WMD=-0.99,95%CI:-1.38~-0.59,P0.001)],HDL-C明显升高(WMD=0.21,95%CI:0.05~0.38,P=0.01);血脂康组较单纯常规治疗组TC、TG、LDL-C显著降低[(WMD=-1.19,95%CI:-1.45~-0.93,P0.001)、(WMD=-1.19,95%CI:-1.45~-0.93,P0.001)、(WMD=-1.00,95%CI:-1.27~-0.73,P0.001)],HDL-C显著升高(WMD=0.17,95%CI:0.05~0.29,P=0.007)];血脂康与他汀类药物相比TC、TG、LDL-C、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有效调节血脂,与他汀类药物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分析Brugada波的电交替现象。方法回顾性分析存在1型Brugada波且伴ST段和/或T波电交替现象的5例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特点。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50岁,入院时均存在1型Brugada波,并且分别在病因诊断确立或病情得到纠正过程中见到ST段和/或T波的电交替现象。ST段电交替可表现为抬高程度(高和低)的交替和抬高类型的(穹隆型和马鞍型)的交替,T波电交替表现为振幅(高和低)的交替和方向(双向和倒置)的交替。结论 Brugada波电交替现象可以发生于多种情况,同样具有多变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5.
目的:提高对移植心脏脏冠状动脉血管病病变的认识。方法:对尸检病例心脏进行HE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等方法,对浸润淋巴细胞进行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①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主要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冠状动脉内膜弥散性、同心圆样内膜增生、散在淋巴、单核细胞浸润、部分伴脂质沉积、血栓形成及较少钙化;②心肌细胞可表现为局灶变性、坏死及纤维瘢痕形成,部分出现明显心肌纤维化;③血栓可出现于冠状动脉主干及各分枝、附着于心室壁及肺动脉内;④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可伴有急性细胞排斥反应,浸润淋巴细胞可单纯出现在心肌间质内,也可以表现为增厚冠状动脉血管内膜同时伴发淋巴细胞浸润,多次发生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可以加重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的发病。结论: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临床不易早期发现,确诊需要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常伴发急性细胞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76.
目的:总结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例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型)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经胸部右后外切口行胸降主动脉置换术、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缝扎术。结果: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天数7~10 d,无左上肢缺血症状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降主动脉置换术方法可行,临床疗效满意,术中判断后行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缝扎术,可简化手术方式,但应避免术后左上肢缺血坏死。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98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及5例外院会诊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平均年龄(31.06±13.4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咳嗽(88.3%)及畏寒(81.6%)等。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中病死率为22.2%,并发症居前3位的是细菌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其发生率分别为85.7%、57.1%及28.6%。慢性基础性疾病为重症及危重症病例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甲型H1N1流感以青壮年发病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道症状,重症病例中多存在二重感染,并有可能存在凝血障碍,呼吸性碱中毒,低氧血症或Ⅰ型呼吸衰竭,且存在慢性基础性疾病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7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住院期间的平均血糖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查阅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呼吸科及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以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入院的患者135例,且住院时间不少于5 d。住院期间每日监测血糖不少于4次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住院期间不同的平均血糖值(MBG)分组,观察MBG与不良事件发生数、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住院期间MBG为7.8~11.1 mmol/L的患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平均血糖<7.8 mmol/L和>1.1 mmo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平均血糖水平控制在(7.8~11.1mmol/L)范围内时安全性好,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79.
目的:采用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模式,对拟行颈动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进行扫描,探讨颈动脉狭窄解除与脑灌注参数改善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血运重建术前不同类型患者选择的意义。方法:30例经超声证实颈动脉狭窄并拟行颈动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w内进行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脑灌注各参数相对值进行分析。参数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及相对延迟时间(rDelay)。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根据脑灌注成像结果,将患者定性分为双侧大脑半球灌注对称组12例、双侧大脑半球灌注不对称组18例。结果: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后患侧rTTP及rDelay较术前改善,其余灌注参数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术前脑灌注状态不同,对术前患者进一步分层研究,术前灌注对称组,术后患侧脑灌注各参数数值改善不明显;术前灌注不对称组,术后rCBV、rMTT、rTTP及rDelay较前改善。结论: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模式,可以全面地显示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颈动脉狭窄的形态学改变,及其所导致的患侧供血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为患者术前评价、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术后疗效的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0.
目的:评价地佐辛注射液用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成年患者100例,性别不限,体质量指数18~29kg/m2,ASA分级为Ⅱ-Ⅲ级,随机分为芬太尼和地佐辛组,试验组术后镇痛泵配方为:地佐辛0.8 mg/kg+托烷司琼20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00 mL;术后均采用皮下给药,给药速度为2 mL/h,4 d结束镇痛。对照组为芬太尼30 ug/kg+托烷司琼20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00 mL。对两组镇痛效果进行评分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进行记录。结果:每组患者最终完成49例,两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恶心、呕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术后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可以安全的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疼痛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