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7篇
  免费   495篇
  国内免费   654篇
耳鼻咽喉   81篇
儿科学   549篇
妇产科学   251篇
基础医学   388篇
口腔科学   106篇
临床医学   995篇
内科学   876篇
皮肤病学   236篇
神经病学   187篇
特种医学   2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52篇
综合类   1564篇
预防医学   349篇
眼科学   157篇
药学   381篇
  8篇
中国医学   137篇
肿瘤学   31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298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467篇
  2011年   490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466篇
  2006年   492篇
  2005年   394篇
  2004年   420篇
  2003年   396篇
  2002年   293篇
  2001年   314篇
  2000年   254篇
  1999年   222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可切除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可切除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X线征象进行分析。方法 :对 2 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胃肠道造影及CT征象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总结。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其中腺癌 2 2例 ,平滑肌肉瘤 3例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1例。描述包括肿瘤的部位 ,造影X线表现 (黏膜破坏 ,充盈缺损及龛影 ,管腔不规则狭窄 ,肠腔外改变等 )及CT表现 (肠壁增厚肠腔狭窄 ,局部肿块 ,梗阻性改变及转移 )。不能手术切除的影像学征象为 :肿瘤直径大于 6cm ;腹腔、系膜淋巴结成团肿大 ;腔静脉、肠系膜动静脉等重要血管管径被包绕大于 2 / 3时。结论 :CT与X线造影对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 ,肿瘤的继发征象的术前评价 ,能够提供能否手术切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2.
原发性骨小细胞肿瘤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及病理形态在原发性骨小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9例骨的小细胞肿瘤[其中尤因肉瘤/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W/PNET瘤)22例、小细胞骨肉瘤6例、间叶性软骨肉瘤3例和恶性淋巴瘤8例],观察其病理形态并作免疫组化分析,所用抗体O13、NSE、S-100、Actin和LCA。结果:EW/PNET瘤20/22例为O13阳性。NSE:EW/PNET瘤16/22例和1例骨肉瘤阳性。7例EW/PNET瘤、1例骨肉瘤及3例间叶性软骨肉瘤均有S-100阳性。所有恶性淋巴瘤的LCA均为阳性。骨肉瘤均见骨样基质,间叶性软骨肉瘤可见分化较好的软骨岛。结论:O13的染色对于EW/PNET瘤有诊断意义。小细胞骨肉瘤的成骨和间叶性软骨肉瘤的软骨分化为形态上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小肠间质瘤 (smallbowelstromaltumors,SBST)Ki6 7和p5 3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 ,探讨两者在肿瘤良恶性划分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CD117阳性的SBST 33例进行光镜观察 ,用EnVisionTM+二步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 7和 p5 3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形态学进行比较。 结果 :33例SBST患者 ,男 2 0例 ,女13例 ,年龄 2 1~ 71岁 ,发生于十二指肠 5例 ,空肠 2 2例 ,回肠 6例。肿瘤最大径的范围在 1.5~ 2 0cm之间。在光镜下出现肿瘤内坏死的有 11例。肿瘤核分裂象计数每 5 0个高倍镜视野 0个有 6例 ,1~ 2个 5例 ,≥ 3个的有 2 2例。 33例中良性 4例 ,交界性 4例 ,恶性 2 5例。随访时间为 3~ 180个月 (平均 73.3个月 ) ,结果为良性组 4例均无瘤生存 ;交界性组 2例无瘤生存 ,1例失访 ,1例在无瘤生存 18个月后失访 ;恶性组无瘤生存有 7例 ,带瘤生存者及死亡有 16例 ,2例失访。Ki6 7染色阴性 2例 ,均为良性 ;其余 31例阳性中 ,增殖指数 (阳性细胞数 )大于 5 %的有恶性 16例 (94 .1% ) ,交界性 1例。在免疫组化p5 3染色中 ,恶性组 2 5例均呈阳性表达 (平均阳性细胞数 4 2 .9% ) ,其中 12例阳性细胞数大于 5 0 %。当Ki6 7和 p5 3均为阴性或两者阳性细胞数分别是 <1%和 <10 %时 ,肿瘤呈良性经过 ,预后  相似文献   
34.
一氧化氮在氯胺酮麻醉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一氧化氮(NO)与氯胺酮麻醉作用间的关系。方法:60只雄性昆明鼠分成4组,Ⅰ组氯胺酮100mg/kg腹腔内注射,Ⅱ组连续3天腹腔内注射N-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50mg/kg后,腹腔内注射氯胺酮100mg/kg,Ⅲ组连续3天腹腔内注射左旋精氨酸300mg/kg后,腹腔内注射氯胺酮100mg/kg,Ⅳ组腹腔内注射氯胺酮100mg/kg后,腹腔1小时内持续给予S-亚硝酰-N-乙酰青霉胺(SNAP)30mg/kg。观察各组动物翻正反射丧失和抑制持续时间。结果:各组翻正反射丧失时间无明显差异,为1.39~2.30分钟。翻正反射丧失持续时间Ⅰ组47.71±5.17分,Ⅱ组47.84±7.99分,Ⅲ组和Ⅳ组明显比Ⅰ、Ⅱ组短,分别为31.14±2.44和32.75±8.14分(P<0.01)。结论:改变NO的生成量将影响着氯胺酮引起的小鼠翻正反射抑制的持续时间,NO在氯胺酮麻醉分子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35.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吗啡受体显像剂。选用吗啡拮抗剂特培洛啡(diprenorphine,DPN),经乙酰化选择性保护苯环3位—OH,将乙烯锡烷作为弥补基引入DPN分子7α支链淑醇基团位置,采用碘代锡烷标记法一步合成碘烷DPN(7αoiodoalyldiprenorphine,即7αoIADPN)。其标记率达90%,比活度为80TBq/mmol,放化纯度大于95%。体外吗啡受体结合分析表明其具有很高的亲和力(Ki=0.4nmol/L)。结果表明:新合成的碘标记吗啡配体适合于SPECT活体吗啡受体显像研究。  相似文献   
36.
