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8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2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99篇
内科学   140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64篇
综合类   202篇
预防医学   117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89篇
  1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重型肝炎病情凶险,内科综合治疗使肝衰竭逆转的机会甚少[l]。血浆置换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一种人工肝技术,新鲜冷冻血浆中含有的凝血因子、清蛋白、补体、调理素等有助于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的恢复[2]。与常规内科治疗比较,人工肝技术在改善早、中期重型肝炎的远期预后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  相似文献   
52.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最常见的深部真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和慢性炎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1]。新型隐球菌属于条件致病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经血液传播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53.
目的 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探究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和恢复的相关皮质下区域。 方法 纳入大脑中动脉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患者10例(吞咽障碍组)和未发生吞咽障碍的大脑中动脉梗死后患者10例(非吞咽障碍组)。选取胼胝体等11个感兴趣区(ROIs),比较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病灶侧与健侧的扩散张量参数扩散各向异性(FA)的比值rFA的差异,以及吞咽障碍组1个月和3个月吞咽障碍恢复时的rFA值的变化,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FA与吞咽障碍的结局和严重度量表(DOSS)评分的关系。 结果 比较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各ROI的rFA值后发现,吞咽障碍组岛叶的rFA值为0.73±0.16,非吞咽障碍组岛叶的rFA值为0.97±0.07,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比较吞咽障碍组发病1个月内和发病3个月后ROIs中扩散张量参数rFA值后,吞咽障碍组岛叶、大脑脚、小脑上脚的rFA值在发病3个月后均显著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障碍组发病1个月内的DOSS评分为(4.4±0.8)分,与发病3个月后(6.3±0.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障碍组发病1个月内,DOSS评分与岛叶、大脑脚和小脑上脚具有显著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后, DOSS评分仅与大脑脚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早期吞咽障碍程度(发病1个月内)与岛叶、大脑脚、小脑上脚相关,而晚期(发病3个月后)与大脑脚相关。  相似文献   
54.
陈跃 《健康博览》2014,(10):19-19
广东珠海 阿明 我父亲前不久因手脚发麻等症状去医院检查,经核磁共振等检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病,该如何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是一种很小的梗死灶,直径小于2厘米。这种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以及脑干等部位。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细小动脉,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梗。  相似文献   
55.
黄莉 《药物与人》2014,(7):98-98
目的:评估应用美国CDC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对临床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降低感染发生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6月我科使用PICC导管156例(A组),在置管及维护中均贯彻执行CDC指南标准,与2011年同期的PICC置管108例(B组)比较插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感染发生率。两组患者均使用超声引导下穿刺。结果:A组插管成功率为99%,并发症9.6%,感染发生率1.9%。B组插管成功率98.3%,并发症11.1%,感染发生率2.8%。结论:在PICC临床应用中使用北美指南可以使操作更规范,可以减少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口腔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及影响因素,为2型糖尿病和IGR患者口腔假丝酵母菌属感染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糖尿病组(DM组),9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纳入IGR组,90名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口腔假丝酵母菌属感染情况,并比较空腹血糖、唾液流量及唾液pH值,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口腔假丝酵母菌属携带率DM组为17.78%、IGR组为10.00%、对照组为8.89%,DM组与IGR组、IG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口腔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率DM组为8.89%,明显高于IGR组的2.22%及对照组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是口腔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易感人群,空腹血糖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究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前后实施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拟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膀胱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术前清扫组(52例)采用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前实施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清扫组(54例)采用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实施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术前清扫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所用时间明显少于术后清扫组[(78.6±24.5) min比(115.1 ±29.7) min],髂内和髂前清除淋巴结个数明显少于术后清扫组[(5.4±2.3)枚比(7.3±3.1)枚和(1.4±1.0)枚比(2.4±1.5)枚],盆腔总淋巴结清除数明显少于术后清扫组[(25.6±8.3)枚比(29.1±8.5)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静脉损伤、淋巴瘘延迟拔引流管等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时,先实施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方式对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8.
目的 筛选白藤梨根体外抗肿瘤作用部位并测定总三萜含量。方法 采用RTCA DP实时细胞分析系统研究白藤梨根提取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筛选其抗肿瘤作用的活性部位;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白藤梨根活性部位中总三萜的含量。结果 白藤梨根各提取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白藤梨根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乙醇部位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0.15,3.8 mg·mL-1,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75,7.6,71 μg·mL-1;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白藤梨根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总三萜含量高达45%。结论 白藤梨根体外抗人肺癌细胞和人肝癌细胞的主要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其中总三萜为其主要抗肿瘤成分。  相似文献   
59.
目的应用多巴酚丁胺负荷实时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RTMCE)结合二维斑点追踪(STE)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及左心室旋转、扭转运动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54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CSF的患者33例为CSF组,结果正常者21例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测量常规参数,双平面Simpson法获得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STE技术测量左心室基底水平旋转角度峰值(R心底)、旋转达峰时间(TPR心底)和左心室心尖水平旋转角度峰值(R心尖)、旋转达峰时间(TPR心尖),并获取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LVTW)及旋转延迟时间(RDD)。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在静息和多巴酚丁胺负荷状态下行RTMCE检查,定量分析得出心肌血容量(A值)、心肌血流速率(β值)、心肌血流量(MBF),并获得心肌血流储备(MF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SF患者左心室旋转、扭转与心肌血流灌注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2组受检者LVEDV、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CSF组患者R心尖、LVTW、RDD减小,TPR心尖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07,t=-2.379、-4.988、2.422;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静息时CSF组患者β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8,P<0.05);负荷状态下β值、MBF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1、-2.612,P均<0.05);CSF组患者MFR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5,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静息时CSF患者R心尖、LVTW分别与MBF存在相关性(r=0.502、0.462,P均<0.05);负荷状态下R心尖、LVTW分别与MBF存在相关性(r=0.436、0.368,P=0.009、0.035)。 结论CSF患者存在心肌微循环障碍,其R心尖、LVTW降低,心肌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减低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0.
余国友  普兴宏 《中医杂志》2011,(Z1):182-183
血管内皮细胞(VEC)是衬贴于血管内腔面的单层扁平细胞。高胆固醇血症中内皮功能受损时一氧化氮(NO)的合成和释放减少,进而造成α-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的血管收缩反应增强。因此,将NO及内皮素(ET)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本文通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