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1篇
  免费   1494篇
  国内免费   5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17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860篇
内科学   836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72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628篇
预防医学   1746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66篇
  1篇
中国医学   150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284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362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目的:为初步掌握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动物莱姆病分布情况。方法:于1995年7月用鼠笼捕获野鼠30只,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调查鼠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用BSK培养基从鼠脏器分离病原。结果:阳性共8只,阳性率26.67%;其中优势种属野鼠阳性率达31.36%;从棕背和花鼠各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新分离株的单克隆抗体反应与国内分离株SR1相同,与美国B(31)有区别,对H(6831)呈阴性反应。结论:鼠型啮齿动物可能是莱姆病螺旋体的动物宿主,属野鼠则是重要动物宿主。  相似文献   
12.
恙虫病东方体在无生命培养基内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恙虫病东方体 (Orientiatsutsugamushi;Ot)被认为属专性细胞内寄生。特别是制备大量抗原培养难的问题 ,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渴望解决的难题。为证实是否能在无生命培养基生长。方法 用Vero -E6个单层组织细胞培养OtJL - 90株与标准Gilliam株 ,在合适时取该培养物接种于Ⅲ号无生命固体培养基培养 ,置 36℃ (± 1℃ )培养 18- 2 4h。结果 可见生长一群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光滑、湿润、圆形或枫叶样小菌落 ,并产生一种难闻的臭味。两种方法培养物分别做了生物学性状鉴定、形态染色、小白鼠致病力、血清学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各株Ot经两种培养获得培养物特性基本一致。结论 Ot能在细胞内生长也能在无生命培养基内生长 ,解决了Ot大量抗原培养难的困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民办高校大学新生个性特征。方法:应用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EPQ)对1132名民办高校大学新生进行测评,与全国大中学生常模比较,并在性别、生源、专业、家庭结构、家庭出身、民族等维度进行比较。结果:与全国大、中学生常模相比本调查男、女大学生P、N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常模,E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常模,男大学生L因子分高于常模,女生则与常模无显著性差异;在性别、生源、专业、家庭结构、家庭出身、民族等维度上大学生存在很大差异。结论:民办高校大学新生个性整合较为良好,个性较稳定;不同群体个性差异较大,学校教育应考虑群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  相似文献   
14.
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国1991-2006年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探讨新时期疫情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建议。方法收集1991-2006年全国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布鲁氏菌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1-2006年全国鼠疫、HFRS、狂犬病、乙脑、钩体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报告病例1 859 295例,死亡39 028例,发病比例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7%左右降至2%,下降近70%,死亡比例则由50%降至目前的40%左右,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疫情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全球气候变暖、媒介和宿主动物入侵与耐药性、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畜牧养殖业和其相关产品加工产业的高速发展等因素是目前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影响因素。结论在监测工作中重点加强预警监测、免疫接种和防制策略的效果评价以及媒介生物和宿主动物综合治理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甘肃农产区居民的饮食习惯、营养知识和态度的调查,从需方的角度对开展面粉营养素强化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4个地区的城市和农村的男性和女性分别进行现状和原因的调查分析。结果被调查地区多数城市(92.7%)和农村(60.7%)家庭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94.7%的城市家庭购买面粉,而在农村地区,多数家庭自己种植或购买小麦。城市居民较农村对营养和维生素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农村男性对面粉营养素强化持怀疑态度,女性更加关注孩子的营养,认为目前的饮食单一,孩子可能营养不足。结论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知识基础较利于开展面粉强化工作。  相似文献   
16.
用鸡胚卵黄囊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用传统的实验动物感染法分离立克次体同时,并尝试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分离立克次体。结果:用前者未分离出立克次体,而用后者分别从来自北京昌平县的中华革蜱和来自黑龙江省虎林县的嗜群血蜱中各分离到1株立克次体。经鉴定,这两株立克次体属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结论:鸡胚卵黄囊培养法可以直接从现场节肢动物标本中分离病原体。  相似文献   
17.
笔者经过长时间对豆科的海红豆属Adenanthera、红豆属Ormosia、野扁豆属Dunbaria、山黑豆属Dumasia、胡枝子属Lespedeza…等12个属作了专属系统分类研究,陆续发现了一些新分类群。于是进行再调研与复查核实,补点采集和确认论证,在本文先报导1个新属、4个新种、3个亚种新组合和2个新变种,它们都是中国地理分布的地区特有分类群(除去1个亚种)其余将在另文续报。除此。作了其化学成分、药理试验、花粉与种皮的扫描电镜SEM观测及拍片分析和花、果、叶片和幼枝的比较形态解剖等研究,为新分类群的分类和区别及其亲缘关系提供佐证,为其新药筛选和其他应用开发、保护提供依据或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抗人氨甲酰磷酸合成酶(CPSI)的单克隆抗体(mAb)并进行初步鉴定与应用.方法:将正常成人肝组织匀浆离心并分离线粒体,用线粒体总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 mAb,并通过间接ELISA法、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mAb进行特性鉴定,通过免疫沉淀联合质谱、Uni-ZAP XR表达文库筛选鉴定抗原,借助免疫捕获的方法用抗体来分离复合物.结果:获得3株可稳定分泌抗人CPSI mAb的杂交瘤细胞系.mAb的Ig亚类(型)为IgGl(K),该mAb可用于ELISA检测、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免疫沉淀实验和复合物的分离.结论:成功制备了抗人CPSI的mAb,为CPSI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我国脑膜炎奈瑟菌孔蛋白PorA、PorB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蛋白质组学研究为基础,分析2003—2005年我国流脑暴发流行期间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特征,建立以致病性相关蛋白多态性为目标的新分型方法。方法利用双向电泳和MALDI-TOF质谱鉴定分析2003—2005年流脑流行期内分离的66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及2株参考菌株的蛋白表达,重点分析与致病性相关的蛋白多态性特征。结果根据孔蛋白PorA、PorB在双向电泳中的多态性,建立了12个特征菌型。安徽菌株的PorA和PorB蛋白电泳谱型显示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而其他地区的菌株则显示出高度的多态性。结论PorA和PorB蛋白2-DE电泳谱型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菌株分型方法,可能在菌型变迁检测和流脑暴发预警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实验选用6至7个月龄的脑儿胃粘膜组织进行有关幽门螺杆菌(Hp)的粘附部位及菌株间粘附能力差异的研究,发现CAPMD32株与NCTC11637株的粘附部位相似,Hp对胃窦及胃体下部粘膜组织具有很强的粘附能力,而对胃体上部及胃底部粘膜组织的粘附能力很差或不能粘附;而CAPM Z-4株则对胃体、胃窦及胃底部粘膜上皮组织均表现出很强的粘附能力;表明Hp的粘附存在明显的部位特异性,不同Hp菌株间在粘附同一胎儿胃粘膜组织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Hp与胃粘膜上皮细胞间的粘附过程比较复杂,至少包括两种类型,参与Hp粘附的粘附素和相应受体不止一种。结果提示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好发部位及严重程度除与人胃粘膜组织不同部位细菌粘附受体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外,还决定于Hp的粘附素的种类和粘附特性。不但首次在机体和细菌两个方面揭示了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发病规律,也为进一步开展该菌疫苗的研制、开展对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