硬膜外腔阻滞对胸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目的 观察硬膜外腔阻滞对胸部手术应激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0例食管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即全麻复令硬膜外腔阻滞(GEA)组和全麻(GA)组,分别测定麻醉诱导前、手术2h、手术4h、术毕、术后1d及术后3d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反应蛋白、IL-6及IL-10的水平。结果 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皮质醇GEA组术中术后无显著改变,但GA组术毕和术后1d显著升高(P<0.05),术后3d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比较前者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血浆肾上腺素、IL-10术中术后均无显著变化。两组血清ACTH、IL-6及CRP术中术后均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硬膜外腔阻滞可以减轻胸部手术的应激反应。IL-6是较CRP更灵敏的反映组织损伤的炎性指标。  相似文献   
37.
一种切除部分齿状线和肛管全层的超低位保肛手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介绍一种切除部分齿状线和肛管全层的直肠恶性肿瘤的超低位保肛手术。方法对8例瘤灶下缘距离齿状线小于或等于2cm的直肠超低位恶性肿瘤进行术前评估,对6例患者首先进行术前放疗化疗使肿瘤明显缩小。手术在完成全直肠系膜和(或)盆腔淋巴清扫的基础上,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达到肛管直肠肌环上缘,相当于齿状线(直肠肛管交界处)水平。如果癌下缘远侧正常肠管长度仍小于2cm,可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组充分显露肿瘤部位,在直肠癌向下侵犯最低侧所在的1/2象限,于癌灶下缘2cm处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肛管全层,然后沿外括约肌环向上游离,切除癌侧部分齿状线,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在没有癌灶或癌侵犯较高的一侧,则沿齿状线上缘切断直肠。游离横结肠脾区并在降结肠远切端作长5cm的“J”形结肠储袋,将结肠储袋向下脱出至肛管断端,与癌灶侧肛管、癌灶对侧的齿状线用3-0可吸收线间断手工缝合。结果在遵守根治原则的基础上,采用本方法成功地为8例直肠超低位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保肛手术,部分切除齿状线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与Dixon手术患者近似。结论在直肠全系膜切除和盆腔淋巴清扫的基础上,尤其在术前放疗化疗的基础上,切除部分齿状线和肛管全层的保留肛门的手术方法可达到根治要求并保留功能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对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抑制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 PC12细胞分为6组,分别采用正常不含药液的培养基(C组);含400μmol·L(-1)NMDA 的培养基(N组);NMDA 分别混合10μmol·L~(-1)(L_1组)、10~2μmol·L~(-1)(L_2组)、10~3μmol·L~(-1)(L_3组)以及10~4μmol·L~(-1)(L_4组)利多卡因的培养基培养5d,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 DNA 相对含量,解析细胞周期,计算 S 期细胞荧光强度占受测细胞总荧光强度的百分数为 S期分数(SPF)和 S 期与 G_2期细胞荧光强度之和与 M 期细胞荧光强度的比值[(S G_2)/M]。结果 与C 组比较,N、L_1组 SPF 和(S G_2)/M 均降低(P<0.05),L_4组 SPF 降低(P<0.05),而 L_2及 L_3组 SPF和(S G_2)/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 N 组比较,L_2、L_3及 L_4组 SPF 和(S G_2)/M 升高(P<0.05),L_1组 SPF 升高(P<0.05),而(S G_2)/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MDA 可以通过抑制 PC12细胞 DNA 合成而影响细胞的增殖活性,利多卡因能拮抗 NMDA 对 PC1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分析胰岛素瘤的临床表现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6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手术且术后病理诊断的胰岛素瘤10例临床资料。结果 (1)10例患者均表现有晨起或饥饿时发作性出冷汗、心慌等交感神经兴奋及头晕、乏力症状,其中9例进食或喝糖水后可缓解。9例有晕厥、昏迷等意识障碍,6例有惊厥、抽搐或癫痫发作,5例进食多且体重增加超过10kg。(2)8例血糖〈2.8mmol/L,7例胰岛素血糖比值〉0.4,9例胰岛素修正释放指数〉100。(3)B超、CT和术中探查阳性率分别为30%、60%和100%。结论 典型低血糖症状、Whipple三联症和胰岛素血糖比值、胰岛素修正释放指数是胰岛素瘤定性诊断主要依据,术中B超结合术中探查和脾门静脉分段取血是最有效的肿瘤定位手段。临床表现典型而影像学检查阴性病例应考虑剖腹探查术。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CD26/DPPⅣ、半乳糖凝集素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其联合检测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了114例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组织中CD26/DPPⅣ及半乳糖凝集素3的表达。结果CD26/DPPⅣ及半乳糖凝集素3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无表达,在甲状腺腺瘤及滤泡癌中少有表达,在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相对于甲状腺腺瘤而言,CD26/DPPⅣ诊断乳头状癌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分别为86.8%、97.2%、90.4%、98.3%.79.5%及0.80,半乳糖凝集素3分别为97.1%、91.7%、95.2%、95.7%、94.3%及0.89。结论CD26/DPPⅣ及半乳糖凝集素3均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较为可靠的标志物,可以辅助常规的病理检查进行乳头状癌与腺瘤的鉴别诊断,它们在甲状腺滤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