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47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51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目的 目的 了解鄱阳湖北岸都昌县钉螺消长趋势,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5-2012年 都昌县的螺情资料, 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结果 2005-2012年, 都昌县活螺平均密度、 活螺框出现率、 感染螺密度和感染螺 面积均呈大幅下降态势, 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与2005年相比, 2008年上述指标分别下降了70.06%、 90.33%、 79.48%和 37.88%, 2012年则分别下降了99.35%、 98.98%、 99.33%和93.93%。钉螺感染率在0.06%~0.53%间波动, 呈先降后升态 势。自2007年起, 各年有螺面积保持在2 052.5 hm2 不变。结论 结论 至2012年都昌县多数螺情指标均降至历史最低值, 但 有螺面积未见减少, 钉螺感染率呈波动态势, 提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仍需加强钉螺控制。  相似文献   
62.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查病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估几种常用血吸虫病诊断方法现场查病的效果。 方法 2005年11月,选取江西省鄱阳湖沿岸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6~65岁居民为调查对象,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 3张涂片)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的同时,分别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ELISA)及2种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A和IHA-B)进行血清学检测,以评价该几种检测方法的效果。 结果 3村共检测居民1 864人,平均粪检阳性率为9.7%。改良加藤法在血吸虫病中度、重度流行区的漏检率相对稳定,为20.0%~27.8%;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的漏检率在每克粪便虫卵数(EPG)>100时相对稳定(约25%)。DDIA、F?鄄ELISA、IHA?鄄A和IHA?鄄B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47.8%、50.0%、66.3%和40.1%。以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DDIA、F?鄄ELISA、IHA-A和IHA-B的敏感性分别为75.3%、65.8%、85.6%和76.0%;特异性为55.1%、51.7%、35.7%和63.6%。与其他几种免疫血清学诊断方法相比,IHA?鄄B试剂的特异性、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及粪检符合率最高。DDIA法与IHA-B法的符合率最高(77.3%),而F-ELISA和IHA-A的符合率最低(61.5%)。 结论 在血吸虫病中、重度流行区,改良加藤法虫卵检出率和稳定性均优于尼龙绢集卵孵化法;IHA-A的敏感性最高,IHA-B的4个指标最高,具有较高的现场使用价值,但需进一步提高其敏感性。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母鼠妊娠早期铅暴露后幼鼠牙胚Cbfα1的表达变化。方法 30只受孕母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对照组孕早期低剂量组(60 mg/kg)和孕早期高剂量组(240 mg/kg),即于受孕第0天给去离子水或醋酸铅直至仔鼠断乳,在幼鼠生后第2、4、8、10天将幼鼠拉颈处死,分离解剖含下颌第1磨牙区的下颌骨,用新鲜配制4%多聚甲醛固定过夜,梯度乙醇脱水,石蜡包埋,近、远、中向5μm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Power VisionTM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制片,观察牙胚发育情况。结果病理组织学可见牙胚随着铅暴露剂量的增加,釉质层变薄,甚至消失。免疫组化结果提示Cbfα1基因的表达受到了影响。结论母鼠孕早期铅暴露致后代牙胚中Cbfα1基因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64.
本文对血吸虫病不同程度流行区进行了血便症状出现率与血吸虫感染率关系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居民血便出现率与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近两周内有血便症状出现的比例在16%以上可作为重疫区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65.
新杀螺药溴乙酰胺经过多次现场试验和防治试点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杀螺高效并兼杀螺卵、对鱼类毒性低、易溶于水和使用方便等优点[1-3],且无致突变性[4],特别适用于养鱼水域灭螺。以往使用溴乙酰胺的地区多为山丘地区,湖区只有小面积草滩喷洒溴乙酰胺灭螺的报...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分析和比较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病控制中化疗和灭螺措施的边际效果。方法 以化疗和灭螺药物的投入和其他变量为自变量,人群感染率的自然对数值为因变量,以逐步回归建立回归方程。利用回归方程分析血吸虫病控制中化疗和灭螺的当前和滞后边际效益,用方差分析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经检验回归方程[ln(RATE_(KT))=0.101+0.924×ln(RATE_(KT1))-2.356E-04×PQT_(KT1)/RATE_(KT1)-1.18E-03×NICO_(KT)/RISKAREA_(KT)+1.781E-03×RISKAREA_(KT)+2.964E-02×LIVESTOCK_(KT)]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R~2=0.735,P<0.01。t检验表明,化疗和灭螺的当前和累积边际效果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灭螺的边际效益高于化疗,与在化疗上的投入相比,灭螺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  相似文献   
67.
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我国多见于广东、福建等地,江西有过数例报道,现将新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27岁,左颈部包块4月余。患者家住江西永修县三溪桥镇,于今年2月去福建打工,2个月后发现左颈部蚕豆大包块1个,并在4个月内逐渐增大至核桃大小。包块呈不规则圆形,可上下小范围移走,无红肿热痛,无压痛,有瘙痒感,质中。患者有吃青蛙等多种水生动物史,但否认有用蛙肉或蛇肉敷贴伤口、疮疖史。常有腹痛,大便1次/2d,否认排虫史。常有荨麻疹发作。系统体查无异常,亦未发现其他皮下包块。用ELISA法…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分析 2002—2019 年九江市濂溪区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情况,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 2002—2019 年九江市濂溪区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分析人群病情、家畜病情、螺情等变化情况。 结果 2012—2019 年连续 8 年没有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 人群校正感染率由 0. 43%降为0,家畜校正感染率由最高的 4. 20%波动下降至 0。 2002—2019 年有螺面积总体呈现波动上升,2016 年钉螺面积出现高峰,2010—2019 年连续 10 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 人群校正感染率与耕牛存栏数成正相关,与血防经费投入呈负相关。 结论 2002—2019 年濂溪区血吸虫病人畜病情稳步下降,在钉螺孳生环境未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以人畜化疗为主,辅以易感地带灭螺和健康教育的血吸虫病控制策略效果明显,但相关项目经费的减少对疫情防控成果的巩固和迈向消除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69.
江湖洲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连续4年对洞庭和鄱阳湖区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了该地区的疫区分型建议,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定义和划分原则;阐明了不同类型疫区的主要传染源,人群暴露和感染的相互关系;根据试点区的防治效果和费用分析,提出了湖区3~5年的血防目标:初步建立了湖区的血吸虫传播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0.
1999年全国共报告血吸虫病病人 75 6 76 2人 ,其中急性5 13人 ,慢性 731837人 ,晚期 2 44 12人 [1 ] 。从中可见 ,急性病人已不多见 ,主要是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 (以下简称晚血 )病人。本文根据近 10年来各文献报道的晚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将晚血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归纳如下。1 数量变化1989年全国抽样调查结果 ,患病率为 0 .41% [2 ] ;1995年患病率降为 0 .2 1% [3 ] 。 1995年推算全国共有晚血 5 5 96 1例 [3 ] ,1999年全国报告 2 44 12例 [1 ]。从全国范围来看 ,晚血病例数和患病率都在下降。表 1显示了 1995年与 1999年全国晚血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