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6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狂犬病病毒核蛋白(NP)单克隆抗体可以清楚地区分狂犬病病毒和狂犬病相关病毒。用抗狂犬病病毒单抗还可以在同一血清型内进一步的分组以及分析毒株传播的宿主动物和地理位置,从而有可能找到流行的线索。病毒间的差异同样表现在与病毒GP单抗的特异反应中。用特异性G...  相似文献   
32.
戊型肝炎病毒黑猩猩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了建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方法两只性别不同的黑猩猩用戊型肝炎病毒接种,检测丙氨酸转氨酶,戊型肝炎病毒IgM及IgG抗体。结果感染后的黑猩猩均在1个月内发生典型的肝炎症状。结论本实验资料为阐明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规律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33.
四川省西部藏区家庭饲养牲畜人群包虫病风险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寻找四川省西部藏区家庭饲养牲畜人群包虫病的风险因素。方法 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有关包虫病风险因素的数据。以家庭饲养家畜的人群作为分析细粒棘球蚴病和泡球蚴病风险因素的研究对象。结果 本调查揭示了犬是这些地区泡球蚴病的最重要传染源。 19岁以下的人群大多患细粒棘球蚴病而非泡球蚴病 ,19~ 38岁的人群 ,尤其是妇女 ,增加感染泡球蚴病的风险 (女对男OR =2 438,CI =1 317~ 4 5 14,P <0 0 5 )。游牧、年龄大、耍犬及食物不防蝇等可增加患细粒棘球蚴病和泡球蚴病的机会。此外 ,饲养牦牛或绵羊的人群患两型包虫病的风险均增大 ,饮用不安全水源致使患泡球蚴病的可能性增加。结论 除年龄、性别、环境状况及卫生行为外 ,饲养牦牛或羊和耍犬也增加了患包虫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34.
1987年6月27日至1988年5月11日,在上海市奉贤县进行一次蚊虫的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率和分布特点的研究。捕捉的39923只蚊虫中,92%为三带喙库蚊。以蚀斑形成试验分离到103株病毒,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为乙型脑炎病毒。三带喙库蚊的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率为3.5%;含孕卵蚊的混合标本的乙型脑炎病毒检出率为47.6%,显著(X~2=17.94,P<0.01)高于不含孕卵蚊的混合标本的23.3%;每个混合标本含的有孕卵蚊数愈多,检出率愈高(X~2=24.83,P<0.01)。 阳性混合标本在细胞培养合内的频数分布能符合Poison曲线(P>0.3),反映了带乙型脑炎病毒的蚊虫在自然界蚊群中的分布是随机的。  相似文献   
35.
疫情自1967年批准使用腮腺炎疫苗以后,美国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大幅度下降。1981年仅报告4,941例,是发病最低的年份,比1968年152,209例减少97%;1982年为5,270例,主要是俄亥俄州有大规模的爆发。并发脑炎和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数和病死数也相应减少。1977~1981年,5~9岁发病率一直最高,但1982年,5~19岁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1.6%(3,192/3,913)。10~14岁首次成为发病最高的年龄组,9岁以上占总病例数的63.6%,而1977年只占36.8%。  相似文献   
36.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会同公共卫生和临床专家提出了下列1987年修改的监测艾滋病的病例定义。作为国家报告,艾滋病病例可根据 HIV感染的实验室证据,以出现一种或多种下述的“指示性”疾病为特征的疾病而确定。一、缺乏 HIV 感染的实验室证据如果未进行 HIV 实验室检查或未获明确结论(见附录Ⅰ),且病人无下列提到的(第一部分 A)其他引起免疫缺陷的原因,那么任何经确诊的第一部分 B 中所列疾病均提示艾滋病(见附录Ⅱ)。  相似文献   
37.
医学体表影像在出生缺陷监测中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在以社区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系统中首次对所监测的出生缺陷可疑病例摄取体表彩色照片,本文资料显示,出生缺陷病例彩色体表照片是出生缺陷的客观的医学影像学资料,所记录的信息完整,可长期保存使用,使用简便易行。这一方法提高了监测工作的质量与水平。照片资料的积累为人类出生缺陷的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而保贵的资料库。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新疆吸毒人员HIV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高危行为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为今后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6—10月开展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和水磨沟区、伊宁市、库车县吸毒人员的横断面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HIV检测;计算不同特征吸毒人员HIV感染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IV感染危险因素。结果调查对象首次吸毒的平均年龄(35.35±8.64)岁,吸食毒品的种类以传统毒品为主,但近年来新型毒品的使用有上升趋势,吸毒人员中注射吸毒占77.5%、共针比例18.7%,随着吸毒年限的延长,注射吸毒和共针比例增大,本次调查吸毒人群HIV感染率为25.3%;共用针具(a OR=17.91)是吸毒人员HIV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次是注射吸毒(a OR=12.84)和吸毒年限长(a OR=3.26和3.47),接受过针具交换服务的吸毒者感染HIV风险低于未接受者(R=0.65),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吸毒者感染HIV风险高于汉族的主要原因是该人群共用针具的比例高(χ2=17.81,P0.001)。结论新疆针对吸毒人群开展的干预工作虽然有效,但不能掉以轻心;共用针具是吸毒人员HIV感染最主要、最直接的危险因素,新型毒品的兴起和使用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9.
目的对北京地区育龄妇女沙眼衣原体的感染状况及基因分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利用胶体金免疫法对 177例计划生育门诊及妇科体检的育龄妇女进行筛查,对 9例沙眼衣原体感染阳性者的拭子标本直接进行套式 PCR扩增主要外膜蛋白( MOMP)基因。将扩增的 DNA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并对 MOMP基因易变区 VS1、 VS2、 VS3、 VS4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177名育龄妇女有 9例沙眼衣原体感染阳性, 9份标本均扩增出 1.1 kb目的 DNA,经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 4例确定为 F型, 3例为 E型, 2例为 D型。利用 373A自动序列分析仪,对 MOMP基因易变区 VS1、 VS2、 VS3、 VS4进行基因序列分析,与标准序列比较发现, 2例为 D型, 3例为 E型, 4例为 F型,与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相同,但其中 4例有 MOMP基因变异存在。结论北京地区健康育龄妇女存在一定比例的沙眼衣原体感染,利用对 MOMP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可以对沙眼衣原体的流行情况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