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05-2008年浙江省仙居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规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方法按《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进行乙脑病例、疑似病例、宿主动物、蚊虫媒介及健康人群监测。结果仙居县2005-2008年监测疑似病例137例,实验室确诊乙脑10例,发病率为0.52/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年龄均在7岁以下,发病时间集中在7月,有完整乙脑免疫史的1例;6月开始蚊密度进入高峰季节,三带喙库蚊是仙居县的主要蚊种之一,占捕获蚊虫总数的43.5%,2007年从捕获的蚊虫中分离到2株乙脑病毒,人群发病时间与蚊虫媒介密度升高相一致;宿主动物猪的乙脑总感染率为67.4%,猪乙脑感染率进入高峰季节比人群发病早1个月。结论仙居县广泛存在乙脑流行的自然因素,是乙脑的流行区,消灭乙脑免疫空白是防止和减少乙脑发生的最有效措施,开展乙脑监测能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22.
儿童细菌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儿童细菌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药敏率,为儿童细菌性肺炎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K-B纸片扩散法测试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检测用双纸片扩散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ESBLs基因亚型。结果分离的75株病原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革兰阴性菌62株,占82.7%,检出较高的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8.0%、18.7%、14.7%、13.3%;检出革兰阳性菌13株,占17.3%,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5株细菌对包括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耐药率相对较低;ESBLs确证试验共检出24株产ESBLs细菌,检出率为32.0%;铜绿假单胞菌的ESBLs基因亚型为多药耐药CTX-M-14、TEM或CTX-M-14、CTX-M-3的菌株。结论医院临床分离儿童细菌性肺炎的病原菌均有耐药现象,产ESBLs菌有一定程度的流行。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提高对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的CT表现的认识,以避免误诊。方法 对平扫发现的11例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行增强扫描,并对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CT表现为距窦汇3cm以内的枕骨自内向外凹状压迹或穿凿样骨质缺损,深达板障或穿破外板,增强扫描缺损处不强化,横窦可见充盈缺损。结论 CT扫描对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  相似文献   
24.
目的采用HPLC波长切换法,建立同时测定补肾活血颗粒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苦杏仁苷、桂皮醛3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Zorbax Extend-C18柱(4.6 mm×150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苦杏仁苷、桂皮醛的检测波长分别为227,210,290 nm;进行样品前处理工艺和方法学考察。结果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苦杏仁苷和桂皮醛均得到很好分离,浓度分别在0.426 0~2.88 6μg·m L?1,7.455~86.60μg·m L?1和0.440 6~13.22μg·m 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RSD=1.6%),101.4%(RSD=1.1%)和100.0%(RSD=1.2%);精密度试验峰面积RSD均≤1.4%。结论该方法预处理简单,方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补肾活血颗粒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5.
温度对过氧乙酸原液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庆红 《黑龙江医药》2003,16(6):513-514
目的:使配制的过氧乙酸能够达到有效的杀菌浓度。方法:把过氧乙酸溶液甲、乙两液按比例混合,放置24—48—72小时,观察不同温度对原液含量的影响。结果:室温在20~28℃时过氧乙酸原液含量比较理想,低于10℃时,不能达到要求浓度。结论:稀释前必须测定原液的有效含量,冬季室温小于10℃时,原液需保存在20℃~25℃环境中。  相似文献   
26.
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卫军  董英杰  金一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7):1322-1326
 目的研究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的处方组成,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凝胶的动态黏度与体外释放度为指标筛选处方组成与制备工艺,采用HPLC与TLC研究质控方法。结果确定了缓释凝胶体外释放度的测定条件,优化了凝胶的制备工艺与处方组成,其释放度与国外样品无差异,并建立了质量控制方法。结论所得处方与制备工艺简单可靠,HPLC与TLC准确可靠,无干扰。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临海市近3年来医学鉴定的病残儿所患遗传性疾病的种类、发病原因,探讨减少遗传病再发生的防治措施和对策。方法对我市2010~2012年32个街道申请病残儿医学鉴定的遗传病进行分类及病因分析。结果在申请医学鉴定的624例病残儿中有遗传性疾病210例,其中多基因遗传病165例(78.57%)、单基因遗传病36例(17.14%),其中常染色体遗传病32例(15.24%)及X-连锁性遗传病4例(1.90%),染色体病5例(2.38%)。结论病残儿中遗传性疾病比例高,种类复杂,应加强遗传咨询和出生缺陷干预来预防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减少遗传性病残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对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尿白三烯E4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4月仙居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治疗轻中度急性发作期哮喘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抗感染、解痉平喘及雾化吸入等治疗.观察组加用口服孟鲁司特咀嚼片10 mg,1次/d,连用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血清TGF-β1和尿LTE4水平变化,并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TGF-β1和尿LTE4水平[(78.72±20.46)、(117.64±32.75)pg/,mL、(187.21±56.74)、(258.75±47.95) ng/L]较治疗前[(147.25±43.27)、(150.26±41.62)pg/mL、(321.72±74.35)、(319.22±81.62)ng/L]均明显下降(P<0.01或P< 0.05),且观察组患者下降值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x2=4.60,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孟鲁司特治疗轻中度急性发作期哮喘具有较好效果及安全性,作用与其能降低患者血清TGF-β1和尿LTE4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9.
朱才秀  王海平 《健康研究》2014,(1):37-39,42
目的:探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细针穿刺细胞学(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可疑乳腺癌患者72例,将乳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同超声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评价乳腺癌定性诊断中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应用价值。结果行乳腺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72例可疑乳腺癌患者中,FNAC诊断为乳腺癌54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均为乳腺癌,假阳性率为0.00%(0/72),假阴性率为4.17%(3/72),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00%(15/15)和94.74%(54/57),总准确率95.83(69/72);与超声检查比较,FNAC检查在假阳性率和特异性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假阴性率明显低于超声检查(χ2=4.143,P<0.05),FNAC检查的敏感性和总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 FNAC检查具有安全快速、经济方便、敏感性和准确率高等特点,可为乳腺癌患者术前诊断和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系.方法 将18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是否发生DIC分为DIC组(36例)和非DIC组(152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采用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定量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截断值.结果 DIC组和非DIC组休克后1d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8.69±296.34) mg/L比(1108.45±226.23) mg/L,P>0.05];DIC组休克后3、5、7d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1468.95±448.78) mg/L比(967.76±214.32) mg/L、(1702.12±578.40) mg/L比(886.57±187.22) mg/L、(1924.21±796.76) mg/L比(821.46±178.3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截断值为303 mg/L,以血清D-二聚体水平≥1203μg/L来判断感染性休克后发生DIC的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76.3%.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不仅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还与患者是否发生DIC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测定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